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喜爱的提琴家和他们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8105|回复: 126
61#

Up!
TOP
62#

哎,RCA唱片的封面设计就是土啊……
TOP
63#

[upload=jpg]Upload/200411271201266775.jpg[/upload]

海菲兹的RCA贝多芬协奏曲录音怎么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录音,个中有海菲兹自身的因素,也还有其它。海菲兹这次的乐队指挥是温文尔雅的Munch,在当时实力上比海菲兹要弱一些,而且Munch向来对协奏曲伴奏兴趣不大,因此他的协奏曲指挥通常都不是很杰出,都有些草草收场之嫌。明许在此的表现顶多也就称得上称职而已,缺乏细腻的刻画(同样,如果换上瓦尔特的乐队或克鲁伊坦的乐队,这个版本就或许会流芳百世了)。海菲兹对贝多芬这首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的诠释,投入的程度也远未有勃拉姆斯那么深。在其中,虽然也可轻而易举地听到海菲兹著名的完美技巧和生动的音色变化,但总是有种停留在表面、未深刻入里的感觉。最成功的部分是第三乐章回旋曲,这里可以清晰地听到海菲兹的注册商标的犀利跳弓和断奏,较快的速度有些夸耀的色彩。在其它版本中很难有如此生动活现的气度,有些版本的演绎在第三乐章沉溺自恋的有些浪漫过头,海菲兹则全然没有这种感觉。这个演绎较快的速度,实际上并非全然归于海菲兹,制作人对此的解释是:当时RCA公司的录音哲学是认为录音时的速度应该要比现场演奏时来得快以此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因为现场演奏有演奏家、乐队、指挥的动作可以欣赏,所以较慢的速度不至于让听众出神),我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君不见,40-50年代RCA的录音,大凡托斯卡尼尼、蒙图瓦、明许都有这种嫌疑。另外,海菲兹也不能逃脱干系,因为,海菲兹一生追求技术的完美极限,象运动员一样经常向自己的速度挑战,本世纪演奏家快速度成风的倾向很大部分是由海菲兹挑的头。但实际上,海菲兹完全不需要这样做,因为他那种具有磁铁般吸引力的琴声,无论速度怎样,都会吸引听者全神贯注地倾听的。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64#

[upload=jpg]Upload/20041128139520896.jpg[/upload]

海菲兹和莱纳合作了两个立体声的录音,另一个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D大调写作他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1878年在完成配器后,将乐谱寄给梅克夫人,但未得到梅克夫人的赏识,后来他把这首协奏曲题献给奥尔,但是奥尔起先认为它太过狂野、技巧太过艰深而放言“不可能演奏”拒绝演奏她。最后交由俄国小提琴家Adolf Brodsky于1881年12月4日在维也纳由汉斯-李希特指挥下首演,首演一团糟,当时的乐评大亨汉斯利克而且给了这部作品致命的恶评(你看,老柴这部作品是多么命运多舛!)。但主奏Brodsky并不气馁,,每次国外旅行演出都倔强地演奏这首协奏曲,将之介绍给各国听众,久而久之,慢慢地世人终于认识到这首协奏曲的真正价值,连奥尔在日后也不但自己演奏这部协奏曲,而且也教给了他的弟子(包括海菲兹、津巴利斯特、艾尔曼等),甚至在第一乐章的小提琴独奏乐句(并非华彩乐段)中加入了自己写的三度、六度双音乐段。最终,柴科夫斯基将这部协奏曲题献给了一直对这部作品忠心耿耿的首演者阿道夫-布洛德斯基。

[upload=jpg]Upload/200411281394447347.jpg[/upload]

