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钟爱的作曲家格里格及他的小提琴奏鸣曲(HIFI168一周年纪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274|回复: 36
11#

忽然发现一个很好的版本,拿索斯的比森格里耶夫 感觉比想象的好多,明天给大家汇报感受
TOP
12#

介绍这个作品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再了解下格里格吧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生于1843年,死于 1909年。格里格的父亲虽然不是音乐家,但学识渊博;母亲则 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每周在家中举行家庭音乐会。这一切 对格里格从小就有所影响。他大岁即从母亲学习钢琴,九岁 就开始作曲的尝试。格里格十五岁时,父亲带他去山上旅 行,挪威大自然的景色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他尤其喜爱那雪 景的静寂、山岩的险峻以及壮丽的冰河、雷鸣般的瀑布。
[upload=jpg]Upload/2005551956368421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5519574812354.jpg[/upload]照片为格里格的父母和格里格少年时期
TOP
13#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早还有个学术活动我要参加,先去准备了,后面大概还会写海老的、莫德科维奇母女及赛德尔等人的版本比较,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最后编辑音乐书生
TOP
14#

从1874年起,挪威政府颁发给格里格终生年金一千六百 克劳恩士,使他得以摆脱教学、指挥,专心从事创作,名声 更在国内外大振。1880年至1882年,他又任卑尔根市“和谐”学会的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任职。1885年,他在离 卑尔根五里的特罗尔豪根建造了一所简朴的乡间别墅,以 度其余生。此后,尽管格里格经常(有时甚至每年)去国内 外各地旅行或演出,但他总是返回到特罗尔豪根居住,因为 他离不开祖国,离不开祖国的土壤、空气和人民;如此直到 1907年9月4日安详地逝世,享年64岁。9月9曰挪成为 他举行国葬时,遵照格里格在1894年历关照过的,在举行 他的丧事后,演奏他1866年为夭折的诺尔德拉克所写的《送 葬曲》。当送葬队伍通过街道时,沿街房屋均披上黑纱,所 有人都脱帽致哀。人民怀念格里格,因为他使“挪威的情绪 和挪威的生命存在于全世界每一个音乐室中”,格里格的音 乐为挪威人民赢得了世界的声誉,便全世界各个民族体会到: 在遥远的北国,有这样一个弱小的民族,她在精神上却是强大 的,是毫无愧色地挺立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同样,也是遵 照格里格的遗愿,将他的骨灰安置在特罗尔豪根的一个天然 洞穴中。这洞穴只能乘船前去。当安置进格里格的骨灰后, 这洞穴就永久地封闭上了,只用一块大理石碑表明它往日 的入口处。从这洞穴所在的岩石上,可以望见峡湾──这挪 威特有的景色。格里格就这样和祖国的山河溶化在一起,他永远凝视着峡湾,让他的音乐沿着这峡湾通向全世界人民 的心。[upload=jpg]Upload/2005552042565299.jpg[/upload]
TOP
15#

1864年、格里格返回祖国,并遇到了挪威民族音乐家诺 尔德拉克(Nordraak,1842一1866),他引导格里格去接触 并热爱挪威民间音乐,使他深切地感受 到:“我只是一个挪威人,三个国家──挪威、瑞典、丹 麦──人民的民族特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音乐也完 全不相同”。从此,格里格就象一个初生的婴儿汲取母亲的 乳汁那样,不断从祖国的土壤和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他曾 多次去山区旅行并生活在乡间,亲自聍听民间歌手歌唱、山 间牧人吹奏管乐以及西部峡湾地带民间提琴手奏乐。他还亲 自收集民歌,并直接根据民歌、民间舞蹈改编及创作了大量 作品。从六十年代后年起,他的创作开始显露出日益增强的 民族风格。德国人耻笑他搞“挪成化”,说他“陷大了峡湾 中,并且永远出不来了”。格里格对此全然不顾,他这样说 道:“艺术家,如巴赫和贝多芬都在高处建立了殿堂,而我 则想象易卜生的最后一出戏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为人们选几 所住房。在这里他们会感到自己舒适和幸福。换句话说,我 记下了祖国的民间音乐。在风格和形式上我是属于德国浪漫 主义的舒曼乐派的,但同时我又尽情吸取了祖国民歌的丰富 宝藏,并从挪威人民的心灵,这个迄今末被探讨过的泉源中, 力图创造出民族的艺术来……在哥本哈根时,我产生了这样的想 法,只有在民族的基础上,我才能继续发展,因为给我指出 道路的是我们挪威的民歌。
    格里格返回祖国后,以克里斯蒂亚尼亚为主要居住地, 先后住了八年,举办了许多音乐会,为提高市民的音乐趣味 而努力,同时进行创作。1867年,他与表姊尼娜结婚。尼娜 是一位卓越的歌手。她那纯净的声音、内在的表情,和格里 格的歌曲风格相得益彰。正是因为钦佩格里格创作抒情歌曲 的才能,她才嫁给他的。他俩一个创作兼伴奏,另一个歌唱 并演出,彼此情投意合地度过了一生。
[upload=jpg]Upload/2005552012687627.jpg[/upload]格里格及夫人尼娜
TOP
16#

格里格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乐曲解说:
格里格共作有3首小提琴奏鸣曲,第一、第二号都是属于早期作品(分别作于1865年和1867年),第三号为成名之后的作品,比较成熟。第三号奏鸣曲,C小调,OP45,作于1887年,有一种说法,1886年格里格见到意大利当时著名的年轻女小提琴演奏家托阿(Teresina Tua),格里格曾称她为“托洛尔”。托洛尔是挪威传说中的精灵,格里格称其为提琴精灵,此作为她而作。实际上作品完成后呈献给格里格的画家朋友莱巴赫(Firanz Von Lenbach)。
乐曲共3个乐章:1.热情的很快的快板,C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热情而富活力,第二主题如歌抒情地,两者的对比构成结构。其中高音部钢琴极弱的伴奏似是第三主题,实际形成两者之间的陪衬。2.浪漫曲风格,富于表情的小快板,E大调,3段体。最初钢琴指示为“柔和如歌地”,中间部为很快的快板有谐谑曲风格。3.生气蓬勃的快板,C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轻快而节奏化,第二主题如歌,尾奏为急板。
TOP
17#

我也非常喜欢杜梅和皮尔斯的演奏,我每听此碟都会有北欧极夜的感觉,那是一种蓝紫的色调
TOP
18#

也就是在这同一 年,挪威著名的小提琴家奥勒•布尔(Ole Bull,1810一 1880)来拜访格里格的父亲,听到小格里格所作的乐曲,发 现了他的音乐才能,建议送格里格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深 造。格里格的双亲欣然同意。于是,1858一1862年,格里格 在莱比锡接受了专业音乐教育。这所音乐学院重视扎实的专 业音乐训练和古典音乐传统,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学院派 风气,如:墨守德意志古典音乐的成规。这些对格里格这样一位才气横溢的挪威青年音 乐学生说来,是难以全盘接受而任其约束的。因此,格里格 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常常感到格格不入。毕业后,他去 丹麦从丹麦著名作曲家嘉德(Gade,1817─1890)进修。
[upload=jpg]Upload/20055519595916543.jpg[/upload]格里格青年时期
TOP
19#

音乐书生 在 2005-5-5 20:19:55 发表的内容
版本赏析之一:
杜梅、皮尔斯(我最钟爱的版本)
[upload=jpg]Upload/2005552094166290.jpg[/upload]



我有这张唱片,
得好好听听。
感谢音乐书生兄的介绍。
TOP
2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