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0968|回复: 320
211#

yxiao 在 2004-11-19 14:38:25 发表的内容
唉!多了我也不说了,请问你的误差评估模型里有无“概率”二字,如果没有,我们就不必对话了;如果有,“经验”二字自己去体会吧,谁要你的“计算公式了”?


绝对没有任何概率的成分。

只要您看了误差公式,一切都会很清楚的。
TOP
212#

我前面的帖子提到过,一般厂家告诉用户的只是这台设备在某个频率处的失真度,所以买机器的时候也不能光看厂家给的那个数据。不过假如我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一台CD机在各个主要的频段上的失真度的话(当然,这样要费些功夫),我想我会按照这个了解去购买机器的。
TOP
213#

felixcat 在 2004-11-19 11:11:27 发表的内容
失真率低,肯定会好声。比如说假如我的失真率是0%了,都是原来的信号了,能不好声吗? :)

肯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形:0%失真,好声;0.00000001%失真,突然变得不好声了。——绝对不会发生的。


还有个失真方式的问题,如果用仪器来看波型,CD的波型一定会比LP准,但人的听感却不一定。
人耳对于某些仪器很敏感的误差不很敏感,但对一些仪器不太敏感的误差却很敏感。比如说人耳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不能准确分辩声波几个赫兹的频率差别;而仪器不容易分辨出两把音准相同的小提琴的差别。就好比一部高质量的电子琴和一台调音不准的钢琴,仪器一定会告诉你是电子琴的波型准,但人听却不会弄错那台是钢琴,却未必能发现钢琴的音准有问题。
录音,重播技术要发展,我觉得还应该对人的听觉有更深入的研究。
TOP
214#

felixcat 在 2004-11-19 12:19:39 发表的内容
其实无论是数码还是模拟,都只是为了抓住事物里可以确定的那部分而已。不过,还要区分“利用数码来创造(请注意不是‘重播’)声音”和“用数码来记录真实的声音”之间的差别——两者都会有误差,不过误差很不同。
对!只要是插值,就是对声音的绝对劣化,只是程度上可以有差别。
TOP
215#

Wilmer威馬 在 2004-11-17 14:59:37 发表的内容
无论任何新旧数码技术,似乎仍只停留在如何完美重整单音调波形,但就似乎仍未有能力兼顾实时的谐波及泛音运算。

如果电脑动画模拟迫真度可以进步到完全取替真人演出,而硬体又可以平民化,就是数码天下真正来临的日子。


绝对不远了!
TOP
216#

看出点门道了,有人企图用局部的理论来证明一个大的命题,我看最后会失败的,数学是伟大的,但是由于人目前的渺小,不足以使用它来建立一个完整表达现实的模型!
TOP
217#

根据我对楼主的了解,你们几位得有思想准备才行。这种讨论到了最后就是看谁的耐力好,谁更有时间。你们准备陪着他玩吧。
TOP
218#

噢对了,这里提供上面的那个算法的MATLAB源程序:

[rar]Upload/200411206151258210.rar[/rar]

