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felixcat
阿龙 在 2003-12-6 14:55:04 发表的内容 看过第七贴后,我需要搞明白的疑问仍然存在一:录音师为我们奉献的高水平的作品(假定他们都在中年以上的话),真的得益于现场的高声压?二:录音师的工作目标是让我们的听音位置转移到指挥席上还是观众席上?三:一但回到没有高声压的后期制作,录音师们又怎么界定声音的标准?他们无可抗拒的生理年龄造成的听力衰减不会在此刻发生作用吗?四:如果按照中年录音师的听音标准制作出来的作品,应该是最接近同样是中年人的听力才对,为什么反而是十多二十岁的能听得更 正确呢?当然,这些疑问的前提自然是,录音师们都得是中年以上才行。如果他们出好作品的年代是二十多岁,我也无话可说。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在二十多岁时的作品与四五十岁时作品的差异大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F兄可别认为我是在抬杠哦。
小草
felixcat 在 2003-12-5 23:03:28 发表的内容 其实以往时不时会有这种情况,和一些40十多岁以上的朋友一起欣赏唱片的时候,对于录音质量和声音特性,我觉得“是这样”的时候,他会认为“不这样”;而他认为“应该是”这样的时候,我却觉得他说得不对。我一早就知道,人的听力灵敏度随着岁数的变大会衰减得越来越厉害——只不过我不知道,衰减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所以以前我一直很乐观:或许这种衰减,程度不大,影响不大。但是种种实际经历清楚地告诉我:明明是一些很有资历的DX,怎么说起话来和写起东西来,如此不客观如此离谱——这其中明显有问题。 以往尝试找一些严格的测试数据,一直未能如愿。今天偶然得到一份报告,严格按照数理统计的程序进行测试,采样标本数量巨大,因此极有说服力。下面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因为唱片爱好者以男性居多,所以下表列出的是男性15--65岁听力常模。其中每一格对应的数字的意义是:某年龄的人对于某频率声波的最低能引起听觉的分贝数,比如说,平均地,15岁的男性对于8kHz的信号,只需要2分贝的声压即能产生听觉,而对应的频率对于45岁的男性来说,竟要达到13分贝才行。人类听觉最灵敏的波段是10kHz, 并且由下表看出,在中频段,年龄相差对于灵敏度的影响是呈递增趋势的。所以在古典音乐信号的各频段,十几二十岁的年轻朋友和中年朋友的感受能力,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由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年朋友完全可以把原本各频段分布均匀的音乐,听成是中频密度不足但低音相对丰盛的感觉。所以我就想,虽然现在也有一部分年轻的朋友开始收藏LP,但是拥护LP声音最洪亮的,仍然是,也一直是中年或以上的朋友。众所周知,考虑到磨损等原因,LP的制作材料的硬度是调整在适当的程度(太硬了,损伤唱针;太软了,高频信号磨损加快),并且在混音的时候对于中频段的处理,一般是采取适当的增益方法的(现代LP可能取消掉这个步骤)。所以为什么我经常觉得CD里播放的东西好好的,怎么到了上述一些DX的眼里,变得不屑一顾;而LP,我分明听到一些不妥,那些朋友却浑然不觉,还称赞声音正确。另外或许有的人听到唱片里的一些细节,继而惊奇“为什么这么绝妙的细节,竟然以前没有人称赞过”——我觉得问题一方面在于,你觉得是细节的东西,在年轻人的耳朵里,是很容易听见的,很平常。可惜的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年轻人无论从财力、资历、收藏数量来说,都不可能比得上中年阶层。因此现在看来,中年阶层的声音是完全盖过了其他人的,并且作为一股“暗力量”,左右着爱乐圈子的意志。尽管如此,面对着力量巨大的对方,我仍坚持说出我自己的客观意见。并且我知道,我一个人的声音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我是不会放弃的。最后我认为,中年朋友欣赏古典音乐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由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原因,我恳请各位考虑一下我上面列出的事实。[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2321078820.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2324436294.jpg[/upload]
felixcat 在 2003-12-7 3:44:26 发表的内容 请邝版放心,我没有感到任何不快。相反,这样的讨论,对我的思维也是一种训练。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发现自己对于唱片录音里的声音,已经发掘足够了,并且好录音也听得够多了,已经尝够滋味了。所以这方面的经验,我十分自信。所以接下来的路子,我想应该回到音乐本身上去了。但我不相信,多学习一点音乐知识,多长一些阅历,可以让我多注意到原本录音里面的细节——因为我已经掌握够全面了。可能有点狂,但是想想“唱片”来来去去就那么100年,对于我的能力来讲,真的不算什么。虽然“事事皆学问”,但学问也分大小,我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到底多大,到底多小。这种讨论,根本无法定输赢,并且我根本就没把具体谁定为竞争对手。形象来说,我只是泛泛地朝对面乱开几枪,并且用的只是橡皮子弹;目的只有一个:只是让大家看清楚,对面有哪些地方是弱点,痛点;同时对面也知道一下,自己有哪些薄弱的地方被人家捅出来了。
Dr kuang
小克 在 2003-12-7 1:14:13 发表的内容 当我瞎了之后,我还能有如斯功力:“嘿!二筒,自摸!”
