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钟爱的作曲家格里格及他的小提琴奏鸣曲(HIFI168一周年纪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73|回复: 36
31#

弗雷德利克·尼克斯(Frederich Niecks,后成为爱丁堡大学的音乐教授,1879年写这段评论时只是那里的一位音乐讲师)对《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的评论:它使我们感到被年轻的作曲家带到了比峡湾的港口小镇,周围都是高山峭壁。这里空气新鲜,微风环绕。九度音程一下子就使我们精神振奋起来——从肉体到灵魂,传遍全身心。 而主部主题第二小节出现的十一度,使得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小船轻柔地划了过来,水在冲刷拍打着它的两侧,此刻我们正在宽阔的上海,远处一望无际,只有遥远的地平线···
作品的其余部分描绘了暴风雨的呼啸和恐怖、隆起的波涛、船的撞击和呻吟·····在第一乐章中我们体验到了各种情节和各种力量之间的搏斗。
TOP
32#

本来只想介绍第三号的 干脆连第一和第二也都介绍了吧  同样是非常不错的 作品

第一小提琴奏鸣曲,OP.8
格里格在《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中尽情发挥着他的旋律天才,就象汨汨山泉一样源源不断自由流淌。
该作于1865年11月在莱比锡布商大厦举行了首演,由瑞典小提琴家安德斯·佩特森(Anders Petterson)演奏,作曲家本人弹奏钢琴。同月,彼得斯公司发行了经过仔细修订的第一版,共一百二十五份。

1868年弗朗茨·李斯特在《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上演后,曾经写了这样一封信给格里格:
      1868年12月29日,罗马
先生:
      我很高兴地告诉您,您的奏鸣曲Op.8给了我衷心的愉快。它证明——对一种有生气的、善于思考、具备创造性以及素质优秀的作曲天才来说,只要按照它自己的方式就能发挥到极致。
我相信,您在自己的国家已经得到了您所应得的成功和鼓励。这些,您在其他地方也是不会缺少的。如果您今冬到德国来,我将真诚地邀请您来魏玛,那样我们就能彼此熟悉了。  
                                                          弗朗茨·李斯特
TOP
33#

格哈特·施耶尔德鲁普(Gerhard Schjelderup,挪威作曲家,1903年出版了一本格里格传记)对《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的评论:《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是一部年轻人的作品,这个年轻人只看到生活中阳光灿烂的一面,而《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则是一个人送给这世界的献礼,这个人知道在寒夜中颤抖的滋味,懂得悲哀和失望的寒意。
民族的悲剧性淹没了艺术家。因此,与《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相比,《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更深刻地表达了挪威人的内心感受;对一个挪威人而言,没有悲剧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挪威人,只能说北部大自然这个巨大的梦境对一个理解其语言的人留下的一部分印象。
TOP
3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5#

有关两国文化的话题,不仅营造了整个晚宴的热烈气氛,对第二天正式会谈的顺利进行,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会谈以后,挪威副总理还临时改变日程,亲自陪同我们访问挪威的另一个城市卑尔根,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她的家乡,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知道我喜爱格里格的音乐,她要亲自陪同我们参观卑尔根的格里格故居。
在这次访问中,我才真正了解到,易卜生、格里格在挪威人的心目中,不仅一个是伟大的剧作家,一个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而且他们是挪威人最大的骄傲和永恒的民族英雄。
更有趣的是,这位挪威副总理告诉我:在挪威,对谁都可以批评,惟独对易卜生和格里格不能有半点儿批评,否则挪威人就要同你翻脸。请去挪威访问的人注意啊!
TOP
36#

最近在看前副总理李岚清写的<古典音乐笔谈> 正好谈到格里格

摘录给大家看看 李岚清谈“易卜生与格里格”
我因国务活动访问过不少国家,到过的机场,住过的饭店,去过的政府办公楼,汽车开过的街道,除少数因特殊原因尚有印象外,其他的感觉好像都差不多,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而能记住的却是体现那些国家文化的事物。
1995年出访挪威的情况也是如此。我现在已记不起与挪威副总理会谈的办公楼和会议室是什么样子了,但是,刚抵挪威那天,挪威政府为我们举办的欢迎晚宴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
TOP
37#

我在青年时代读过易卜生的文学剧本,后来在唱片中也听过格里格的《去年的夏天》、《挪威舞曲》、《早晨》等乐曲,所以在晚宴上致辞时,我提到了易卜生和格里格,没想到宴会的气氛顿时就活跃热烈起来,我讲完以后,挪威副总理带头为我热烈鼓掌。我想,我的讲话中若不提到易卜生与格里格,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