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低音大提琴迷们不妨交流、交流 [复制链接]

查看: 9167|回复: 49
21#

还有一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4324919274.jpg[/upload]

最深刻的印象是它低频,是我所有唱片中所能听到的频率最低的一张,接上一对14寸大口径超低音箱,顿时惊叹,原来LP的低频丝毫不让CD!可惜内容都跟小日本有关。
最后编辑HD711
TOP
22#

petershao 在 2004-2-3 13:31:52 发表的内容
Dr. Pan,最后一张现在能买到吗?


      这张是香港天乐出品,李源那里应该有卖的。
TOP
23#

接昨天:
9.伦敦低音大提琴,Top Music 4 893280 010687.这是Simon继伦敦48把大提琴、48把小提琴、48把中提琴、16支拉号等突发奇想集群某种乐器演出之后,又集合了英伦9名具备古典音乐高水平素养的低音大提琴手,并特邀的Gary Karr 加盟。同时,在着名的伦敦Abbey Road Studio 1录音。以上元素使这张具有15首以古典为主兼有流行的CD,具备极高水准的演绎、极发烧的录音与及极大的可听性,即便我一边写这段介绍过程一边用电脑音响播放,亦可体现以上之"极",充分表现了低音大提琴特有的表现力,用音响系统播放的吸引力可想而知。第一首<<动物狂欢节>>的<<大象>>中,由低音大提琴群营造这只庞然大物行走所发出的沉重低频立即可以对低音迷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其余曲目几乎首首引人入胜。相信不少低音迷早已拥有此碟,否则千万别走宝了。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2274410101.jpg[/upload]


10."低音提琴 发烧碟皇" 又是日本King Record,NKDD 357。由欧洲6位低音大提琴手合作演出共11首古典音乐,确实皇声已对低音大提琴的发烧录音胸有成竹,HiFi效果固不必说,自称发烧碟皇亦无过份夸大之嫌。此碟由欧洲乐手表演的古典音乐片断,在音乐的表现力都达至很高水准,加上曲目可听性很高,相信无论是否低音迷都会乐于接受。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229530530.jpg[/upload]


11.这张称为Vino Rosso的CD大概可以称为"玫瑰酒",NKCD 3233。选取的10首曲目比较朵,有日本民间音乐、也有流行和少数古典。由两位日本低音大提琴手演奏,比较着重于发烧效果及录音,其发烧级录音、低频线条、弹性与分折力均有上佳表现,HiFi发烧友、低音迷可能乐于接受,但音乐旋律未必能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欢,各取所需吧。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2222036762.jpg[/upload]
TOP
24#

潘先生:好久不见,我也是bass的爱好者,你说的那几张皇声唱片是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发烧友的最爱,此外,我还有几张艺能山城组的唱片,也是当时留下的。哈哈
最近我又发现了一个Double bass的新人叫edgar Meyer我有他的2张,一张是流浪者之歌,还有一个是他跟yo-yo Ma 录的自己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是 CBS 的天碟录音师Steven Epstein录制的,音效不错,推荐老哥试一下。
TOP
25#

KENTRYFO 在 2004-2-3 13:41:04 发表的内容
有个听感想请教:倍低音就还没法形容,可我总觉得在音乐中,无论大提琴它怎么主动,都像是个跟随性的角色。表达的往往都是一种深沉、思考的情愫。我这种感觉对不对?!


倍大提琴独奏确实不多,但以上列举的CD"倍大"都是独奏或主奏。然而大提琴就比较多了,除独奏乐,古典音乐中大提琴协奏曲就不少,这时大提琴就作为主导,整个管弦乐队和它合作,怎么可说是"'跟着性角色"? 当然,在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比起小提琴来说,大提奏特别是倍大提奏作为乐队中充当协同角色更多而矣。
最后编辑Dr.PAN
TOP
26#

好贴!马上去买来听一听!谢谢楼主的推荐!
TOP
27#

Dr. Pan,最后一张现在能买到吗?
TOP
28#

felixcat 兄,如果没有看到你以上的说明,我真的理解错了你的意见。不过不要紧,不管意见否完全一致,但这种交流总是有益的,我亦从中获益良多,谢谢。
TOP
29#

12.低音大提琴与乐队的几首协奏曲,Opus CD 8502。这是由瑞典着名发烧录音公司Opus录制的低音大提琴与乐队协奏曲CD,共收集4首协奏曲。这无论在音乐性与音响性的表现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当然低音大提琴的表现力也十分诱人。我个人也很欣赏这张CD,难怪乎网友lgdxy兄说刘汉盛先生及他本人如此看重此碟。至于是否因此而否定King Record 的录音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22264856342.jpg[/upload]

