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之《意亂情迷演唱會》:
記得,僅僅記得,第一次“看”,憶蓮意亂情迷演唱會是在——家。記得很喜歡“意亂情迷”這個名字,很憶蓮,紊亂的心事,疑惑的感情。記得很喜歡開幕的一場,很喜歡“逃離鋼筋森林”作爲開場曲,很喜歡可以大叫一聲以擺脫各種煩事,記得當時只是看錄像帶而已。
1991年,黑膠唱片已經式微,雷射唱片是一種奢侈品。由於沒有發行黑膠,自己也沒有錢買CD,到自己擁有這個演唱會的產品是,VCD是2000年,CD是2004年,十年左右。
忘了什麽原因買VCD,可能只是想買來再看看,但是真正看的時候已經是2002年,身在奧克蘭的他鄉了。買上CD是一個二手高價,原因明確的是擁有憶蓮。
由於是事前看了憶蓮網站上的介紹,做好功課才看的“意亂情迷”比年少時清晰很多。還是很愛開幕,憶蓮演唱會的開幕都比其他歌手的開幕來得有思緒,明白在九十年代的香港人的確需要這種釋放内心枷鎖的精神鴉片,而憶蓮的音樂的確是那一種療傷品。
九十年代的演唱會事後產品不像現今的出品,幾乎整晚演出都收錄下來,還有彩排,幕後,慶功宴,即使來自不同唱片公司的歌曲都能一一盡錄,所以在聼那個年代的演唱會出品時,想象不出爲什麽“三更半夜”后是“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接著又來“破曉”,看了影像出品,才知道是剪接過了。能收錄進CD版本的“歲月流聲”的串燒歌卻又沒有放到影像中,比起因爲分屬不同唱片公司而沒有收錄于CD的“滴汗”,“激情”更不知所以,但再聼憶蓮第一次個人演唱會而沒有能夠聽到“灰色”、“滴汗”、“激情”等早期作品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幸好,那些我們都知道只是唱片公司的生意而已,但從表演者在舞臺上交出的成績單實在讓我們喜出望外,從舞臺設計(爲了能有更好的視覺效果,擯棄了當時香港最流行的四面台製作而改用三面臺,由於每場觀衆人數的較少,憶蓮自願減少歌酬);到舞臺燈光(沒有過於花哨的服裝設計源自歌者音樂的理想,用燈光營造現代都市的效果至今仍叫人難以忘卻);還有選歌安排(小型舞臺劇、“破曉”加“前塵”加“明天會更好”原來導出一個歷史的傷口、“燒”是憶蓮部分作品的情慾表達)……都讓我們懂得各製作單位幾個月的汗水的代價。
那是一個叫好叫座的演唱會,為期待了憶蓮現場表演整整六年的歌迷留下了銘刻的回憶。也由於憶蓮出色的現場唱功而壯大了原來不太看好她現場表演的歌迷隊伍。正是因爲各界好評,令到一直不太有信心現場表演的林憶蓮信心大增,重獲舞臺上的光芒,也進一步增加了音樂上野心,為下一張經典之作《野花》的推出墊上基石,神話了樂壇丑小鴨的演變。
Postscript:
在影碟中可以一睹彭羚,陳小春發跡前的樣子;
“歲月流聲”的概念與倫永亮參與的梅艷芳“一個美麗的傳奇”演唱會中的一闕向香港音樂人致敬串燒同出一徹;
倫永亮在和林憶蓮合唱“此情只待成追憶”時說的關于憶蓮選取這首個讓他們合唱的事,内容跟2002年演唱會同出一徹,是太過感激還是倫永亮太于善忘?
太愛結束曲“戯假情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