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小克
felixcat 在 2003-12-7 1:23:58 发表的内容 RCA的Living Stereo录音时绝对有仪表监控,很简单一个例子,翻开Living Stereo系列CD说明书,介绍Living Stereo历史的那页,看看那个图片,3轨调音台上面那几个镶着玻璃是什么东西?科研同学的例子,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忽略了一点。人的耳神经,自身会不断产生高频的信号,所以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下,任何人都会觉得耳朵里有“嗡嗡”的声音,所以测高频听力灵敏度,方法没这么简单,但是的确是有方法的,这里就不具体说了。长时间戴耳机的确会对听力有损伤。不过,邝版是医生,应该知道有药物,坚持服用,会大大减少这种损伤的。我很确切地知道,录音师行列里,有这种药物流行。其实这种方法很常见,比如说我这几个月由于某种需要,每天都要面对计算机屏幕紧张地看上十几小时,不过由于我一直使用一种特殊的麻醉药物,减缓对视神经的影响,所以前几天体检的时候,视力完全没有下降——对比起来,以前有几个月没有使用药物而长时间用眼,真性近视一下子多了100度。虽然听耳机会有影响,但是假如在安静的录音间里,用我们平常生活环境的声压来听,这时的影响,绝对很小很小。所以我平常都是在深夜很安静的时候,用适当的音量来听音乐,所以这样近10年下来,我的听力保持很好的状态。我甚至能够听到一些据称工作噪音很小的电视机的高压泡里的高频振动声音,而身旁的其他人(其实就是我的家长和他们的朋友们,都是40多岁的人了)不管我怎么描述引导,他们都无法感受到这个声音。因为众多录音师已乘鹤仙去,所以很多事情,不管我们现在怎么分析、辩论都无法闹清楚了。不过,假如我能够回到当年的话,我首先会问一问他们这个问题。
小草
阿龙 在 2003-12-6 7:00:26 发表的内容 喜欢LP是听力下降的结果?那惨了,很多地区没有条件听玩LP的中年人,将不得不忍受CD的折磨。这个论坛上鼓吹LP声音“最洪亮”的KUANG不过三十左右,KEN也是,并且玩了十多年LP了。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哦。显然他们并不仅是在收藏(LP有收藏价值肯定是客观存在)。或许楼主以上分析对这些人不适用,他们玩LP只是受了中年人的盅惑?可是年过六旬,无论财力还是听乐资历都很雄厚的DR PAN,也就是最符合以上“暗力量”标准的,却在早些年放弃了LP。他为什么执意要和自己已经下降的听力对抗呢?想扮年轻?40以上的中年人肯定与10来岁的有着听音上的生理差异,这点不可否认,或者你拿出来的这份表格也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否足以造成听音上的错误?而且是如此巨大的?(中年朋友完全可以把原本各频段分布均匀的音乐,听成是中频密度不足但低音相对丰盛的感觉。……)我现在四十出头,可我十年前买的CD,即三十岁左右时听到的音乐,自己喜欢的那几张,现在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觉得不妥。如果按照上述理论,我该觉得它们越来越难听才是。而DR PAN之流,几乎就没有可能从CD中听到赏心悦目的音乐了。那问题又来了。即使认同这点,那么录音师是否只能用中年以下的,(并且越年轻越好,听到的细节多。)那么威尔金森莱顿那个年代,留下大量好录音的录音师,是否都是他们中年以前的作品?他们当时用以参照的设备,除了开盘机,不正是LP唱盘吗?怎么这些录音即使被数字化之后仍然如此出色?他们的运气好?碰上了省心的高水平乐队以至于听力上的衰减都挡不住他们拿出杰出的录音?
科研级旗舰
felixcat
dr kuang 在 2003-12-7 0:58:54 发表的内容 我不能肯定韦坚逊有否使用仪表来监控,但可以肯定喇叭花公司,水星,RCA的LIVING STEORO系列的录音过程没有依赖“仪表”来监控,是否录音师都比较年轻?或者只能工作到40岁以前?按现代医学研究,长期使用耳机听音乐会对听力造成损害,科研级旗舰的同学的例子就比较典型。录音师用耳机的机会比我们多得多,会不会他们的听力下降更明显?如此类推,是否他们因为听力下降,所以将音乐录得比音乐会现场有更明显的细节?
xsq
游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