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眼”看指挥家 [复制链接]

查看: 31857|回复: 220
181#

mahler2004a 在 2004-9-28 17:05:48 发表的内容
他没录过俺马勒啊,呜呜呜....................


不仅仅没有录过马勒,好象也没录过布鲁克纳、瓦格纳等“重金属”型的作品,毕竟圣马丁是个编制不很大大乐队。布郎接手后凭者女人的细腻的感觉,录制一些作品让人感觉优于马里纳,对于一个非大型乐队来说,这种结果是正常的。
TOP
182#

想再说说门格尔伯格。
我看过一个资料,对比过门指挥的一个马4和瓦尔特指挥的一个马4,结果是,门的指挥显得很“历史”了,与现代的指挥有一定的差距,瓦的处理则很准确,后来所有指挥都沿用瓦的处理方法。
除此以外,门的很多地方都显得他与现代指挥对作品理解上的确距离,这种距离反应的不是个性,而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原来我想写一个关于门的四言,后来感觉当中涉及的问题太专业,非我所能理解,也不想转述书上的观点,妄加“定论”什么,就放弃了这想法。
前面的四言谈的问题虽然很大,但我尽量从小处入手,避免那种人云亦云的满不在乎的结论式的言语。
TOP
183#

上山砍柴 在 2004-9-29 14:42:04 发表的内容
mahler2004a 在 2004-9-28 17:05:48 发表的内容
他没录过俺马勒啊,呜呜呜....................


不仅仅没有录过马勒,好象也没录过布鲁克纳、瓦格纳等“重金属”型的作品,毕竟圣马丁是个编制不很大大乐队。布郎接手后凭者女人的细腻的感觉,录制一些作品让人感觉优于马里纳,对于一个非大型乐队来说,这种结果是正常的。


这不是圣马丁这个编制不很大大乐队就不能演好布鲁克纳、瓦格纳等“重金属”型作品那么简单的问题, 最主要的还是指挥家本身的风格问题。
TOP
184#

小克兄帖上的小泽这版本应该是很好的,我见过CD,也试听过。
中国音乐本来就很弱,连自己的乐队都看不起了,还想让谁来看得起你呢?一个没有还作曲的国家会有好乐队吗?紧紧拥抱贝多芬伯拉姆斯,你这乐队就能伟大吗?
相反小泽还别出心裁这么一下,还是够点意思的,当然我不清楚里面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185#

ADWS兄留意过马勒作品和舒伯特作品的现场的那种区别吗?
TOP
186#

克伦佩勒的唱片英国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每每以三星嘉之,这多少与英国姥的本位主义有关,其晚年的速度偏慢,但保持一贯的大气。他的交响乐不适合在小口径喇叭上聆听。
TOP
187#

ADWS 在 2004-9-29 10:47:14 发表的内容
奥曼迪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曲着实令我感动,他对中国人民的亲和力让人产生好感,能从斯托可夫斯基手中接过教鞭证明其实力不俗。


这个如何[upload=jpg]Upload/20049291159234330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9291201334442.jpg[/upload]
TOP
188#

ADWS 在 2004-9-29 15:35:13 发表的内容
上山砍柴 在 2004-9-29 15:26:30 发表的内容
ADWS兄留意过马勒作品和舒伯特作品的现场的那种区别吗?


大型乐队和小型乐队的区别只是缩小各种乐器乐手的编制,得到音响较为厚重而已。当然象马勒作品的配器较舒伯特丰富,大型乐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大型小型编制的区别在于音色厚,这句话只对一般,于弦乐声部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管乐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弦乐一个声部基本是齐奏的,最多内外档音层关系。管乐则是一个乐器一个声部,一般双管编制的话,那么同一木管声部出来就不是和弦色彩,只是音层色彩。4管编制的话,出来的和声就是7和弦(4声部)。用厚来解释太过牵强。
还有要向ADWS请教,小编制乐队能演奏MAHLER吗?作曲家基本对乐队编制都有个要求,有时出现演MAHLER或肖氏作品,小提琴不足8档,那只是乐队人员的问题。
TOP
189#

柴兄的"门的很多地方都显得他与现代指挥对作品理解上的确距离,这种距离反应的不是个性,而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令人费解,何为现代指挥?其风格是什么?现代指挥的音乐理解能力就比近代高?比如马勒当时的指挥才能大大超过其作曲,你能说现代指挥阿巴多就比马勒强?还有如果“瓦的处理则很准确,后来所有指挥都沿用瓦的处理方法”成立的话,那我们听到的马4企不是一种风格?伯恩斯坦的处理和瓦尔特的就南辕北辙。
门格尔伯格和瓦尔特都是马勒音乐的倡导者,说瓦的处理则很准确、门理解有问题,难免落入人云亦云的泥潭,我听到的门的马4远比瓦感人。
TOP
190#

darajan 在 2004-10-1 2:23:02 发表的内容

啊...答案想到一个:我们伟大的谭盾,他不是写了一部“鬼戏”,用石头来演绎巴赫的平均律吗? 看来还是现代音乐会历久弥坚啊。(这里决无讽刺任何一派之意!)


关于《鬼戏》,谭盾自称是自己的创新。但是凡是看过普罗艺术的那张DVD的人,都不难发现谭的模仿对象是谁。这张DVD的作者也太有创意了,让人对谭的伎俩一目了然。相比之下他的音乐技巧也是多么幼稚,甚至是拙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