海菲兹演奏的老柴这部协奏曲比他的老师更胜一筹,将奥尔改编的三度、六度双音乐句竞改成更难演奏的八度音程双音并行,朋友们如果熟悉其它演奏版本的话,不妨将第一乐章乐队第二次齐奏出现之前的、以及末断Coda(终末)部分两处的小提琴独奏的过门乐段与其它版本仔细对比一下,就能听出海菲兹版本的不同之处。奥尔和画法这种锦上添花(一说画蛇添足)的做法,在时下提倡本真演奏、终于原谱的大环境下,简直是与之背道而驰,可是在上一代演奏家活跃的年代里,这却是不足为奇的常事,只能说这是十九世纪的遗风吧。奥尔和海菲兹在这里的改动,并未伤及全曲意旨,要知道柴科夫斯基写作这部协奏曲时,并不精通小提琴演奏,技术上的指导完全来自于梅克夫人的家庭音乐教师柯切克,并非约阿西姆或奥尔这样的演奏大师,小提琴技术上的写作可能有圄于此,后世的大演奏家演来觉得技巧表现上不过瘾,在不伤及作品本旨、结构、曲趣的前提下做些改动,也是未尝不可的。虽然在已经够精彩的第一乐章中加上一抹彩笔多少有些画蛇添足,不过相比会让现场听众及后背万千乐迷们在聆听时耳晕目眩,滋生对两位大师的敬佩之感(见仁见智吧)。莱纳和海菲兹合作时依然象在勃拉姆斯协奏曲中一样默契无间,但是整体的效果,无论音乐表现上还是录音上都略逊于两年多前的另一次合作。海菲兹的演奏依然有着凌厉的气势和绚烂的技巧,不过在展技之余,对音乐内容的刻画不免浮光掠影,与他在EMI1937年和巴比罗力合作的演奏相隔数里。小提琴音色的录音不象在勃拉姆斯是那么丰润,尤其少了低频的气魄,因为录音师已不是刘易斯-莱顿。处于鼎盛时期的芝加哥乐团在莱纳手下演出实在不容置疑,在第三乐章和海菲兹的配合上更显出他们的训练有素。实际上,海菲兹是应该能很好地演奏好这部协奏曲的,因为里面的旋律都是柴科夫斯基取自俄罗斯民谣和民间舞曲啊,海菲兹对他祖国的音乐家的作品的处理应该是有独到之处的,他的双音断奏、八度泛音演奏无懈可击,结尾处的高潮塑造,具有可能只有包括他自己37年的录音及很少的几个现场演奏录音能够超越的极度的兴奋感。(听海菲兹就是刺激!)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65#

[upload=jpg]Upload/2004112821152799590.jpg[/upload]

西贝柳斯曾公开表示,海菲兹演奏他的d小调协奏曲的演绎方式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但不容否认的是:西贝柳斯的这首协奏曲1903年就完成了,但由于首演及以后的几位独奏者都表现不佳,加上他的写作手法实属超前,不能为当时的听众接手,所以此曲一直不被重视,直到海菲兹1935年后经常在各地的巡演中演出此曲,以他超绝的技巧和音乐魅力,在各处引起轰动,逐渐使她进入音乐会的常规曲目,并成了西贝柳斯除《芬兰颂》之外最著名的作品。海菲兹的演绎,表面上听来确实是有点冷,但是深入入里地仔细听,会发现到其热力其实是冰峰下的火山。西贝柳斯笔下的北国的阴霾密布的神秘风情,以海菲兹的音乐理念和前面说的他比较喜欢在靠近琴马(Bridge)的地方拉奏以制造出的具有金属音色、悬疑的音调来演绎,实际上是最恰切不过的。他的琴音听起来真正有一丝钢弦自天际砸来的味道,纤瘦带劲,外加冷艳的色彩,与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俨然成为两部不同的作品,你能说这就不是西贝柳斯吗?第三乐章的复杂的节奏对独奏者来说是一大挑战,在众多版本中,没有几个能把握好那如奔腾跳跃的节奏,少数勉强应付者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海菲兹不但游刃有余,还以比别人更快的速度演奏并且细部刻画也是精雕细琢,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这就叫快有快的道理!他1935年11月和比彻姆爵士的第一个录音应该说是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演奏的一个里程碑,应该说是最好地演绎了这部难度极高的作品,作品中所有的调性转换、大跳度音程变换、快速的揉音、颤音在海菲兹拉来都毫不费吹灰之力、斩钉截铁而又字字玑珠。后来的1960年的演绎应该是海菲兹后期作品中最佳的演奏了,技术上毫无退步,速度显得更快了,也就是这个速度上的变化,使得这个RCA的身历声录音多少有些赶的感觉。与之合作的Walter Handel是莱纳的副手,由于莱纳生病临时替换上去的,却也能和海菲兹这样的高手接上手,已属不易了。录音师还是莱顿,所以录音又没的说。

[upload=jpg]Upload/20041128211637101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12821165416044.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66#

片商提供的艾尔曼CD编号SVC-125和126,只说是艾尔曼的艺术、艾尔曼五十周年专辑
劳驾楼主给看看是哪两张?多谢!
最后编辑瘦马
TOP
67#

好贴,好贴,获益匪浅!
TOP
68#

瘦马 在 2004-11-29 11:36:00 发表的内容
片商提供的艾尔曼CD编号SVC-125和126,只说是艾尔曼的艺术、艾尔曼五十周年专辑
劳驾楼主给看看是哪两张?多谢!