13.粤语"收声!"、普通话"住口!"大概应该是这张CD的中文译名吧,美国发烧录音公司Delos制作,DE 1402 19341 1024 2。由二名爵士乐手用人声与牛筋配合,边弹边对唱,就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在谈家常。不仅低音提琴弹拨牛筋发出令人舒适的低频,而且乐手的喉咙也是一件十分犀利的低频乐器。演奏方式别开生面,处处表现了爵士乐的自由、即兴和天衣无缝的配合,这张CD早已被认为是一件发烧珍品。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2228275884.jpg[/upload]

14.焖(碟上的这个简体字我无法写或打出)牛筋,是加拿大音响公司Simaudio制作的一张试音碟,称为The Moon Bass.此碟录音制作很发烧,音场定位明确、细节丰富、空气感一流,牛筋弹力惊人,音乐内容亦新颖,有较高可听性,可算近期一张制作优良的发烧音乐碟,无论欣赏音未或试机试线都用得着。着相信不少低音迷与HiFi发烧友早已据为己有。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22291941781.jpg[/upload]
至此,已占去论坛不少资源和占用网友不少宝贵时间,必需打住了。大家手上优秀低音提琴CD还有许多、许多,我只作为抛砖引玉而矣。
TOP
30#

Dr. Pan的论述很有道理,在此深表感谢。但须知我的讨论只针对日本的唱片艺术。日本的工业、科学、教育、民族艺术我无法去讨论、批驳。我一直针对的,都是日本的唱片艺术。我的确觉得日本的唱片艺术、审美观点都是被歪曲的,多少有些不纯洁的,这个和日本是否侵犯过中国是没有关系的,这个病根是明治维新的时候留下的:它救了日本的政治、科技,使日本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但是同时地,它与日本本土艺术相接合的产物,确是某种程度上的怪胎。相反,因为历史上发生过侵华,导致现在我一批评日本的唱片艺术的时候,很容易被误解,可以看出在座有的朋友的确就是误解了。

也非常感谢阿龙兄的意见。不过我觉得阿龙另外忽略了一点。为什么我会这么推崇英美法德等地的版本?难道我没考虑“八国联军”?明显不是的,而是我根本不考虑这方面。我上面都说过了,我评论唱片,使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日本的唱片为什么被我批评,不在于是否侵华,而是有客观的道理,上面已经说明白了。对于西方的出版,就因为现在我听的是西方古典音乐,它起源于西方,发展与西方,西方是它的故土,因此它上面出产的东西,有理由不正宗吗?我每学一样东西,都追求学最正统的,最纯的精神,这是科学的精神。因此买什么国家的日用品等我不管,但是就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唱片,绝对是它的故土上的产品最佳,要买就要买最佳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艺术里面有两样东西:带有理性的和除了理性之外的东西。带有理性的那部分,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研究,并且都能做得很好;理性之外的那些,我觉得就是非得“本土”的才最有味,最有才气。大家看,汉学的研究,涉及理性的那部分,英国美国都研究得很好,和中国有得拼;但是中文文学,你说哪个国家的作家写中文文学最棒,那肯定是中国本土的无疑。对应于唱片艺术也一样,尽管里面技术成分不可缺,但是除了技术之外的那部分东西,却又是最最重要的。因此我为什么一直批评日版的东西有缺陷,的确是有道理的。我呼吁抵制日版CD,是考虑到正宗性这个客观的因素。至于和抵制日货这些方面的联系,这只是一个副产品,但这个副产品相当不错而已。

下面说说题外话。说到“爱国”,我说,你光抵制人家的产品不是充分条件。怎么才是最优的呢?那肯定是,既学到人家的技术,又把人家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给限制住,这才是最好的。我佩服韩国,不是说只看表面“不买它国产品”而已,而是人家韩国在我上面所说的最优方案里做得相当好。

我呼吁有能力的DX不买日版,只是呼吁,是个建议而已,听不听由人。喜爱别国的艺术可以,但个人自身的精神却不能抛弃自身的文化。我知道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却不知不觉地有相反的表现。有时候我真想引用这句台词:“别把无知当个性”;但是又觉得会伤了别人,所以今天写出来,做个解释,希望观众能够理解、明白。

最后谈谈Karr。在座各位都是各行各业的,大家说说,现在这个社会,你光凭能力就一定成功的吗?当然没有能力也是不行的,这也说不过去。Karr不差,但不是最好的,我觉得这就不用争了,也无法去争。说他有点头脑,不是贬义,只是有点调侃地说出客观事实而已,文字上是有点不敬,但决不会招惹上麻烦的。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