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1050|回复: 320
131#

为什么翻第10页总是从第一页开始?
TOP
132#

两天没来,就出现如此反响强烈的讨论话题,而且又如此专业。我赞赏这种科学的精神和以理服人的绅士风度!这样的贴子代表了此论坛的档次,也是我们这些真正的、铁杆的发烧友所追求的。这样的讨论比起那些没有根据的打嘴仗,见仁见智的无聊贴子要好上千倍。
资深民工兄应该有实力加入此讨论的,但就是脾气有点燥。没说两句就与别人对立起来了。甚至出言不太讲究,给人一种品味较低的错觉。其实大可不必,我们都是尊重科学的音响发烧友,与那些感性优先的爱乐人,讨论的方式还是应该略有区别的。还是理性讨论互相尊重为好,我们有共同的爱好,说明我们是同类人(至少再发烧时),都是一家人,要讨论出真理来,要有科学依据。
从搂主那里我受益匪浅,我崇拜你的知识,我赞赏你的人格。我愿多看到你的贴子,愿更多发烧高人不保留的发此类有价值的贴子!
TOP
133#

小声地问一句:CD格式为什么不像电脑光盘那样加入校验码呢?
TOP
134#

abob 在 2004-11-22 13:59:39 发表的内容
楼主还是回到基本面吧,基本的东西都是错的,还折腾个啥劲!
不要左顾而言它噢,:)

将你的新算法弄出来的东东再变到频域看看,那么:

1,有超出22K成分,那你这是个“超级算法”,可以“无中生有”
2,没有超出22K成分,那你的算法不会比滤波更好。

That's all !





felixcat 在 2004-11-22 9:49:38 发表的内容
恩,多谢开心果兄的指正!插值多项式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呵呵,也是特点)就是头尾几个点肯定有较大误差。我会想办法继续完善它的(比如说只取最中间的那些点,尽管这样会减低运算效率)。

我的PC(迅驰1.6G)运行计算最后一组数据的时间,假如要画出图象的话,要0.16秒;假如仅仅是计算,不画图的话,仅用0.06秒。


与滤波是不同的,如果波峰在两个取样点之间,那么滤波后波峰是不能还原的。但F兄的算法可以还原(尽管精度还不够),这就是区别。
TOP
135#

呵呵,不说这个说什么呢?

尽管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一般的插值方法(比如哈密顿),从分析的角度都是有结论的,我估计只是针对特定的的问题(也就是说具有某种特殊性,找到它才是关键)才好讨论方法的优劣。
因为我最近也在用matlab做些计算,结果,对我的问题,呵呵,分段线性插值结果最好!
别的方法,中看不中用!      


阿龙 在 2004-11-22 17:50:21 发表的内容
越说越远了,结论到底是CD战胜了LP没有啊?我想知道答案
TOP
136#

多谢diala朋友的鼓励!

也谢谢开心果兄的意见!另外是否您给的Z那个函数漏了一个归一化系数呢?因为您看我按照您给的函数画出来的图像(红色线是原函数,蓝色线是我的插值多项式,红色的点按预计应该是在原函数上的,但现在它们有一些不在)。噢,对了,似乎Z函数的相位要往右移一个1/44100?(不然的话原来的数据点全部都不在您给的函数上)我在画这幅图的时候已经加入这个相位了:

[upload=jpg]Upload/2004112212555236196.jpg[/upload]
TOP
137#

曲线的恢复的一点疑问:取样是每秒44100次吧,那么时间间隔应是1/44099,31个点总时间长度是30/44099即6.8028753*10e-4,但图上标的超过7*10e-4了,不知是否是我理解错了。另外我还是支持楼主的,我一同学(广州某大学教授,水平比我高多了)也是搞应用数学的,他的算法椐说一个买20万(我另一同学说的,广州难怪为最发烧地,收入比我们内地高许多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TOP
138#

任何科学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有没有谁有条件做实验,看看究竟哪种好声
TOP
139#

谢谢开心果兄!我画的是Z那条曲线,其余两条曲线要画的话要改动程序里的数据,我就偷偷懒不画了 :)

振幅超出1 的那些坏点都是属于我前面分析的:1,要么它们是开头和末尾的点;2,要么它们是衔接点,您所看到的那个第19个点就是我设定的一个衔接点,还有第10个点,那个也是我设定的衔接点。对于衔接点,我在改进的算法里面会对衔接点再作一次三次样条逼近,这样可以把问题解决(不过具体三次样条的误差,我还要动手去算算),恩,有待改进。再次很多谢开心果朋友的关心!
TOP
140#

看到新曲线了。该系数是:Y曲线0.51,X 和Z曲线都是0.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