我的编号全然和你不一样:
VANGUARD CLASSICS OVC 8028 KREISLER FAVORITES
OVC 8029 FAVORITE ENCORES
08 8030 71 Hebraic &Russian Melodies
您说的可能是后来再版的编号.
TOP
69#

一定要把它顶起来,这么好的贴子。
TOP
70#

下面的海菲茨的身历声LP目录是yilinliulin发表在其他网站论坛上的,一并借来于此处,算是替yilinliulin完成他的海菲茨部分:

[em26][em26]

Brahms:Violinkonzerto D-Dur,Op.77
Fritz Reiner/CSO
1955.2.21~22
Producer:John Pfeiffer
Engenierewis Layton
LSC 1903(Living Stereo)


Beethoven:Violinkonzerto D-Dur,Op.61
Charles Munch/BSO
1955.11.27~28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eslie Chase
LSC 1992(Living Stereo)


Tchaikowsky:Violinkonzerto D-Dur,Op.35
Fritz Reiner/CSO
1957.4.19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eslie Chase
LSC 2129(Living Stereo)


Mendelssohn:Violinkonzerto e-moll,Op.64
Prokovief:Violinkonzerto Nr.2 g-moll,Op.63
Charles Munch/BSO
1959.11.23~25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John Crawford
LSC 2314(Living Stereo Miracle Surface)


Sibelius:Violinkonzerto d-moll,Op.47
Walter Hendl/CSO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ewis Layton
LSC 2435(Living Stereo Miracle Surface)
以上这五张就是海飞兹在RCA出的大标身历声唱片
下面三张小标斜体LIVING STEREO身历声:

Beethoven:Serenade,Op.8
Kodalyuo for Violin & Cello
Piatigorsky,Cello   Primrose,Viola
1960.8.15、22(Beethoven)/1960.9.20、21(Kodaly)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John Norman
Lsc 2550


Beethovenrio in D Major,Op.9,No.2
C.P.E.Bach:Sinfonias,No.3,4,9
F.Schubertrio No.2 in B Flat-Major
Piatigorsky,Cello  Primrose,Viola
1960.8.17、22(Beethoven)/1960.8.15、16、18(Bach)/1960.8.16、22(Schubert)
Producer: John Pfeiffer
Engenier:John Norman
LSC 2563


Beethoven:Violinsonate Nr.9 A-Dur,Op.47
J.S.Bach:2 Violinekonzerto d-moll,
Smith,Cemballo   Friedman,Violin  
Malcolm Sargent/New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Producer:John Pfeiffer(Beethoven)/Eric Smith(Bach)
Engenier:John Norman(Beethoven)/Allan Reeve(Bach)
LSC 2577

下面是三张正体LIVING STEREO(几个字已经缩成一行,很不显眼地站在角落里)身历声
Bruch:Scottish Fantasy,Op.46
Vieuxtemps:Violin Concerto No.5
Malcolm Sargent/ New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Producer:Eric Smith
Engenier:Kenneth Wilkinson(没有想到吧!赶快追求,能找到的)
LSC 2603(要注意,由于这张唱片太供不应求,当时曾大量印制,要找到早期压片需火眼金睛一双)


Bruch:Violinkonzerto Nr.1 g-moll,Op.26
Mozart:Violinkonzerto Nr.4 D-Dur,K.218
Malcolm Sargent/ New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1962.5.14、16
Producer:Eric Smith
Engenier:Kenneth Wilkinson(这两张录音绝对发烧,而且Heifetz琴音出奇的具有天鹅绒感。没有想到吧!赶快追求,能找到的)
LSC 2652

The Heifetz-Piatigorsky Concerts with Primrose,Pennario and Guests
(Mozartuintette in g minor; Mendelssohnctette in E Flat Major; Schubertuintette in C Major; Brahms:Sextette in G Major; Franckiano Quintette in f minor)
Israel Baker-Violin; Virginia Mjewski、Primrose-Viola ; Gabor Rejto、Piatigorsky-Cello
1961.11.30、12.1
Producereter Dellhein
Engenieravid Hassinger
LSC 2737(三张套盒装,非现场音乐会,是录音室录音)


还有大概十三张唱片编号为LSC,但没有任何Living Stereo标记的立体声录音,其中八张为DYNAGROOVE制作。海飞兹在RCA还出过大概六张LM编号的单声录音。在此先不一一赘述了。太费功夫了。
西蒙,慢慢去找吧!祝好运!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