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ATC和很多发烧故事 [复制链接]

查看: 7235|回复: 32
21#

實際上,如果您有心注意每位主筆的評論內容時,您會發現大多數的主筆都是避重就輕的寫評論,很少敢直接拿器材來比較的。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高價器材聽起來很哈拉,也有不少器材便宜又好,但如何讓讀者知道其中的高低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比較。我應該算是普洛文化裡最有資格當陶侃的,每天、每週、每月進出家裡器材數量驚人﹙不論該器材有沒有安排我寫評論﹚,藉此可以找出不同器材的搭配個性,所以對於各種器材的表現心裡早已有個底。 音響評論寫得太入骨,有時候會引起副作用,讀者叫好但筆者卻容易受到壓力,我是走在刀口上的,要踩別人之前仍不忘記要多說些好話,將來如果被K時,才不會完全有口莫辯。我認為,該讚美的要讚美,該貶的也要有技巧性的點一下,讀者看評論應該要有這種知覺。 香港的雜誌有時候很敢寫,住在加拿大的彈弓楊前輩,大概心想天高皇帝遠,評寫Bryston 7BST時,就擺明踩了Mark Levinson No.332與Sonic Frontiers Power 2一大腳,讓讀者大呼過癮﹙這三件產品同屬美洲產品﹚。 話說回來,寫評論不一定要靠踩器材才能獲得喝采,寫得有料,講得實際,讀者仍然是聰明的。套用劉總編的話:每樣器材都有它值得欣賞的地方,發掘它的優點其實才是評論員最重要的工作。 器材內使用的變壓器容量,光用眼睛看是猜不準的,若廠商沒有提供資料,通常無法在書上列出規格。但光看變壓器也無法推測實際推力,Bryston的變壓器並不大,但實際推力卻勝過一卡車變壓器比Bryston還大的擴大機,話說到原點,要試探器材的實際推力,還是得實際接來聽聽才知道。
TOP
22#

然有些感想,在此提出供網友們參考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在很近的距離下聽名家的演奏,包括國內的蘇顯達,胡乃元 薛偉,葉綠娜...等而國外如馬友友,林昭亮,羅斯托波維奇,阿胥肯那吉...等 ,在我接觸音響的過程中(約九年),幾乎沒聽過一套系能完全的表達出小提琴 與鋼琴之美的,尤其在型體感上,真實樂器那豐潤的音色,中高音散發出強大又綿密的質感, 極高頻彎延直上雲逍,完全沒有任何一點勉強的音色蹦出.而家用音響不是型體太瘦如拉鋼絲般刺耳, 就是用一大堆肥線,將高頻降低然後出現一個龐大的小提琴型體,真實的小提琴雖豐潤但型體並不大, 高音極延伸卻是厚而有光澤的,相差最大的應是在擦弦的質感上.猶記得有一次我在約5公尺處聽蘇顯達 拉Guarneri名琴,當場想立即將我那自任為很屌的音響丟掉.

再來提到鋼琴,林宏城說的沒錯!鋼琴聲絕非清脆而是圓潤,每一聲觸鍵都會有暖厚的共鳴,中低頻能量又強又明確. 而非家用音響之單薄及朦朧.鋼琴部份我想那差距是更遙遠了.其實用數位科技與電子零件所摹擬的樂器,當然是無法與 真實樂器相提並論,只是見到坊間許多寫手用誇大不實的手法來強調一些器材與道具的神效覺得很不妥罷了.時常聽到有人寫到 自從用了某牌的線後小提琴頓時由一般的庸琴變成Guraneri名琴般高貴,器材身價連翻數倍 真不知類似如此評論所依具何種標準斷言.

在我個人主觀認知上小喇叭配小瓦管機在演繹小提琴為主的小品室內樂,會比大喇叭搭配百瓦擴大機要來的真實一些,以下我提供一些曾 聽過不錯的廉價搭配來供一些買不起貴音響但卻愛樂的朋友們分享.只是有些已停產了!

Ls3/5+Audio Innovations 500 or 700

ProAc Tablette 3 +M.F. A100

Sonus Faber(以低價位為主)+Naim Nait 2 or 3

Harbeth super compact + YBA Integra

Epos-14 + Audiolab 8000A

Monitor Audio 700 + Jadis Orchestra

以上是我真實聽過在弦樂部份頗接近現場音樂的組合,仔細一看幾乎都是龍虎榜的落榜器材.但價格比買一條NBS的電源線還有找.
TOP
23#

關LS-3/5A,李陵兄可清楚了,建議他寫的話更好,因為這點我是不如他甚多,他玩LS-3/5A已玩到成精的境界。

我對電源不是學有專精,不過我個人認為您接後級的電源迴路上可能有些冷凍設備、馬達、電腦之類的東西,我想這個才是您目前應抓的「臭蟲」。

我個人在前級及CD之間也有插濾波插座,但我個人很反對人家插濾波插座,尤其是後級AMP,還是宜直接插在從總電源拉下來的電源插座為宜(請看最近的論壇),您可以試驗看看,後級插在濾波插座上時,您會覺得您的音響表現斯文了一點,總覺差了一口氣。

如果真的一定要用濾波插座,蓋世特那隻最大的就可以了,又便宜又好,古河的也很棒,但價格是多了一倍,就看您的考量了。

我有位朋友,他向某音響店買了一台綜合AMP,但是不是故障連連,就是變壓器異常發熱有很可怕的哼聲,一連送修了好幾次,音響店的臉色最後也不是很好看,因為一般音響店一遇到這種問題,一定會問他們家有無大型冷凍設備、馬達....等設備,我這位朋友的答案當然是沒有,最後只好把示波器搬到他家去測試,聽他們說只看到很可怕的波型,但這種異常的雜訊不知道從那裡串來的就真的不知道了。

小故事一則,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看見Richard的留言我深有同感,我的聆聽空間還不到3坪用的是 Harbeth LS5/12a 喇叭,用管機及大力晶體機都覺得高音很飆 中頻瘦的可憐但低音卻鈍鈍的,後來朋友說問題出在Kimber Cable 8TC的喇叭線上,Kimber原本就是瘦線,換上MIT的線則一切可穫 得改善,一聽如此我馬上丟了萬餘元買進一條MIT Terminator 2 Bi-wire的喇叭線,原本以為從此可已愉快的享受音樂,沒想到 問題更大了.

