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帖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先说一下我的基本观点,说cd音质不如lp,我不同意。造成这个印象可能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的dvd,cd,vcd从碟机到唱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垃圾的关系。我先说这个观点,是因为怕有人给我扣个不相信科学的帽子。
实际上楼主从一开始都是胡说八道,稍微有点知识都可以看出来至少他对数字电路,模数转换等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根本是个外行,完全在用高数吓人。至于他的数学是不是懂,呵呵,不好意思,我的数学都还给老师了。里面真正的高手是那个资深民工,他说的才是对的。
楼主关于什么模数转换,超取样都是胡说八道。在数字信号被转换回模拟信号以后,它已不再像原取样信号那样保持连贯、平滑的波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充满了细小“阶梯”的弧段,就像前面楼主贴的那个数模转换的示意照片。有人说,这个输出波形和取样的波形明显不一样了,怎么让输出波形和采样的波形一样呢?插值,用曲线代替折线么?错,根本就不会有模数变换是这样做的。信号分析上,用的最多的就是楼主提到的付利叶变换,付利叶变换可以把信号从时间域变换成频率域。这些尖锐的梯状边缘所引至的失真从频率域分析,将以取样频率和取样频率的整数倍频率为中心,对称分布开来。以 44.1
kHz取样率录制的唱片为例,这些失真带会出现在44100Hz ± 20000 Hz的宽广范围内,同样受到影响的当然还有44100 Hz的倍频,如:88.2 kHz, 132.3 kHz, 176.4kHz等等。呵呵,你只需要把输出的那个阶梯一样的信号经过一个截至频率是24khz的低通滤波器,得到的就是和原信号一模一样的信号了。根本不会用到什么多项式,什么“以曲代直”之类的东西。
可能有人会说,像你说的那么简单,为什么还有超取样?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理论上的低通滤波器只存在于理论上。现实世界你能作出一个在24khz的地方就戛然而止的低通滤波器么?不能。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那些我们要滤掉的高频噪音信号的最低端已经“侵袭”到了 24.1kHz(44.1kHz减去20kHz)。毫无疑问,这一频带距离人耳的听音范围实在是太近了,必须要用滤波器将它们有效地过滤掉,以避免音质受到严重的损害。所以CD在数模转换后要接一个高阶的滤波器来有效滤除这些信号。但一个设计不好的高阶的滤波器,会导致严重的相位漂移以及频带内的涟波干扰等诸多问题,还有那些高频信号的互调失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音质。怎么解决呢?超取样。
超取样并不是象楼主胡说八道的那样是为了使输出波形更精确,更平滑。超取样的设计思路则是要欺骗数模转换器,让其以为它正在处理的更高的采样频率采集的信号,比如8倍超取样,数模转换器以为他在处理的是 176.4kHz的信号。这就意味着,那些具有重大失真的噪声频带都被推到了176.4kHz和它的倍频附近。由于此时受影响的失真带宽仍然保持为±20 kHz,所以这些频段的最下端到 156.4 kHz时就已完全截止,距人耳最敏感的听音频段已非常遥远。而且这样一来还使得设计方可以采用结构更加简单、性能更加优异的低阶模拟滤波器。
真正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需要很长的篇幅。象楼主这样不懂装懂胡说一通不知目的是什么。更可悲的是资深民工看不过去说了几句,被人扣了个不相信科学的帽子。而其他反对楼主的人,也只是因为认为LP的音质比cd的好,观点和楼主相坐,屁股决定脑子而已。
不知道楼主在这不懂装懂到底是为了什么?搞笑?就是想看看有没有能驳倒你?没必要吧。
呵呵,也许真的科学离我们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