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 在 2003-12-6 7:00:26 发表的内容 喜欢LP是听力下降的结果?那惨了,很多地区没有条件听玩LP的中年人,将不得不忍受CD的折磨。 这个论坛上鼓吹LP声音“最洪亮”的KUANG不过三十左右,KEN也是,并且玩了十多年LP了。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哦。显然他们并不仅是在收藏(LP有收藏价值肯定是客观存在)。 或许楼主以上分析对这些人不适用,他们玩LP只是受了中年人的盅惑? 可是年过六旬,无论财力还是听乐资历都很雄厚的DR PAN,也就是最符合以上“暗力量”标准的,却在早些年放弃了LP。他为什么执意要和自己已经下降的听力对抗呢?想扮年轻? 40以上的中年人肯定与10来岁的有着听音上的生理差异,这点不可否认,或者你拿出来的这份表格也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否足以造成听音上的错误?而且是如此巨大的?(中年朋友完全可以把原本各频段分布均匀的音乐,听成是中频密度不足但低音相对丰盛的感觉。……)我现在四十出头,可我十年前买的CD,即三十岁左右时听到的音乐,自己喜欢的那几张,现在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觉得不妥。如果按照上述理论,我该觉得它们越来越难听才是。而DR PAN之流,几乎就没有可能从CD中听到赏心悦目的音乐了。 那问题又来了。即使认同这点,那么录音师是否只能用中年以下的,(并且越年轻越好,听到的细节多。)那么威尔金森莱顿那个年代,留下大量好录音的录音师,是否都是他们中年以前的作品?他们当时用以参照的设备,除了开盘机,不正是LP唱盘吗?怎么这些录音即使被数字化之后仍然如此出色?他们的运气好?碰上了省心的高水平乐队以至于听力上的衰减都挡不住他们拿出杰出的录音? |
龙兄先不用着急,听力灵敏度下降的确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并不是毁灭性的。
首先,不通过医学的测试,平常一个人是不会发现自己的听力在逐渐下降的,因为你时刻使用着你的听力,听力衰减是一个渐变、缓慢的过程,所以你会觉得,你的听力是一直不变的。
对了,说到Dr. Pan,我记起来以前一件往事:好像上几个月Dr. Pan曾撰文说,如果论录音,Rabin的帕格尼尼小协要排在其他几个录音之后。当时不是很多人群起而反对吗?我觉得我现在的理论,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Pan先生会有这样的感觉(要注意到,Rabin该录音,精华很多都在中高频段)。另外,如果Dr. Pan跟你说,某某CD声音不错,那么有可能你听后的感觉是“何止不错,应该是很不错!”。每个人对于“好声音”的认识、判断准则是不同的。比如说我对于乐队中长笛声部很敏感,所以很多大家说OK的录音,我怎么听都觉得别扭。或许有人对小提琴声音敏感、对铜管敏感——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另外关于录音师和老年的音乐家的问题:我要指出的是,录音师工作的时候,不是仅仅躲在录音间里听监听喇叭,还是要亲身到舞台前面听听乐队演奏的声音。要知道,一个管弦乐团演奏的时候,在指挥席上的声压是极其巨大的,比如说,演奏贝九交响曲的时候,指挥席上的峰值声压可以达到100多分贝(也就相当于一架中型双引擎喷气式飞机起飞所产生的声压)。在高声压的条件下,各频段引起听感的下限对听力的影响不大(换句话说,在一般听音响的平均声压条件下,人耳的频率响应曲线在各年龄段相差较大;但是对于站到乐队指挥席上的人来说——注意,不是现场观众,而是已经和乐队站到一起的位置,声压已经到了极大程度,这时候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耳朵的频响曲线差别减少),所以很多乐队的乐手、指挥家都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己的耳朵。现在我手中有一种常用的工具:3M造的隐式橡皮减躁耳塞,可以在中高频段线性地衰减29分贝的声压,价钱不贵,人民币5块钱可以买到。现在有一些管弦乐队排练的时候,乐手采用这种耳塞。
所以说,录音师的亲临其境的做法,可以很大程度地纠正他们在录音间里听喇叭时会产生的一些错误感觉。
关于细节问题,因为现场录音里面,任何我们所谓的唱片上的细节,现场中的声音都是不小的(比如说,星海音乐厅里如果一位乐手不小心把弓弦掉在地上了,或者咳嗽了一声),我想,坐在大堂中间位置的听众都可以清楚听见。所以录音师检查录音时候够真实,不会通过能否听到细节来判定的,至于他们怎么判定,这里面有几种方法,因为和这里讨论的主题无关,所以不说了。
关于周道先生的例子,我很佩服一个人能够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并且能够用这种阅历来,在对应的圈子里面获得崇高的名声。但是我也亲眼看到一些事情,使我对其中的内幕和实质有了一些可以算是比较深入的了解。音响发烧界里面的一些名人,我心里是有数的。中科院有声学研究所,里面设备很HIgh End,我想如果有音响名人想得到科学的承认的话,我这里就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之所以这么强调科学,是因为我一直就觉得,沿海地区玩音响听唱片的人,讲科学的不多!都是些什么氛围:靠金钱、靠崇拜、靠阅历——总是在规避科学。
最后,我原文里并非要针对具体某人,所以请各位朋友回复的时候,不要自动把别人对号入座(不管是否是熟人、老友记),因为虽然文章可以自由地写,但被对号入座的人却因为这样“被逼上场”的,这点,我觉得会对不住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