中頻不但沒增肥,反而使原本雖飆但仍算華麗的高頻整個退縮,甚 至在某些大場面還會出現另人不悅的毛邊,而低頻變的轟轟的 既糊且慢,一聽之下差點沒暈倒用發燒片猛操幾個星期,情況 依然沒多大改變,反覆查看是否接觸不良或接錯,都完全照說明 書上所指示Low output(Hight Energy )接中低音,Hight output 接高音,一切都沒錯呀!開始感到萬念俱灰起來....

然而奇蹟就發生在前天,突然間一開機聲音變的非常好,高音又 延伸又有光澤,中頻肉感出現了而低音雖無法很沉但也拳拳 到肉Q又有勁,正在驚悚這該不會是我器材的迴光反照吧!在書 房聽見音樂聲的老婆突然出現,告訴我她下午在替地板打蠟時 把喇叭線拔掉,然後把喇叭搬到旁邊清潔地板,後來接回時紅對 紅黑對黑接回,檢查看她有沒有接錯.我一看之下她把原接低音的 Low output接到高音端子上,而接高音的Hight output接上了 低音端子,原本老婆亂搬我音響少不了飽罵一頓,沒想到卻陰錯 陽差救了音響一命,而老婆此舉換得了上館子飽食一頓的代價 ,不過她卻吃的滿頭霧水,猛懷疑這是我又要換器材的鴻門宴.

寫此留言之時,美妙音樂不斷流洩而出,此刻突然想起多年前 劉老總的一句話:假如我所聽到的是錯,那我寧可不要對.
TOP
24#

看到您的留言,實在大有同感.1.音響的調整,須經大膽的嘗試及擺位,方能得致最佳效果.有時自己心存成見百般不肯嘗試的擺位方式,反可能是突破現有瓶頸的途逕之一.2.在換器材前不妨將喇叭到處移一移,很可能會節省大把的鈔票.我的音響室既小比例亦不佳,(約3坪左右,WxLxH:3.0mx3.3mx2.7m)使用器材如下:cd-micromega stage2 ,pre-music reference RM 5 MKII, power-VTL stereo 75/75, speaker-ruark broadsward,interconnect-kimber PBJ,straight wire maestro,speaker cable-audio quest midnight II bi-wired.喇叭購入5年餘,前三年總覺得高音刺耳,低因一點也無.除定位及鋼琴聲尚可外,聽一些搖滾樂及流行音樂尚不及2~3萬元及之組合音響.數次動了一腳把喇叭踢到樓下去的念頭.整體平衡性尚不如家中價錢只有1/2的harbeth p3es,不算小的體積加上7吋的dynaudio單體的表現竟是如此的不堪!!直至4年前有次在音響店聽到Bryston 4B NBR(不是我打錯字,上一代真的叫NBR,非為ST,還是Stereophile B級推荐)推broadsword的表現,才對此喇叭重拾信心.近兩年來,在我日夜大力的摧殘之下,低音方漸成形,但punch不夠,低音旋律線不夠明析浮突,仍令我苦惱不已.在百般嘗試仍不得其解之後,忍不住花了NT1000買了6個黃銅色的腳錐,尖端朝下, 看能否以毒攻毒.以前一直不願使用此一招式,實是因太多太多太多......的人諄諄告戒:若低音少時千萬不可使用腳錐,否則.....豈知低音量感不但未減少,且低音細節浮突有彈性,反有量感及延伸皆大有長進之錯覺.目前整體平衡性已能令我滿意,並絲毫不遜原先賣掉的spendor sp2,高音之純淨及華麗則遠勝之.因此音響之搭配不可墨守成規,必要時須出奇方能致勝,這是在下近日之心得. 另外,有小小心得,野人獻暴,提出與各位先進分享.音響室之吸收反設音,可利用小孩子學爬時的泡棉墊,便宜又好用(30cmx30cm一塊才10元而已).且有各種顏色可供選擇,不致破壞室內裝潢過鉅. 最後,想與各位網友談一談喇叭.約2~3個月前去延平南路雅瑟的展示中心聽了一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2,3萬元就可以買到聲底寬厚輕鬆,用台語說就是"大港"的落地喇叭,要有這種特質一般不花個10萬元是很難辦得到的.若是對國產品心存排斥,甚少被本地媒體提到,在日本卻頗為熱門的JBL 4???鑑聽系列亦絕對值得考慮.實售約16000元的JBL4312(由於是臺裝的原因),高效慮再加上12吋的紙盆低音單體,搭配得當在5坪以上的空間中,那種厚實又飽滿的發聲方式會讓很多hi-end小喇叭有進垃圾筒的危險.或許有人會嫌它的聲音顆粒稍粗,但想想它的售價吧!更遑論所省下的括大機費用了!!
既然你名為Rowland,何不使用Rowland的擴大機呢(開玩笑的),您提出的兩部擴大機我都不推薦,LS-3本來就默默無名,KSA-50雖然體型碩大,但功率有限,聲音也笨笨慢慢的,推ATC會更慘。LS-2值得考慮,目前市面上行情約55000左,如果預算多一些,Anthem Pre 1L以及Sonic Frontiers SFL-2也在七萬元以內,更高級的LS-5只要八萬元。這些擴大機可能超過您的預算了,但表示還有其他更適合的選擇。 MF A370.2的推力驚人,劉顧問目前正使用A-370.2推Genesis 2喇叭,據他說,如果世界上有A370.2推不動的喇叭,不是擴大機該填海,而是喇叭設計有問題了。請參見120期音響論壇,我在其中也對MF的器材發表了一些看法。

To Lancelot : 問題找到就好,老器材就像老汽車一樣,管他德國還是美國車,時間到了機件自然就會老化,小毛病就會一個一個冒出來了。

To Teddy: 對DIY有興趣,可以到http://www.limin.com去看看,那裡是DIY的網站。目前他們正把話題集中在OPA 134前級上,裝一部使用性能極佳IC製成的前級,只要千把元,聽自己裝的機器,樂趣就在這裡。
TOP
25#

To 各位網友:

在網路上各種情況都會發生,尤其是二手器材交換更需小心,絕對要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則,試聽可以,但請伴隨器材,不要再讓這種事情發生。 過去也曾經有許多受騙的讀者來信告知,宣稱有某位與音響論壇編輯很熟的人要買器材,結果器材被拐走的情事發生。編輯們當然有很熟的音響朋友,但不管他是誰的朋友,交易本來就要保持警戒,商品是不是贓貨、留下的電話與地址是否正確?都請網友再三確認。

