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低音大提琴迷们不妨交流、交流 [复制链接]

查看: 9166|回复: 49
31#

荷兰TURTLE录音,98年发行,洁净、密度更高的牛筋声。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31458542131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31534867559.jpg[/upload]
TOP
32#

Dr.PAN 在 2004-2-3 14:24:32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兄,如果没有看到你以上的说明,我真的理解错了你的意见。不过不要紧,不管意见否完全一致,但这种交流总是有益的,我亦从中获益良多,谢谢。


Dr. Pan的论述也很有见地!
TOP
3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4#

碧涧流泉 在 2004-2-2 17:52:06 发表的内容
请问PAN大虾,以上Gary Karr的唱片是哪个公司出的?购买容易吗?


碧涧流泉兄,你的问题mydisc大侠实际已经答复,他了解的情况太充分了,我还确没有本事作那么详细的说明。
TOP
35#

有个听感想请教:倍低音就还没法形容,可我总觉得在音乐中,无论大提琴它怎么主动,都像是个跟随性的角色。表达的往往都是一种深沉、思考的情愫。我这种感觉对不对?!
最后编辑KENTRYFO
TOP
36#

Dr.PAN 在 2004-2-3 17:00:40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4-2-3 13:41:04 发表的内容
有个听感想请教:倍低音就还没法形容,可我总觉得在音乐中,无论大提琴它怎么主动,都像是个跟随性的角色。表达的往往都是一种深沉、思考的情愫。我这种感觉对不对?!


倍大提琴独奏确实不多,但以上列举的CD"倍大"都是独奏或主奏。然而大提琴就比较多了,除独奏乐,古典音乐中大提琴协奏曲就不少,这时大提琴就作为主导,整个管弦乐队和它合作,怎么可说是"'跟着性角色"? 当然,在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比起小提琴来说,大提奏特别是倍大提奏作为乐队中充当协同角色更多而矣。


我是连《辛特拉名单》的大提琴也感觉是沉思,虽然是主奏,仍少有(版本)能够超越音乐烘托出来的啸杀气氛,成为主流的。不过,我真的才刚开始留意听音乐(而非原来的听声音)。多多帮忙纠正啊!
最后编辑KENTRYFO
TOP
37#

petershao 在 2004-2-3 13:31:52 发表的内容
Dr. Pan,最后一张现在能买到吗?


这张CD面市时间不装,应该不难买到。
TOP
38#

此贴非常有指导性,已收藏。请问13图哪里有卖?
TOP
39#

felixcat 在 2004-2-2 18:31:05 发表的内容
看了上面Dr. Pan的精彩文笔,有点感想。

真是很无奈:为何这系列唱片又和日本人有关呢?好好的一位艺术家,一和日本工程师合作就.......

科技、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确可以“洋为中用”;但艺术,特别是西方音乐艺术,一旦“洋为中用”,就会显得怪异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始终觉得,日本有关西方的艺术几乎都是不伦不类的,是失败的。

很奇怪的,上面每张唱片的封面都没有明确写着是日本(除了“Japanese Songs ”那张),但是我一眼看上去就觉得透着东洋气。

进而想到:去过韩国的朋友回来告诉我,韩国人买东西,尽量先选择本国的。就算知道别国的产品性能真的很好,也不买。我真的很佩服。虽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之外的,讲国界绝对是必要的。

日本生产录制的唱片,当然不能说全部不行;但是经过我的亲身体验,不行的,怪模怪样的,相当多,可以说占了95%也不为过。不行的那些,我有机会就拿出来跟大家分析,让缺点曝光。但是我真的很希望,已经成为唱片DX的朋友,不要再购买日本的唱片了(入门的朋友除外),不论音效等是否好,我觉得身为炎黄子孙,稍微放弃一下东洋风格的享受是不过分的。再说各位DX珍贵版本不少了,舍弃东洋气的品种,损失微乎其微,何况损失的东西本来就不是什么好的东西。

或许有人说:网上很多人都这样嚷嚷,但没人去实行。但我可以说,我自己是说到做到的。我的唱片柜里,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印“Japan”的东西了。有的那么些都是没有出版国际版或者我还没找到国际版的,我一找到立刻会把日版给淘汰掉。

上面是我想到的一点东西,不针对任何人,仅供各位参考而已。另外Dr. Pan如果喜欢低音大提琴的话,可以上各大乐团的主页去找低音大提琴手的E-mail,你给他们发个E-mail说,很喜欢他们的演奏,问他们有没有录制自己的唱片。国外乐队有的乐手有时会在一些小公司录专辑,这些专辑市场较难见到,他们有时会给你寄上一张当作赠送。我不信世界一流乐队的低音大提琴手们,比不上有点商业头脑的Karr。


filixcat 兄,多谢你的宝费意见并乐意和你交流。
从我对Gary Karr plays Japanese Song 的评论,应该看到我和你及不少中国人一样,对日寇侵华的历史罪行深恶痛绝,以至在某些文化艺术的欣赏过程也明显地受到这种感情上的影响,但是否因此而必需导致对一切与日本有关的东西一律否定呢?这是值得讨论的,但这个题目太大,涉及面太多了,并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还是谈回音响与音乐吧。
以音响器材为例,尽管日本也有一些高质素音响器材,但还是以普及型大路货居多,在高级发烧音响领域还是欧美占绝对的主导,我个人就从不用日本器材,但我绝对没有理由说现在许多正在使用日本器材的朋友不该用日本器材,这是起码的常识。
就以Gary Karr 为例,我觉得不能说因为皇声公司为他录制了一批碟就否定他在倍大提琴方面的艺术水平与成就,况且他也不是日本人。据我所知,目前世界上低音大提琴录音之多、特别古典音乐范围涉及之广,在低音大提琴家中似无出其右。我没有说也没有资格说他是最高水平的低音大提琴家,但起码他是一个高水平的低音大提琴演奏家。如果他是平庸之辈,Simon 绝不会特邀他加入伦敦低音大提琴之声去制作那张CD,要知道英国人一般是比较保守的,况且另外9 位低音大提琴手都是选自伦敦几大乐团的精英,Karr 在这里应该是"不是猛龙不过江"。反之,在皇声录音的绝不止Karr和日本人,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音乐家也有不少,以上介绍的低音大提琴CD中的演奏者不少是日本的外国人,似乎没有理由因为皇声替他们录音便降低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吧。
至于对唱片的评价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例如CD制作技术日新月异,特别现今最高技术制式的CD—XRCD或XRCD24,它至今还由日本JVC公司所袭断。从技术层面分析其还原的音频曲线无疑是明显优于CD,尤其是早期的CD,这是以对录音母带还原的真确程度而言。但亦有人认为这些技术是加了味精,还不如早期制作的CD,那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觉得对音乐欣赏的交流是必要的,但喜好又是十分个人化的,在这方面不如各取所需吧。
请相信我说了以上一段话都是出于一种十分善意的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最后编辑Dr.PAN
TOP
40#

ybl1992 在 2004-2-3 16:18:06 发表的内容
此贴非常有指导性,已收藏。请问13图哪里有卖?


"指导性"不敢当,每人喜好难尽相同,况且限于个人水平,错谬总是难免的,仅供参考而已。
至于图13,我也记不清何时买的,也多年了,不妨到海印找找。但如果你对爵士无兴趣,最好听过合适才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