dr kuang 在 2003-12-6 17:36:23 发表的内容 当人年幼时的耳朵是最灵敏的,有的儿童甚至能听到20KHz以上的超声波,几乎和狗的听力一致,但就如同狗不知道录音的好坏,没有积累欣赏经验的小孩也不懂分辩音响,录音的好坏。同样道理,一个没有积累足够欣赏经验的人,即使他学习过足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准确判断音响和录音的好坏。因为阅读得来的只是语言信息,它要和耳朵传来的声音讯号挂上钩,或者说记录进大脑的“音色库”,只能靠实践中反复多次地听来积累。另外,把别人积累的这些经验,单凭自己未经严格科学测试的想法全部斥之为“愚昧”,除了有点“主观”外,可能还有点不太礼貌?
阿龙
碧水无弦 在 2003-12-8 22:05:21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3-12-7 1:30:43 发表的内容 [quote]dr kuang 在 2003-12-7 1:10:41 发表的内容 对于科研的态度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再大胆来个假设,一个录音师如果使用相同的设备,因为他的听力下降,他的录音水平比五到十年前的差?考一考邝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的确是一位著名人物的名言,现在我的问题是,这位著名人物是谁?我记得是胡适。
felixcat 在 2003-12-7 1:30:43 发表的内容 [quote]dr kuang 在 2003-12-7 1:10:41 发表的内容 对于科研的态度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再大胆来个假设,一个录音师如果使用相同的设备,因为他的听力下降,他的录音水平比五到十年前的差?
小克
felixcat 在 2003-12-7 1:04:0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3-12-6 17:36:23 发表的内容 当人年幼时的耳朵是最灵敏的,有的儿童甚至能听到20KHz以上的超声波,几乎和狗的听力一致,但就如同狗不知道录音的好坏,没有积累欣赏经验的小孩也不懂分辩音响,录音的好坏。同样道理,一个没有积累足够欣赏经验的人,即使他学习过足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准确判断音响和录音的好坏。因为阅读得来的只是语言信息,它要和耳朵传来的声音讯号挂上钩,或者说记录进大脑的“音色库”,只能靠实践中反复多次地听来积累。另外,把别人积累的这些经验,单凭自己未经严格科学测试的想法全部斥之为“愚昧”,除了有点“主观”外,可能还有点不太礼貌?但是仅仅对于年龄这个问题,这个觉得是值得深究的。因为你的经验积累是不断受到你所感受的外界信息的影响的,所以虽然说积累经验会有助于判断录音,但是问题是,你不断积累的经验,越往后的经验是依据在不正确、部分衰退的感受上的,那大家说,这样的“渐变基础”的经验,准不准确,客不客观?对于“老化”这个现象,严宝瑜亲自承认自己听东西“不在乎效果如何了”(不得不又把严同志摆出来了,因为我觉得他很有特色),我觉得这是学者的大度风范;沿海城市商业味较浓,这种非政治的风范,由于有合适的土壤,所以演变成强行的意志。因为存在我认为愚昧的人,所以有时候,双方很难有沟通的平台,怎么说也不能让对方明白己方的意思。当然,如果别的群体认为我个人如何如何,我当然是没有意见的,因为只要有“对话”的平台就可以了,台上双方嬉笑怒骂,台下看来都是演戏而已,因此我仅希望这出戏能够给观众以启迪即可。