線材就像調味料,喜歡什麼口味就用什麼口味。就像一個人喜歡吃甜的,就會主動加糖,有人喜歡鹹的,就會加一些醬油膏或沙茶醬。而假如某人喜歡吃甜的,而卻拿鹹的給他,這就是所謂的「不對味」,音響也是如此,所以說喜歡什麼樣的聲音,就得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不過,也不以為線材是萬靈丹,無論在任何價位的音響,因為線材而改善音質的不在少數,承蒙林宏城先生所言,除了線材,還有與多周邊因素。如果某人有幸使用Genesis 1大喇叭,使用很高級的音源、前後級,卻因"懶得動它"而只是隨便放在一旁發聲,這樣是用什麼線材也沒有用的。

喇叭的擺位何其重要,但是總有人不肯用心去調整,如何能發出好聲?即使是一對小小的防磁喇叭,擺好的話也可以得到寬鬆的音場,清楚的音像。

嘿!電腦防磁喇叭一樣可以擺出好聲音。我是怎麼擺的,記得曾經說過,我的電腦是使用播用的喇叭,用聲霸卡內建OP直接推動,實際功率小於4W,而電腦是放在房間門旁邊,利用牆角90度來擺,也就是說兩支喇叭是呈90度的擺法,而我拿音響影視大展98年的VCD測試5聲道定位,每個聲道十分清楚,他是由中、左、右、左後、右後這樣測試,誰說兩支喇叭不能擺出5聲到(不過還得軟體支援才可以),更別說是我們所用的前後級和高級喇叭了,同樣也可以出現5聲到的音像,依這樣來說就不用5.1聲道了嗎?其實還是需要的,需要AMP的解碼才會有5.1聲道,兩支喇叭還是沒辦法出現5聲道的。

嘿嘿!不用買什麼3D喇叭了,真好!可以多省點錢買軟體了
其實很多人會對線材之類的那麼反感,一來的確很多線材很貴,覺得那些一條一條的電線要賣那些錢,實在有.....(不過一隻300b的玻璃瓶也很貴啊,但用的人一大堆也沒有人反對),不過很少人注意到優良的線材製造商(不是靠線材廠型 錄來製線,而是自行研究與開發)研發時的成本倒是實情。

在有些喜歡聽音樂的樂友(我再強調一次:喜歡聽音樂的樂友),在其經濟能力買得起的範圍之內,買了數佰萬元的音響,再買價值十餘萬元的線材,這是很正常的,就比如有能力買了數千萬元的房子,卻只有買家樂福的千把元家俱,那也是怪怪的一樣,買貴的東西是他有辦法,不要老是怪人家財大氣粗、銅臭味重,那是他身為男人一輩子的奮鬥結果,我輩用不起者不必眼紅。

有的人喜歡買保時捷、法拉利那又如何?我只能買HONDA CITY就要忌妒人家嗎?

二來,很多人搭配起來不好聽或者刺耳時,在沒有錢換器材之下,第一個考慮的當然是線材,以為換一條線可以讓器材「起死回生」,刺耳者,一換線之後海闊天空,糊糊者,一換線材讓器材「龍精虎猛」......,音響體質先天就不良,不思考為什麼這套音響器材為什麼會難聽?電源、喇叭擺位、環境空間.......,只想讓後天曲曲的一條線材調回來,這種「神線」目前全世界還沒有出現過,所以您當然 會失望了。

玩女人玩太多結果舉不起來時,不思考平日的生活起居,而期望一帖第四台的神藥,最後總會失望成份居多,然後很多人就認為線材是騙人的。

我個人最常告訴樂友對線材的觀念是:線材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如果您音響聲音調得不錯,在還沒有錢可以換表現更好的器材前,搭配良好的線材的確可以在您音響系統各項聲音表現加成(也就是PLUS啦)。比如說好的線材的高音「毛邊」的確比較少,樂器質感也佳,背景雜音也比較低(拿同廠牌的 日本古河7N及6N訊號線比一下就知道我的意思了),不過要是您連聲音的毛邊是什麼也不了解,聆聽空間充滿了四周生活起居的雜音,那麼對線材的價位當然會產生懷疑囉。

同樣會發出聲音的東西,您要五千元台製小提琴還是「史特拉瓦底」名琴?音響也是同樣道理,但我承認:

不是昂貴的音響才會發出好聲,主人的音響「調音觀念」、「文化背景」、「個人修為&品味涵養」更重要。

所以我個人建議樂友們:

千萬不要拿來缺什麼東西就想拿線材補什麼的心理去買一組線,您失望的程度會居多。

如果覺得您的高音質感及延伸再好一些,那麼聽樂器之后--小提琴就更完美了,或者是中低頻再豐潤一點、力道再強一點,那麼樂器之王--鋼琴的表現會更像真的......,我想以這種「理性」的觀念來去思考購買線材的心態,才是正確的。

所以同上所述,有些人很喜歡玩調音小道具,也有其道理,其中最主要理由是--沒有錢換器材嘛!看看能不能在不花大錢的情況下讓器材的聲音更好一點。

為什麼叫調音小道具?第一就是「小(代表花小錢)」,第二就是「調音(不是改變聲音)」,比如說您和朋友去吃某家有名的牛肉麵,您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桌上要放些醬油、醋、香油之類的調味品呢?就是每一個人口味不同,要是那 家牛肉麵的老闆堅持他煮出來的就是最正確的味道,不准用調味料,我想那家牛肉麵的生意也做不久。

所以避震錐、橡皮墊、綠布、神砂包、原木墊......甚至一張名片放在喇叭及機器上都會改變聲音,只是您在動手調音的過程中,您自己本身有自問對聲音基本的了解有多少,及要知道這些小道具改變的方向是往那邊,或者改善的幅度有多大才行。

在您的音響器材整體表現沒有調整到理想狀況前,有些器材是有點「鈍鈍的」(就像一般房車的油門及排檔不如賽車靈敏的道理),比如說某一樣小道具的影響是1%,但您環境的駐波或者器材的諧震就影響聲音達5-10%,這樣聽得出來小道具的影響才有鬼呢,所以在網上老是看到有人把一張名片放在喇叭上然後說又有人在騙人。

另一個是個人聽力的訓練有素否?我在這裡不以聲音來形容,我以紅酒來舉例好了,比如說您的舌頭可以品嘗出幾種紅酒?但我知道有人偏偏可以辨別出一萬多種(確實幾種記不得了,但絕對不少於五千)的不同廠牌不同年份的紅酒,甚至隔一塊土地釀出來的紅酒都分別品嘗得出來,這是我在這裡吹牛嗎?請看以前「讀者文摘」專文報導。

