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喜爱的提琴家和他们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8106|回复: 126
31#

Music &Arts公司出的这是1969年米尔斯坦在斯特拉斯堡的现场录音,显现出米尔斯坦现场演奏的一贯热力和浓郁的柔情,可以说是三个演绎中感情最浓烈的一个,第二乐章简直就是如怨如诉,缠绵悱恻(我反复听了十数遍这一乐章,几到爱不释手,投入得不能自拔)。这里的揉音的处理,是众家版本中最最弱的。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后的一连串震音,显现出1969年的米尔斯坦技巧仍是无人能及(很少有人认识到,米尔斯坦实际上是在小提琴硬技巧上能和海飞兹、克莱斯勒等顶尖提琴家比肩者之一)。
[upload=jpg]Upload/2004103123221158242.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32#

老罗还有一个德大协录音,是和TALICH与捷克爱乐的传奇录音。是我久觅而不得的。
TOP
33#

老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大提琴技术是非常全面,但能称得上近乎完美的唯有—— 埃马努尔·费尔曼!费尔曼的左手指法是唯一可以与小提琴演奏家相媲美的!
最后编辑龙神转世
TOP
34#

JWang 在 2004-11-9 22:38:36 发表的内容
I feel sorry Kogan was not mentioned. However, I have never cared about Elman, Francesatti and Rabin.


非常抱歉,柯岗我还听得很少,不便于谈。我这个帖子不想包罗史上所有伟大的提琴家,只想谈我喜欢的那些提琴家和那些我很喜爱的唱片。您的这些LP发行于70年代,是当时唱片公司和乐迷们表达对Heifetz的致敬之意而发行的。
TOP
35#

[quote]yilinliulin 在 2004-10-9 17:39:21 发表的内容
.....他改革了传统的、甚至是自卡萨尔斯以来已经成形的现代大提琴演奏技术,他改革了大提琴的尾柱,使得大提琴在持琴时成为水平位,使得演奏家能够直视指板,使得大提琴的左手技术由上下移动改为水平移动,减小了琴弓由于地心引力的下滑现象。这就使得他在最高把尾时也毫无音准方面的困难,他可以从从弦的最低音一下子准确移到最高音。


“大提琴在持琴时成为水平位”?好像没有大提琴家这样拉琴,
至于“从弦的最低音一下子准确移到最高音”,这是基本功。
我认为技巧最好的是斯塔克。
TOP
36#

yilinliulin 在 2004-10-9 17:39:21 发表的内容
这位总是面带尴尬的微笑、具有潇洒优雅绅士风度的演奏家具有出神入化的大提琴技巧,他改革了传统的、甚至是自卡萨尔斯以来已经成形的现代大提琴演奏技术,他改革了大提琴的尾柱,使得大提琴在持琴时成为水平位,使得演奏家能够直视指板,使得大提琴的左手技术由上下移动改为水平移动,减小了琴弓由于地心引力的下滑现象。这就使得他在最高把尾时也毫无音准方面的困难,他可以从从弦的最低音一下子准确移到最高音。





自卡萨尔斯成形的大提琴演奏技术后,最先成功改革了大提琴演奏技术(特别是指法)的是费尔曼,经他改革后的大提琴技术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提琴技术,它能让大提琴演奏者的左手能向小提琴演奏者一样灵活地飞舞,这使大提琴演奏者从传统演奏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费尔曼才是新、老大提琴演奏法的转折点。

连演奏技术高超的斯塔克,都深受费尔曼演奏法的影响,费尔曼的技术前无古人是肯定的,后无来者估计也是成立的。
TOP
37#

ADWS 在 2004-11-11 9:14:04 发表的内容
他摒弃了“多愁善感的遐思、过于敏感的造作以及好幻想的哀愁”,说的好!但在抒发此类情感时,或许又成为他的弱点?


这正是海菲兹的强项,试看海菲兹演绎的布鲁赫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维尼亚夫斯基第二、格拉祖诺夫、柴科夫斯基、《吉普赛之歌》等等哪一个不是顶尖的和傲视群雄的。反而在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变成了他的相对弱项。
TOP
38#

他摒弃了“多愁善感的遐思、过于敏感的造作以及好幻想的哀愁”,说的好!但在抒发此类情感时,或许又成为他的弱点?
TOP
39#


有道理,贝多芬把对女人的情感上追求内化在他的音乐之中,成就了他的音乐中的情感丰富性。有评论家认为,“我们太多的情感都变成平庸的爱情宣泄掉了,而贝多芬的情感凝聚而成他音乐中最打动我们的部分。”
或许海菲兹将贝多芬的情感升华为一种超然之境界,而非廉价的倾诉和宣泄。
TOP
40#

[upload=jpg]Upload/2004112616561078390.jpg[/upload]

勃拉姆斯的《D大调协奏曲》写来蕴育着火一般的热力和浪漫情素,一直就是考量小提琴家的试金石。海菲兹和莱纳这两位同样在舞台上不苟言笑、向来对自己及与之合作的音乐家要求极严苛刻的舞台巨星,都以对音乐一丝不苟,绝不放下身段妥协著名。在录制这首协奏曲的期间,莱纳因为接受不了海菲兹排练的进度缓慢而威胁一度罢演。可是,出于音乐上的惺惺相惜,他们合作的这个版本,在众多的名演中可算是最深刻、感人的了。使用的是RCA刚刚开发的Living Stereo身历声录音,这个四十年前以两支麦克风拾音的录音,一点也没有岁月的痕迹。首尾两个乐章,,海菲兹和莱纳的配合天衣无缝,以凌厉的气魄描绘出此曲的豪迈、壮阔的一面。第一乐章序奏之后,小提琴以快速的琶音登场,这一句海菲兹拉得一飞冲天,轻松逍遥、绝尘脱俗,其速度和力度髀睨寰宇,无人能及。海菲兹自己谱写的华彩乐段更是独具一格,技巧无与伦比,与乐队合奏之间气息相和、风格一致。第二乐章前奏的双簧管独奏,音色之凄美、力度音量控制之均衡、表情之丰富,在众多版本中无出其右。当时在第一次录音中,当单簧管首席Ray Still的独奏甫一结束,海菲兹忘情地以琴弓敲击琴背以示嘉许,乐团其它成员也纷纷跺脚以表喝彩,录音只好中断,从头开始,这一段插曲从此传为佳话。与其它温情泛滥的勃拉姆斯协奏曲的演绎相比,海菲兹的这个不朽名演,今天仍然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