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喜爱的提琴家和他们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8140|回复: 126
101#

zjize 在 2004-10-7 11:24:29 发表的内容
西盖蒂死得早些,应该没有赶上立体声吧,我记不准他那年死的了。


1892--1973
TOP
102#

yilinliulin 在 2004-11-27 12:00:40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411271201266775.jpg[/upload]

海菲兹的RCA贝多芬协奏曲录音怎么会成为一个失败的录音,个中有海菲兹自身的因素,也还有其它。海菲兹这次的乐队指挥是温文尔雅的Munch,在当时实力上比海菲兹要弱一些,而且Munch向来对协奏曲伴奏兴趣不大,因此他的协奏曲指挥通常都不是很杰出,都有些草草收场之嫌。明许在此的表现顶多也就称得上称职而已,缺乏细腻的刻画(同样,如果换上瓦尔特的乐队或克鲁伊坦的乐队,这个版本就或许会流芳百世了)。海菲兹对贝多芬这首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的诠释,投入的程度也远未有勃拉姆斯那么深。在其中,虽然也可轻而易举地听到海菲兹著名的完美技巧和生动的音色变化,但总是有种停留在表面、未深刻入里的感觉。最成功的部分是第三乐章回旋曲,这里可以清晰地听到海菲兹的注册商标的犀利跳弓和断奏,较快的速度有些夸耀的色彩。在其它版本中很难有如此生动活现的气度,有些版本的演绎在第三乐章沉溺自恋的有些浪漫过头,海菲兹则全然没有这种感觉。这个演绎较快的速度,实际上并非全然归于海菲兹,制作人对此的解释是:当时RCA公司的录音哲学是认为录音时的速度应该要比现场演奏时来得快以此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因为现场演奏有演奏家、乐队、指挥的动作可以欣赏,所以较慢的速度不至于让听众出神),我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君不见,40-50年代RCA的录音,大凡托斯卡尼尼、蒙图瓦、明许都有这种嫌疑。另外,海菲兹也不能逃脱干系,因为,海菲兹一生追求技术的完美极限,象运动员一样经常向自己的速度挑战,本世纪演奏家快速度成风的倾向很大部分是由海菲兹挑的头。但实际上,海菲兹完全不需要这样做,因为他那种具有磁铁般吸引力的琴声,无论速度怎样,都会吸引听者全神贯注地倾听的。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单声时代的唱片很大程度上还受唱片长度的限制。那时的78转唱片放一面也就5分钟的时间,音乐必须在宜当的乐段中停下来。我家里一套托斯卡尼尼指挥,海飞兹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共有4张唱片。
TOP
103#

琴能补拙,好文!
TOP
104#

写的都不错.
TOP
105#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那时的很多录音都像赶鸭子似的快。
TOP
106#

这个帖子的使命完成了。要不然我将把它删除。
最后编辑An-die-Musik
TOP
107#

enescu 在 2005-9-14 0:18:14 发表的内容
牛!
龙神兄的图也会动了




哈哈,这有何难呢?该不会也心痒痒,想让你的图动起来吧?
TOP
108#

上山砍柴 在 2005-9-14 0:26:30 发表的内容
enescu:
我记得你的发言很多都是一两句很突兀的断言。我不否定当中有你自己的见解,但是,既然想在BBS上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我觉得应该将自己的分析讲得明确些,尤其是那些可能跟别人相差很大、能证明你的见识的东西,而不是某某怎么样某某又怎么样的简单而武断的出言。我相信一个听音乐时间相对较长的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盲区,别人的见解肯定有其原由。你既然提出不同意见,为什么不给出相应的论据或者判断的理由?
总之我自己是这样,我对别人的看法总心存尊重,因为我不能说我的见识是最正确的。尤其对与音乐这样一种很主观的东西,当中可能交错各种复杂的因素,绝非一个简单的判断所能正确描述。
如果将自己的见识交给一个简单的判断,然后什么都没有了,就那句话,那么不论是对知识还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是否也草率了?

或许我不该说这么多。



忠言逆耳,柴兄的好意,enescu会接受的。其实,enescu以前在其他论坛上是有不少精彩帖子的,可能因为没什么时间,方有此举。
TOP
109#

我觉得等版主把那些有恶语的内容删了就可以了,1060兄没必要将贴子删了。
争论朝着失控走去当然很遗憾,但是也不是多大的事情,所以冷静处理更好。
TOP
110#

A兄大可不必在意那些混帐话!
我那篇“粪坑”专贴,原来以为骂重了,现在看来骂得太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