需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懂得愈多的人會愈謙虛才對,自己聽不出來的時候,千萬不要自己無法體會的境界,就以台灣教育制度下的特產:典型的「二分法」來劃分事情。

光是音響就好了,這個台灣就不知有多少調音高手的耳力到何種境界,人類到目前為止,對人類五官配合及互相影響的了解還不太夠,所以對自己「已懂」及「不懂」的領域,最好還要抱著「虛懷若谷」的心情去體驗,當然,您要堅持己意那別人也管不著您。

您也許會認為讓聲音改善個百分之一不太大,但是在不花大錢(或者根本不花錢),在CD唱盤、前級&後級擴大機、喇叭、電源、線材、DAC都改善個1%會是如何各位有無算過??如果再改善個2%、3%時呢?所以很多人會玩線材及調音小道具的道理就在於此。

樂音 小林

《What a meaningless remark, just give your recommandation and tell the truth. 》

很簡單,就好比每個人對於低頻量感的滿意程度不同,是相同的道理。甜美,我認為拿來形容聲音很抽象,聲音如何才叫甜呢,這個名詞可能是拿來形容聲音很好聽、很細膩,而且又有點飽滿的感覺吧,就由於對於「甜美」的定義不一,因此很難作實質的推敲與推薦。 有人說,英國喇叭聽起來很甜美,Spendor算甜美嗎?如果是,那麼Rogers應該也不錯。相同的道理,B & W恐怕就不合乎甜美的要求,因為B & W與前兩者的口味是不同的。但換作另一派人的想法,甜美應該是高解析度,聽到的細節很多,那麼Ensemble以及AE可能才是他認為最理想的。 甜美的標準各在人心,而且主各觀難以界定,是很形容的。

啦!"用紅黑線調整"這樣說好像有一點會誤導大家,發燒線改善音質絕對有效,只是看要如何搭配器材,調整空間(喇叭擺位),如果能從音響論壇中挖到很多處理方法,您就可以成為高手!
換線,依我的感覺是讓聲音有"不用換器材可以聽到多種口味的聲音和改善音質"當然有許多線材是屬於中性聲音但是還是以紅黑線最標準!因為我的系統也是用紅黑線調整,調整完之後再些發燒線,雖然有些麻煩但是是比較實際的!

許多人都說B&W Matrix 801是一對難推的喇叭,若非擁有兩三百瓦後級的人不要輕易嘗試去擁有它。我用B&W matrix 802 S3已有兩年,前一陣子跟老婆談到,Matrix 801是已經停產的經典喇叭,而我又不滿意802在10多坪空間的的低頻表現,為何不趁現在換喇叭。於是在老婆首肯下終於將801請進門。擴大機方面一來是沒有預算再換大力後級,二來也想見識一下現有擴大機的能耐,因此就繼續使用舊有的 Pass Aleph 5。一個多月下來,阿姐鼓聽了, 1812序曲也聽了,我實在感覺不出Aleph 5 + B&W 801組合有什麼作不到的。有一天,我到一個朋友家中去,聽他用Krell CD直入Krell 300W後級驅動Watt +Puppy,發現在很大聲的情況下,Krell的後級面板頂多亮了兩個燈。據那位朋友說,兩個燈也不過代表50W的工作狀態而已。我請他音量再開大一點,看什麼時候第三個燈才會亮,結果再阿姐鼓第七首時第三個燈亮了,可是我們的耳朵也已經受不了了。我們不可能每天聽阿姐鼓轟炸耳朵,也不可能每天用100W以上的輸出來吵鬧家人及鄰居。事實上,我很少聽吵鬧的音樂,我的收藏中也很難找到幾張爆棚的CD。既然60W的Aleph 5驅動Matrix 801可以發出美妙的聲音,那麼大瓦數後級才能推動801的魔咒是否可以就此終結?
TOP
26#

記得一位從事建築的朋友告訴我,有次他們承包大樓電腦工程,但是這種達千萬元級的電腦工程,在接地上有其嚴格的規定,我還記得是說接地棒要打到地下三層樓時,接地的阻抗值(數據我忘了)才能符合規定,樂友們看清楚喔,要地下三層樓的高度。

但是個人從小就很好問(也因此從小就算問題學生),我問說:那麼以後銅棒開始生鏽生銅錄時,接地的阻抗豈不是又要昇上來?那位樂友說我的疑問是正確,但是很多老闆只管驗收時的數據,而且接地的問題很容易被大家忘記了,因為有問題換電腦才比較有油水好賺嘛!

不過聽說我們空軍單位對接地阻抗就很嚴格(幸虧有煩人又討厭的高裝檢),每年會檢查一次,如果不合格的話,有國家經費可以重打,請問有那位發燒友會注意「接地阻抗隨時間變化」這個問題的?我的意思是,拉了接地線不是一次就ok了,真的要注意的話,還要時常去測量阻抗值。

拉接地線的線材長度,聽說要長一點(忘了聽誰說的),甚至要十公尺以上,雜訊才不會串回來。

如果真的要看接地的成效,音響論壇前幾期及發燒音響彈弓楊前輩就有一期說明得很詳細,如果真要照那麼做的話,那才是真的接地。

不過也不要看到我在這裡又說些頂級音響用家的實例,然後又說我又在「拿帽子壓人」,我的用意是想讓大家知道一些人真正「用心」的一面,比如說拉接地線好了,真正嚴謹及嚴格的範例已有前輩做例子可供大家參考,您說那些人吹毛求疵也好,龜毛也好,您要不要接、嚴格的接、隨便接、隨便拉那都是您個人自由。

