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赫的《g小调协奏曲》不要求深刻的精神意境,也无翻江倒海的激情,最重要的是旋律之美和结构的一气呵成。史上,米尔斯坦的录音和海飞兹以及奥伊斯特拉赫的可以说是最著名的几个。米尔斯坦拉小提琴,在布局上,正好是以旋律作为发展的指针,而特别注重旋律的歌唱性,有别于Wagner所说的哲理性的“旋律精神”,因此象布鲁赫、德沃夏克、门德尔松这一类富于旋律的作品,米尔斯坦奏来莫不得心应手,难出其右;而对著重结构平衡或富于深思奥义的作品,如Mozart、Beethoven的协奏曲,米尔斯坦往往也跟海飞兹一样,仿佛有些索然无味。
在米尔斯坦目前现存的三个《g小调》录音中,1942年卡内基与Barbirolli的纽约爱乐乐团的是其中最早的一个,这是在巴比罗力效力纽约爱乐终末期的录音,有听过梅纽因与巴比罗力的舒曼d小调协奏曲录音的一定对他们的完美结合记忆犹新,在这里,巴比罗力与米尔斯坦的这次合作可以说是超越时空的完美,在当时,海飞兹堪称演绎布鲁赫的顶尖圣手,而在这次演奏之后,让我们认识到了米尔斯坦这位海飞兹师弟的真正实力。这个演绎是米尔斯坦三个录音中最从容不迫地甜美歌唱的一个,这还体现在他在40年代的精致的温暖琴音,在这个录音中得到了高保真度的还原,清纯无暇的第二乐章中通体透明,大量的无换弓连音使得气息特别悠长,实是听觉感官的飨宴。
EMI公司的1961年录音是Leo Barzin的爱乐乐团合作的,是三个版本中感情最为内敛的,尤其第三乐章气势受到刻意压制,但速度并未放慢,因而仍然闪烁出动人心弦的火花和热力。
Music &Arts公司出的这是1969年米尔斯坦在斯特拉斯堡的现场录音,显现出米尔斯坦现场演奏的一贯热力和浓郁的柔情,可以说是三个演绎中感情最浓烈的一个,第二乐章简直就是如怨如诉,缠绵悱恻(我反复听了十数遍这一乐章,几到爱不释手,投入得不能自拔)。这里的揉音的处理,是众家版本中最最弱的。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后的一连串震音,显现出1969年的米尔斯坦技巧仍是无人能及(很少有人认识到,米尔斯坦实际上是在小提琴硬技巧上能和海飞兹、克莱斯勒等顶尖提琴家比肩者之一)。
[/quote][upload=jpg]Upload/2005771847228160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7718513819515.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