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眼”看指挥家 [复制链接]

查看: 31861|回复: 220
201#

阿本德洛特屈尊于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令人惋惜,相比同样为纳粹服务的卡拉扬、伯姆等,他就没那么幸运了,看来社会制度扼杀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战时他曾与富特文格勒在瑞典演出贝九交,比较两位大师的特点很有意思。

[upload=jpg]Upload/20049291744685545.jpg[/upload]
TOP
202#

上山砍柴 在 2004-9-29 15:26:30 发表的内容
ADWS兄留意过马勒作品和舒伯特作品的现场的那种区别吗?


大型乐队和小型乐队的区别只是缩小各种乐器乐手的编制,得到音响较为厚重而已。当然象马勒作品的配器较舒伯特丰富,大型乐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TOP
203#

五大巨头名气最小的大概算老克莱伯了,很多人是通过小克莱伯才开始注意他的。这与他过早去世留下的唱片稀少有关,听过他指挥皇家音乐厅乐团的贝3、5交,不缺任何刺激性的元素。老一辈指挥家对贝多芬的理解令人感动。
[upload=jpg]Upload/200492916255460303.jpg[/upload]
TOP
204#

我以为你以为克伦佩勒是英国人呢。
加德纳、若林顿、霍格伍德区别很小吗?
你都认真听过吗?
TOP
205#

上山砍柴 在 2004-9-30 9:54:05 发表的内容
回避当然需要,没听过的东西就随便说我没有这习惯。
说说他们的不同?我以前的帖子有说过一些。有兴趣可以翻翻前面的帖子。


看来你承认自己确实没听过,所以没勇气说,我就知道一个没听过的人的反驳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TOP
206#

而有幸听谭盾谈中国传统文化就更有意思了。
听他谈音乐史同样有意思:“也许人们会发现,贝多芬被一个中国人,被我谭盾否定掉了。”
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懒得说了。打字麻烦。
TOP
207#

darajan 在 2004-9-30 19:18:21 发表的内容
ADWS 在 2004-9-30 8:44:23 发表的内容
darajan兄觉得“历史感有余,精致感不足”,认识对了一半,“精致感不足”,乃你听历史录音的错觉,正如你说的“当时录音技术的折射”造成的,并非不精致,是因为当时录音技术还不足以完全还原这些细节,所以拿它他同3D、4D比难免错觉。
贝多芬交响乐本来就是历史的产物,它当然具有历史的烙印,其实卡拉扬、阿巴多、加德纳的贝多芬同样有历史的烙印。


错觉很有意思,我们且来谈谈。好像我在看一个黑白电视机,然后感叹道,这色彩真丰富啊,你看不要被黑白电视的错觉所迷惑了,这画面其实是异常绚丽的,我看到了很多红色,蓝色。
你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的耳朵非常诚实的告诉我,我听到了一些不精致的东西。然后你的大脑开始加工了,这是历史造成的,不要被耳前的状态迷惑了。----?有这必要吗?  我们要理性的看待,我们要尊重大师,我们要尊重历史或者一些权威的历史评价。我想,除非你回到过去,亲耳听到那些杰出的演绎,你怎么能欺骗自己的真正听到的东西呢? 我们再也听不到4D录的瓦尔特的马勒了,听不到了,不要去幻想了,因为我很满意听到当代大师在相对技术成熟下的演绎。如果现在没有,则又另当别论了。

我再次强调历史价值是一回事,但我不会整天去为了某某原因守在这“评良心讲”都不精致的音乐面前。
有人可能会去买个黑白电视机去想象色彩多么的美妙。我敬佩他们,但不感苟同。

再者,那么是否真的技术直接造就了那些音乐,非也!技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所谓的不精致只是很小一部分包括技术。绝大部分是,这种演绎正的缺乏细腻的变化。这是对音乐的理解诠释问题,我所谓的历史感,是对当时的(较之当代)我以为并不太理想的相对统一的演绎风格的说法。你看托斯卡尼尼,他的处理精致吗? 我认为就算他想要细腻,可能当时的乐队还没有这个技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当然没有他们,可能没有后来的人,我们现在可能还无法听到那些杰出的演绎,但毕竟,后来者的绝对意义上的杰出是明显的。



darajan 兄新意啊,这也是大多数不听MOMO录音的理由,假如你将卡拉扬、阿巴多、加德纳的贝多芬立体声录音还原成MOMO录音,恐怕你会觉得“历史感不足,精致感更不足”,哈哈,开个玩笑。
TOP
208#

上海kevin 在 2004-9-29 15:50:47 发表的内容
大型小型编制的区别在于音色厚,这句话只对一般,于弦乐声部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管乐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弦乐一个声部基本是齐奏的,最多内外档音层关系。管乐则是一个乐器一个声部,一般双管编制的话,那么同一木管声部出来就不是和弦色彩,只是音层色彩。4管编制的话,出来的和声就是7和弦(4声部)。用厚来解释太过牵强。


谢谢上海KEVIN兄的回复,这些细节不是本专业恐怕是不清楚的。
我开始是感觉ADWS兄的说法有问题,因为我看过很多种现场,发现管乐部分是很复杂的,并非一个“加厚音色”那么简单。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209#

上山砍柴 在 2004-9-30 9:20:37 发表的内容
我听过诺灵顿全集、加迪纳1-2-5-6,霍格伍德1-2-9,没有听过麦克利什(我觉得应该是麦克利什,你可能把他打错成麦克拉斯,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所以我后来引用你的话时把他省了,回避他是因为我没听过。在听过的这些中,我以为简简单单说一句大同小异是欠妥当的。
至于你听过多少,你自己明白。对吗?


哈哈,何必回避呢?既然柴兄听过诺灵顿全集、加迪纳1-2-5-6,霍格伍德1-2-9不妨说来听听,让我等认为大同小异的长长见识。
我听过多少,我自己当然明白,不然那敢妄下结论。
TOP
210#

回避当然需要,没听过的东西就随便说?我没有这习惯。
说说他们的不同?我以前的帖子有说过一些。有兴趣可以翻翻前面的帖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