不過中國人做很多事情不用心很久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第四台的日本節目「百工圖(名稱好像是這樣,不太記得了)」,那才是真正的吹毛求疪。
關於地線,一直就有爭論,究竟要不要接地,恐怕也沒有結論。接地就會比較好嗎?好像是,但我遇到的系統,不接地的似乎比較好聽,這樣的現象您能接受嗎? 我自己拉電源線的時候,也預留了一條接地線,是真正的打到地下去,結果某一天發現接地會讓Genesis喇叭發出怪聲,將接地拔掉之後就好了。我也發現,Bryston擴大機後面的接地開關開路﹙不接地﹚時聲音比較好聽,百思不解。後來我也不想費腦筋了,乾脆把整個系統的接地拔掉,聲音好像也沒有不利的影響。 聲音不論,接地是有絕對好處的,至少它可以讓器材不會漏電,用手背摸器材時不會麻麻的,目前大家普遍使用電腦,用手觸摸電腦機箱,經常也有麻麻的感覺,這時候如果電腦接地,才有實質的改善意義。何不替電腦也接地處理? 器材真的需要接地嗎?接地會比較好聽嗎?我想這個答案無解。那麼,公認好聲的劉顧問的系統有沒有接地?答案是沒有,他說不接地比較好聽。我想,這個問題就自己實驗吧,再討論已經沒有意義了。
又被人抓辮子了,不過是健康的辮子。線材的與器材一樣,也需要靠搭配來相輔相成的,錯誤的線材搭配「有時候」會有雪中送炭的功效,但「有時候」錯誤的搭配,也會讓系統便得更難聽。Siltec的線材非常出名,特點是高頻段解析力﹙或稱量感﹚較多,若使用在高頻本來就過多的系統上,容易導致吵雜的印象,即使聲音質感再好也不耐久聽。相同的道理,NBS、Power Source之流特色在於中低頻異常豐滿,若搭配在Tannoy大喇叭上,恐怕也是反效果。雖然我自己也使用NBS,但我也經常聽到有人對我說:NBS的高頻解析力不足,低頻會拖等問題。不論誰的聲音才正確,用家自己聽不來,加上對聲音主客觀的意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產品,所以尋找適合自己可口味的產品,才是正確的做法。

其實我沒有如此寫的話,恐又要被不相信線材的網友罵了,前一些日子小弟在論壇上的留言說我測試那些貴到驚人的線材,真的有其不凡的一面,而且在我的中價音響裡也聽得出很大的差異,但是也被罵啦。

但是我要是再一次說那些線材真的不同的話,恐怕又有人說我在做生意而且不相信我的論點了。

不過我想凡事隨緣,我在推薦CD及音響或者是電源處理的日子裡,被樂友誤會的日子豈不夠多嗎?但是日後他們聽得出好處時,我就很欣慰了。

但是我愈來愈得,當今全世界的製線廠對線材的科技成就上,我認為真的和前些年很不一樣,可以說突破很多,但最可惜的是,聲音表現突破愈多者的價位也隨著成正比。

在這裡我可以提出一個論點和大家互相討論一番:

如果拿那些線材的價值來衡量,換機比較划算還是換線比較划算?不過條件是線材的價值要能和整套音響有正面性的影響及價值互相配合。

最後,我還是要大力鼓吹:

線材和真空管、前後級都是一套音響器材的一部份,彼此都會影響一套器材的表現。

如果說因為看到市面很多昂貴的線材而在痛恨高價線材的心態之下,而在自己一套價值不少的音響器材裡只用紅黑線,那麼這種心態也是蠻奇怪的,因為您少聽到音樂裡頭很多東西。您可以說我是在聽音樂不玩音響,但是少聽了那麼多東西如何稱為聽到音樂的內在及指揮家表現的意圖呢?

家裡有床頭音響的朋友(這些朋友往往也沒有實驗過線材好壞),您不相信的話,可以自行至電子材料行買100蕊的紅黑線,換掉家裡床頭音響那細細的線材,再將床頭音響的喇叭部份墊在磁磚或者花崗石板上,我相信您即使用床頭音響也能感受到明顯的差異(您可以仔細體會出是那個音域的差異),我想這就是您對調音有感覺的開始。

我不鼓勵在線材上亂花大錢,但是可以考慮線材的預算在一套音響器材價值的一成至二成之間,都可以接受,而且是正確的決定。

我曾聽到有位樂友說我喜歡聽清脆的鋼琴聲,不知道要用什麼音響及線材來搭配,但是問題是鋼琴是木頭做的,並不是鋼或者玻璃做的,聲音怎麼可能會清脆呢?但是那位樂友要堅持聽這種鋼琴的話,那麼我也辦法。

小故事一則,給樂友做參考。
最后编辑leslie
TOP
27#

現代喇叭界有一個鄙人不以為然的設計趨向-對功率的需求越來越大! Hi-End界也在音效優先的考量下,不多質疑.對Amp的生產廠商來說,那就更是好事, 可賣更多的”怪物”後級. 我不在乎有人攪出60dB的低效喇叭配個8000W/200A後級,只要電費便宜且聲音美.但若有人標示30Hz~35KHz;-3dB/89dB 8ohm的喇叭,卻在某個頻域對功率的需求高達500W!無論它如何聲音高貴,在工程的角度看去-那是失敗的非線性垃圾!或是不誠實的亂標數據. 如在可聽聞的工作頻寬內,出現急滾降的低阻值,卻不加以處理或不能處理,仰或故意不處理.卻在銷售時一昧以”動態須求”,”大電流”等理由糢糊焦點(此點極成功!) 把非線性的缺陷轉駕給銷費者-購入龐大無比的Amp,去填平頻域上的洞.那愧對Hi-End的精神!更可怕的是,大家都認為如此是對的-因為聲音好.

假想一下閣下有一部名貴跑車,品牌拉風外加帥-更耗掉您多年的積蓄;0~50Km風馳電轍,十分不凡.但偏偏在60~70Km時,引擎會莫明回火抖動,碰碰有聲,但只要重採油門,一過80Km便又是風馳電轍,十分不凡,直到永遠… 閣下回原廠報怨,一堆頭銜嚇人,衣著光鮮的專業人士出現,用力的握著您的手(就差眼中沒有淚),誠懇的聽完您問題,便搬出精美璀燦的大包圍擾流板,17吋鈦合金 輪圈,CDI矽導線再加一組德國原廠最新的Turbo Kit. 您還來不及感激時,一群潔白且手工精巧的工程師已將您的愛車改裝昇級-還免費送上99年最新的烤漆!同時;一位滿臉笑意又氣質動人的業務小姐收走了您的超級有錢卡… 您十分滿意的離開,更從後照鏡中看到全體同仁的揮手致意,車子一路吸引無數的目光,48片CD音響中播放著馬勒.當車速平滑如絲的進入60Km,熟悉的震暴聲與抖動又出現了!您眉頭一揚,毫不遲疑的按下新裝的Turbo Switch;速度表衝上80Km, 一切不快瞬間消失!於是風馳電轍,十分不凡,直到永遠…數月不見的笑容,終於回到閣下的臉上.

喂!我在談車,沒說音響.