解压之后,不用改文件名;把MATLAB的工作路径设定为这个源程序所在的那个文件夹下,然后在MATLAB的控制窗口键入comx,回车即可。
TOP
219#

       看了这个帖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先说一下我的基本观点,说cd音质不如lp,我不同意。造成这个印象可能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的dvd,cd,vcd从碟机到唱片,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垃圾的关系。我先说这个观点,是因为怕有人给我扣个不相信科学的帽子。
    实际上楼主从一开始都是胡说八道,稍微有点知识都可以看出来至少他对数字电路,模数转换等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根本是个外行,完全在用高数吓人。至于他的数学是不是懂,呵呵,不好意思,我的数学都还给老师了。里面真正的高手是那个资深民工,他说的才是对的。
    楼主关于什么模数转换,超取样都是胡说八道。在数字信号被转换回模拟信号以后,它已不再像原取样信号那样保持连贯、平滑的波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充满了细小“阶梯”的弧段,就像前面楼主贴的那个数模转换的示意照片。有人说,这个输出波形和取样的波形明显不一样了,怎么让输出波形和采样的波形一样呢?插值,用曲线代替折线么?错,根本就不会有模数变换是这样做的。信号分析上,用的最多的就是楼主提到的付利叶变换,付利叶变换可以把信号从时间域变换成频率域。这些尖锐的梯状边缘所引至的失真从频率域分析,将以取样频率和取样频率的整数倍频率为中心,对称分布开来。以 44.1
kHz取样率录制的唱片为例,这些失真带会出现在44100Hz ± 20000 Hz的宽广范围内,同样受到影响的当然还有44100 Hz的倍频,如:88.2 kHz, 132.3 kHz, 176.4kHz等等。呵呵,你只需要把输出的那个阶梯一样的信号经过一个截至频率是24khz的低通滤波器,得到的就是和原信号一模一样的信号了。根本不会用到什么多项式,什么“以曲代直”之类的东西。
    可能有人会说,像你说的那么简单,为什么还有超取样?现实世界就是这样的,理论上的低通滤波器只存在于理论上。现实世界你能作出一个在24khz的地方就戛然而止的低通滤波器么?不能。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那些我们要滤掉的高频噪音信号的最低端已经“侵袭”到了 24.1kHz(44.1kHz减去20kHz)。毫无疑问,这一频带距离人耳的听音范围实在是太近了,必须要用滤波器将它们有效地过滤掉,以避免音质受到严重的损害。所以CD在数模转换后要接一个高阶的滤波器来有效滤除这些信号。但一个设计不好的高阶的滤波器,会导致严重的相位漂移以及频带内的涟波干扰等诸多问题,还有那些高频信号的互调失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音质。怎么解决呢?超取样。
    超取样并不是象楼主胡说八道的那样是为了使输出波形更精确,更平滑。超取样的设计思路则是要欺骗数模转换器,让其以为它正在处理的更高的采样频率采集的信号,比如8倍超取样,数模转换器以为他在处理的是 176.4kHz的信号。这就意味着,那些具有重大失真的噪声频带都被推到了176.4kHz和它的倍频附近。由于此时受影响的失真带宽仍然保持为±20 kHz,所以这些频段的最下端到 156.4 kHz时就已完全截止,距人耳最敏感的听音频段已非常遥远。而且这样一来还使得设计方可以采用结构更加简单、性能更加优异的低阶模拟滤波器。
    真正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需要很长的篇幅。象楼主这样不懂装懂胡说一通不知目的是什么。更可悲的是资深民工看不过去说了几句,被人扣了个不相信科学的帽子。而其他反对楼主的人,也只是因为认为LP的音质比cd的好,观点和楼主相坐,屁股决定脑子而已。
    不知道楼主在这不懂装懂到底是为了什么?搞笑?就是想看看有没有能驳倒你?没必要吧。
    呵呵,也许真的科学离我们还很远。
TOP
220#

Dr kuang 在 2004-11-20 14:00:00 发表的内容
接触过一些升频CD解码,我只是想知道,FELIXCAT网友提供的解码方法是否比这类升频解码(目前民用器材最高到700多赫兹)的解码方式能还原更平滑准确的音频曲线?和24bit96Hz格式的DVD和格式更高的DVD—AUDIO及SACD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能以700M左右的原始数据还原出比5G以上原始数据更平滑准确的声频曲线,这项技术必将带来音响产业的革命了。
再进一步推论,如果以5G以上的原始数据以某种更先进的算法语言来进行解码,是否会有更准确平滑的声频曲线?


恩,这个我想不管在CD解码的时候如何升频,尽管或许能够得出更大的动态性能,但是重现曲线的准确度,肯定是比不上SACD或者DVDA的,这个前面就已经论述过了。

另外对于高频率的声波的重现,对于光滑性(也就是高次导数仍然连续可导)和准确性两者,重视谁是构造解码算法的关键。当然,两者都能照顾到当然最好,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耳敏感的声波频率都不是太低了(中频区段),所以就算是真实的波形,尽管其处处肯定光滑,但是在波峰处,由于高频率,所以那处的导数变化得很快(在没到最顶端的时候是正值,一过了顶端,立刻变成负的加速递减),所以仍然呈现出直观上相对尖锐的图像(尽管其还是光滑的),所以按照这个理念,我觉得应该首先照顾准确性。

假如只照顾光滑性,那么直接用三次样条插值即可,它的特点是处处两次连续可导(具有一定的光滑型),但是缺点就是误差一般都较大(三次多项式,逼近能力有限)。

还有另外一个瓶颈就是电路的设计。目前的电路似乎都是输入端给一个脉冲,输出就只能是另一个脉冲;所以就算CPU里面存储着一个准确的多项式,目前的电路仍然无法输出严格的连续光滑的信号——这一段信息是别人告诉我的,我不知道是否一定正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