felixcat 在 2003-12-7 1:23:58 发表的内容 RCA的Living Stereo录音时绝对有仪表监控,很简单一个例子,翻开Living Stereo系列CD说明书,介绍Living Stereo历史的那页,看看那个图片,3轨调音台上面那几个镶着玻璃是什么东西?科研同学的例子,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忽略了一点。人的耳神经,自身会不断产生高频的信号,所以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下,任何人都会觉得耳朵里有“嗡嗡”的声音,所以测高频听力灵敏度,方法没这么简单,但是的确是有方法的,这里就不具体说了。长时间戴耳机的确会对听力有损伤。不过,邝版是医生,应该知道有药物,坚持服用,会大大减少这种损伤的。我很确切地知道,录音师行列里,有这种药物流行。其实这种方法很常见,比如说我这几个月由于某种需要,每天都要面对计算机屏幕紧张地看上十几小时,不过由于我一直使用一种特殊的麻醉药物,减缓对视神经的影响,所以前几天体检的时候,视力完全没有下降——对比起来,以前有几个月没有使用药物而长时间用眼,真性近视一下子多了100度。虽然听耳机会有影响,但是假如在安静的录音间里,用我们平常生活环境的声压来听,这时的影响,绝对很小很小。所以我平常都是在深夜很安静的时候,用适当的音量来听音乐,所以这样近10年下来,我的听力保持很好的状态。我甚至能够听到一些据称工作噪音很小的电视机的高压泡里的高频振动声音,而身旁的其他人(其实就是我的家长和他们的朋友们,都是40多岁的人了)不管我怎么描述引导,他们都无法感受到这个声音。因为众多录音师已乘鹤仙去,所以很多事情,不管我们现在怎么分析、辩论都无法闹清楚了。不过,假如我能够回到当年的话,我首先会问一问他们这个问题。
阿龙 在 2003-12-6 7:00:26 发表的内容 喜欢LP是听力下降的结果?那惨了,很多地区没有条件听玩LP的中年人,将不得不忍受CD的折磨。这个论坛上鼓吹LP声音“最洪亮”的KUANG不过三十左右,KEN也是,并且玩了十多年LP了。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哦。显然他们并不仅是在收藏(LP有收藏价值肯定是客观存在)。或许楼主以上分析对这些人不适用,他们玩LP只是受了中年人的盅惑?可是年过六旬,无论财力还是听乐资历都很雄厚的DR PAN,也就是最符合以上“暗力量”标准的,却在早些年放弃了LP。他为什么执意要和自己已经下降的听力对抗呢?想扮年轻?40以上的中年人肯定与10来岁的有着听音上的生理差异,这点不可否认,或者你拿出来的这份表格也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否足以造成听音上的错误?而且是如此巨大的?(中年朋友完全可以把原本各频段分布均匀的音乐,听成是中频密度不足但低音相对丰盛的感觉。……)我现在四十出头,可我十年前买的CD,即三十岁左右时听到的音乐,自己喜欢的那几张,现在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觉得不妥。如果按照上述理论,我该觉得它们越来越难听才是。而DR PAN之流,几乎就没有可能从CD中听到赏心悦目的音乐了。那问题又来了。即使认同这点,那么录音师是否只能用中年以下的,(并且越年轻越好,听到的细节多。)那么威尔金森莱顿那个年代,留下大量好录音的录音师,是否都是他们中年以前的作品?他们当时用以参照的设备,除了开盘机,不正是LP唱盘吗?怎么这些录音即使被数字化之后仍然如此出色?他们的运气好?碰上了省心的高水平乐队以至于听力上的衰减都挡不住他们拿出杰出的录音?
科研级旗舰
dr kuang 在 2003-12-7 0:58:54 发表的内容 我不能肯定韦坚逊有否使用仪表来监控,但可以肯定喇叭花公司,水星,RCA的LIVING STEORO系列的录音过程没有依赖“仪表”来监控,是否录音师都比较年轻?或者只能工作到40岁以前?按现代医学研究,长期使用耳机听音乐会对听力造成损害,科研级旗舰的同学的例子就比较典型。录音师用耳机的机会比我们多得多,会不会他们的听力下降更明显?如此类推,是否他们因为听力下降,所以将音乐录得比音乐会现场有更明显的细节?
xsq
游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