同意江主編的說法,在去年音展時就曾經和一位,展出廠商討論"輸出功率"的問題,看來,大家對於輸出功率不甚潦解,我也深信我的推理是對的,要聽鬼太鼓(SORRY,每次都說鬼太鼓,不過鬼太鼓對器材十分苛求,非小喇叭、一般功率擴大機可以推出他的力量,這也就是我常說,摸水泥牆都會震動的原因,他的力量即使是兩對Genesis 1 也無法發揮原錄音的音壓,即使在送喪隊聽到的小鼓的音量至少在500W以上,別說是大鼓了。),不是拿個床頭音響可以聽的,所以MBL90系列和Mark Levinson這些大功率後級不是專門做出來吃電的,是真正發揮實力的。不然拿套舞臺音響也不錯。

喇叭的標示效率通常是用一米、一瓦、1KHz的條件測得,和猛爆的低頻表現有時是沒關係的,還是同時參考阻抗特性較為妥當。

Bryston終於得見論壇的青睞,想想Bryston被封殺了多少年,許多年輕的音響迷搞不好不知道有這號大力士存在。

另,Bryston推B&W 801也是很好的搭配。

台中音展的Mark Levinson 33XL推Salon喇叭,聽鬼太鼓第3軌當場軟腳,不知道是不是喇叭無法承受這麼大的功率而軟腳,因為Mark Levinson 33XL在4歐姆負載時有600W,不太像是後級軟腳........

關於功率的問題,過去一直困擾著我,但現在我已經不相信10夠用這樣的話。 原因在於使用Genesis APM-1之後,它的效率高達89dB,照理講使用一部20瓦左右的擴大機就可以讓它爆翻天,但實際接觸之後,才發現它對功率的需求超過想像。100W夠嗎?很抱歉,大部分的100W後級在小音量的時候高頻容易產生切削的破裂聲,請注意,是小音量的時候。又另一部MF 200瓦的後級,在大音量的時候,高頻也會出現切削的破裂聲。不過這時候已經是大音量了,所以夠用。 過去曾經使用Accuphase P450擴大機推Genesis APM-1喇叭,藉由面板上的功率表才讓我看出真相,一般時候輸出功率確實只在10W以內,但古典音樂或動態稍大片段,功率經常超過50瓦,Bass Power第一首以及電貝斯那一首最驚人,功率表會跳到滿檔,換算功率為450瓦!這時候我也不得不相信推Genesis APM-1的最小功率為500瓦了!﹙也因此APM-1的超低音伺服器設定為500瓦輸出﹚。因此後來我購買Bryston 4B﹙250W/8Ohm/400W/4Ohm),從此以後一路平安,要推力有推力,要動態有動態。 音響器材,經常需要在極端的環境中,才能顯現出實力,這是大部分人所難以理解的。也因此大家容易誤認為一些造型勇猛的擴大機其推力應該很強,其實只要接上PMC IB-1,MB-1,Genesis APM-1等喇叭,就知道擴大機的實力在哪裡了!您會發現,軟腿敗陣者不在少數。包括不少名廠擴大機在內!
TOP
28#

上一次有聽一位在玩錄音的友人說有一種噪音效應,如果您在音響系統上,同訊源之下另接了一組不用太好的喇叭在發音(比如拉一組訊源至床頭音響,當然最好這一組床頭音響喇叭和您主系統同一面發聲),有時候反而會覺得更好聲,人耳有時很好騙的,小小意見提供您玩得愉快。


您提到的噪音效應小弟有一個類似的經驗,就是在訊源上拉出另外一組訊號給唱卡拉OK的主動式喇叭。不幸的是除了厚度及量感增加之外,似乎在其他音響要素上都不進反退,我也據此懷疑了一下純音響多聲道在低一致性系統上的可行性。至於我的DAC加上去之後的好聲也曾經懷疑是被雜訊吃掉了動態與高低頻延伸,所以會聽起來比較順耳。但反覆聆聽下來這組DAC就像是「緊膚換顏日霜」一般使得整個聲音聽起來更結實不鬆散(定位更清楚),而且有效改變了我日系系統的音色(更溫和耐聽)。至於聲音是不是「更正確」(像現場)我就不得而知了!(大概是太久沒聽現場了吧...)

其實剛開始我蠻不能接受A.A.DDE的聲音,覺得與M.F.X-DAC比起來不夠厚聲,唯一感受到的好處是歌手與樂器都「站出來」,一度懷疑是中高頻過於強調的緣故(小提琴蠻刺耳的)。但加上DTI後與Power Station後整個感覺就都不同了起來;我也做了DTI跟M.F.X-DAC的搭配,感覺也蠻正面,有幫助M.F.器材較鬆散的聲音更tight的效果。最後選擇了跟DDE搭配,還是著眼於DDE在播放流行音樂時可以提供比較好的質感(怎麼說呢...可以算是比較"現代"的聲音),相較之下M.F.雖然提供了較多的量感、規模感以及共鳴(共鳴腔比較大),於細節、定位、樂器泛音以及空氣感方面就略遜一籌了。對於聽音樂類型很雜的人(像我)來說,我還是推薦A.A.。但若是喜歡古典音樂多些,或是喜歡厚聲大港的聲音走向,則M.F.X-DAC+PSU是不錯的選擇。但後者加上DTI又好上一截。

總之A.A.雖然有惱人的嘶聲,但在我一般聆聽的九點鐘方向音量還算是"不可聽聞",只是心裡有個疙瘩。有機會還是會升級到DTI Pro 32。
TOP
29#

TO 江俊德 前些日子曾向您請教擴大機搭配之問題,前級為AUDIO RESEARCH LS-3B、後級為KRELL KSA-50S,另外使用之喇叭為ATC-10、唱盤為SONY XA-50ES,試過一些音樂軟體後(從最舒緩至動態最大者),似乎並無音樂變慢或鈍之不良效果,可能是誤打誤撞吧!目前聽到之音樂較以前所用之前後級擴大機(KLIMO MERLIN LS MONRIO CENTO)有更透明,細節更多之感覺,惟少了一些溫潤之感覺,而大電流(小功率)之擴大機似乎比大功率(小電流)之擴大機更容易驅動目前所用之喇叭,也可能是自己試過之器材不多吧!驟下斷語,似嫌魯莽,請多包含!另也請教林宏誠大哥整治ATC-10之經驗,好嗎?

如果一年前我告訴您某些怪獸級擴大機的推力很差,您可能會存疑,但現在您總算明白了。哪些重量級的擴大機推力不行?我可不能明講,但也有不少就是了。相同的道理,有些擴大機體型小外觀瘦弱,推力卻大得驚人,我對這一點也很納悶,究竟要如何從外觀判斷擴大機的推力呢?結論是不行的,要實際接來聽聽才知道。 某些喇叭具有極高的效率,例如我目前使用的Grenesis APM-1它的效率高達89dB,結果部份的擴大機接上去時,小音量高頻就會產生破裂聲,但300B真空管卻一點事都沒有,我百思不解。 與某些電路高手討論,他們認為:某些喇叭的阻抗特性以及感抗、容抗怪異,如果正中擴大機的負回授要害,那麼多大輸出功率的後級也沒有用,都會發生切削的現象。但採用無負回授設計,輸出功率只有8瓦的Audio Note Kit One,卻可以開得很大聲也不會切削,下次有機會再到台北時,順路到寒舍,我驗證給您看。

小弟最近幾天在測試了一台純A類近80w的綜合擴大機。

主要是因為我那台用很久的天行者前後級擴大機是AB類 58W出力,拿來推ATC-10 還不錯,所以我想「純A類近80W」來推ATC-10,豈不是比AB類 58W出力更驚人,於是興沖沖的接上去測試。

結果那台「純A類近80W」綜合擴大機竟然推不太動,也就是比天行者的58w AB類的推力還差,同樣播放「絳州大鼓」,那台純A類 近80W的綜合擴大機,竟然連大鼓都控制不住,會有噗噗的聲音,結果我的那對心愛的ATC-10被說成「石頭」、「怪物」。

如果線材、電源的原因排除在外後,不知道那位前輩可以解我所惑,謝謝。
關於器材,線材,墊材及空間會對聲音產生改變,那我是完全同意.但這些改變是否就代表更接近真實呢? 那我則持懷疑的態度.每張CD的錄音良莠不齊,往往大家會從某張CD得到幾可亂真的效果,而誤認為音響已調整至 化境.但時常這樣堅不可破的組合卻又會在別張CD上輕易的被瓦解,好不容易用一些道具調整回來,但原本化境的聲音已不再出現了. 到最後只能接受適合自己音響的CD,音樂之路也就越走越窄了,腦中充飭的已非音樂,而是定位,音場,低頻反應,音色的厚薄....等 試想在完全沒有一個標準的軟體中,對音響太過吹毛求疵是否有些庸人自擾呢?

我曾見過一位樂友,在家中如判官般拿著遙控器.反覆放著他熟悉的樂斷,一曲未了立即換片.只要旋律中突然出現緊繃的高音或失控的低音, 會讓他自認為正在聆聽真實音樂的幻想,立即破滅而跌入原來只是一套音響的真實世界中,只見他嚴峻的挑剔起音響的瑕疵,似乎絲毫感受不到音樂所帶給他的快樂... 過沒幾天他眼眶全黑的表示,每天東搬西移的弄到半夜三點,加了角錐也換了電源線,似乎仍然不好.最後只見他整套低價殺出,再大筆斥資購入坊間雜誌上吹捧最兇的器材, 然後再興奮的打電話告訴朋友,現在聲音有多棒以前不能聽的CD都變成人間美味. 其實我根本不用去聽就明白,他只是換了一種新聲音的刺激罷了,一但遇到不適合的樂曲歷史會再度重演,因為他追尋的是一個虛構的真實.

我承認在好音響中所得到的音樂是令人感動的,但矯枉過正卻是令人遺憾的,在追尋美好聲音過程中若迷失了聽音樂的本質, 反而成為器材的奴隸,更別談所浪廢的金錢,時間,及愉快的家庭空間

基本上我覺得買一套適合自己財力的音響,放在家中適當的空間上,擺位固然重要但請無私的連全家的生活機能也一並考慮進去吧!至於一些破壞品味及影響美觀的調整(如喇叭上放書)的事, 又何必庸人自擾呢!其實LS3/5A還真是一對好喇叭,雖然它高音不足低音下不去,但你完全不想搞它只會將它放在書房的角落中,完全的沉溺在美妙的音樂之中.在沒有任何忌諱及壓力下輕鬆的聽喜愛的音樂. 那感覺真是太幸福了.你拿一些音樂極棒但錄音欠佳而久未聆聽的CD,放入你床頭音響中或是車上的CD內,就會明白我說的是什麼了.

有關拿「名片」來調音的小感想,個人一直對於要不要post到論壇留言板上猶豫再三,因為這對於聲音的影響雖然是直接性的,但是改變聲音的幅度已微小,只怕有些聽不出來的樂友會在網上再@#$%一番。

其實一個音響空間裡面,任何東西放進來一定會改變聲音,比如說體積大的東西,如人體或者機器、小弟的調音利器--抱枕......等,因為這些體積大的東西占的面積比較大(比如您跳到一個水位全滿的小游泳池,會排出和您同體積的水一樣),而且吸音及反射音的面積也比較大,如果吸音及反射音的頻率在人耳最靈敏的區域,那麼改變的效果自然而然容易被樂友所知曉。

比如說我那間小小的三坪的房間好了,進來超過三位以上的人類時,聲音就開始變瘦變乾,這個道理就是和上面所講的一樣,因為人體是一個大吸音體,吸收從喇叭單體震動出來的空氣的量是比一般綠布、抱枕多一些。

如果您的聆聽空間是十坪以上的話,那麼三個人對您的音響表現是比較沒有影響的,但是擠個二十多個人的話,我想要好聽也好聽不起來,所以很多發燒友家裡那些頂級音響在眾多樂友朝聖時,常是衰聲收場的原因,我想「人太多」也是主因之一。

至於在機器本身上面「放」或者「墊」任何東西,這種改變聲音的影響,可能比較容易被樂友所肯定。不過在「裝甲齊全」或者設計者本身也是調音高手的頂級音響中,這種改變就比較小一點。

至於對一般的中低價音響而言,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您試用手摸著機殼,如果發現機殼「與聲音共舞」的話,那麼一些市面上的調音小道具,對音響聲音的改變就有明顯的差別了。

我個人可以小小規納一下調音理論:在這些墊、壓的過程,無論您用任何的材質,都會帶有那種材質的聲音,所以您想要心目中的聲音,有時就可以用某一種東西來墊看看。

至於小名片調音的原理,和上面小弟所述的道理差不多,只是影響更小一點而已,簡單的說,這改變了諧震點的高低(我個人不是學術界學有專精的人士,所以理論我不會講),但是一座吊橋、LP唱盤,有關共震頻率的高低,可就有很大的關係了。

比如拿小名片來調什麼呢?這個原理就和我常講的吃「牛肉麵」原理差不多,有時候您去吃牛肉麵時,您可能會覺這一碗牛肉麵很棒,但是如果再酸一點或者再鹹一點更好,所以會動用桌上的調味料的道理相通的。

所以小名片是在您的音響調整得自己覺得很好了,動什麼東西都可能改變太大時(比如說墊錐或者壓其他東西之類的),有時候一張小名片會建奇功,這就比如在一個大力士舉起200公斤是他的極限,但是200.01公斤可能會壓垮他的道理是一樣的。

至於有些樂友可能一聽我如此說,就馬上在音樂播放時,拿一張名片放在喇叭上,結果發現沒有什麼改變,於是又說我又在騙人啦。不過您可以想想,我又不是拿名片在賣人,或者說我的「樂音唱片行」的名片才有奇效,要樂友向我購買.....云云,我又不是做生意,在網上說小名片有些效果可能被罵,我何苦如此呢?

其實這些調音小道具在您的聽感上有無差別,小弟在這裡再一次規納幾點原因:

1.最好在自己熟悉的聆聽環境下比較:

當然是您的聆聽室最好啦,而且不要用那種像蚊子叫的音量(任何擴大機在小音量時,本來就不是最線性的),旁邊不要有小孩子在追逐或者粘著您,最好是深夜 ......。

但是您連Powersource、NBS和Siltech這種個性極端的線材都聽不出來,那麼.....,唉!我也沒有辦法叫您相信我的話。

2.自己的音響要調整得夠靈敏:

比如說挪喇叭擺位是+-40%,換電源線、喇叭線對聲音的改變或改善是+-20%,墊錐&墊布是+-10%,墊名片是+-1%,結果您在您的音響系統連換線或者是墊錐都聽不出來的話(很多因素都可以抵消這些改良的效果,有空再詳述),那麼我在這裡說墊名片對聲音有改善或者改變,那麼您會以為我是網路騙子居多。

3.耳力也要夠行,年紀最好不要太老:

這一點並沒有笑人家的意思,有些術業有專攻的樂友,因為每天接觸他們專業的關係,或者是他們的職業,當然耳力訓練比較專精一點,如果您在您的音響播放那張「15把名琴之音(The Glory of Cermona)」時,連15把名琴音色都分不出所以然的樂友,那麼如何能聽出更微小的改變?

您不要笑喔,有位大PRO曾告訴我:小林,你這張小提琴真不錯,一點都不會刺耳......,那時我真想哭,因為我那時播放的是卡謝卡香那張布拉姆斯的中提琴作品集。

或者是您音響器材調整得不夠靈敏,比如說中低頻駐波、線材不夠班&接點氧化、環境吵雜、電源有問題.......等,這些負面因素也都會抵銷掉微小的改良因素。

另外有一點也真的要看您的音響器材,有些器材的確很靈敏,比如說我用過的Monitor Audio 700/GOLD這對小喇叭好了,調整得當時,連CD唱盤的避震錐的位置、或者避震錐位置向上或者是向下,都能明顯聽出來,另一條件是您的線材也起碼夠「忠實傳輸」才行,這種喇叭就很傷筋,調得好是一匹駿馬,調不好是一匹野馬。

那麼為什麼年紀也有關呢?有點我必須要承認,我已經34歲了,耳力對高頻有點不行了,比如說以前我店裡有位國中生的客人(不過他也是學音樂及對玩音響很有興趣),我試驗在MA-700/GOLD上放名片給他看,請他講出不同點,結果他講得一點也沒有錯。

除了國中生因正在發育,耳力正好有差以外,我用靈敏度極高,如野馬般難馴服的MA-700/GOLD也有差。

目前要是拿ATC-10來玩測試的話,我想我也有34歲的年紀再加上ATC-10喇叭較低諧震堅固的喇叭箱的話,我想我對名片改變聲音的差別,也會聽不出所以然吧。

我知道很多人對線材及調音小道具很反感,會認為那些使用小道具或者換線材的人都已經走火入魔了,不過我在這裡可以說這些任何調音東西對樂器的「質感」很重要,如果您聽音樂的過程只重視解析(一般人只容易注意到高頻過量的解析)及動態,而不知道「質感」為何物,那麼我說這麼多都屬白費。

不過您平日如果夠無聊的話,可以拿吉他或者是小提琴,然後在發聲孔附近貼一塊小膠布看看,我想您就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共震或者是共鳴點的改變。

在這裡所述說這麼多,也只是想述發一個論點:

有時沒有錢換更達您理想音樂之境的器材時,玩調音只是想讓音響發出來的音樂更感動而已,因為每一套音響器材並不是為專為您的聆聽空間的頻率響應而製作。

我最後還是拿調味料來形容音響的調音,有時一點點的鹽粒,就能讓西瓜更甜美。

樂音 小林
TOP
30#

有個問題想請教前輩,,喇叭線的長度是不是有一定的規範,比如說市面上賣的完成品幾乎都是3米長,是不是以這樣的長度放的音樂是比較好???,,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我的是2米長不就 ....(因為當初我是想 說, 我的房間不大,so 我就買4米,,一邊2米,,)還有我是用雙線接法,買的那一條接中高音,而力一條是跟好友ㄠ的,接高音,一邊只有1.5米,,,是不是可行? 還有有人說綜合擴大器是不需要用雙線接法的,無意義的,雙線接法是要有2個擴大器去推的,,可是我用不同的接法,還有用別的喇吧線去接高音(只線接了,低音的響音很長)出來的音都不一樣,,還有接高音用的線的粗細,銅線or銀線,,哪一種比較好?? 謝謝前輩指教,,^^
喇叭線太短有人認為聲音會太衝,某些製線業者還會堅持長度,兩米三米個人認為還不至於天差地遠,biwire跟biamp是兩回事,biwire多組喇叭線可供調聲,不過我經驗是兩組爛線是不可能比得過一組好線,且多個變數就更考驗教調功力,至於線的材質不管是銅或銀,都有表現極佳的線材,純銀線較易揭發器材缺失,質感純度不夠的器材可能易偏吵雜,銅線較溫潤些,但也有隱蔽細節的疑慮,多蕊細線蓬鬆高音細節多,但可能不凝聚,少蕊數的粗線聲音凝聚,但又可能過瘦有緊張感,有人強調材質,有人強調絞繞包覆,至於哪個比較好,這就是種取捨了,包含您跟荷包鈔票的取捨了,很不幸的是,好線材大多很貴.建議您先弄組好線,把跳線換成好一些的,biwire等有閒錢再玩,加組爛線衰聲的機會遠大於好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