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ATC和很多发烧故事 [复制链接]

查看: 7236|回复: 32
11#

全部要记下来哦,大家看看
TOP
12#

MP3音質沒那麼糟,如用Sb live加你的AA應足夠讓你對502很不屑了,就萬元以下我認為早期的Philip 930還有點樣子,Nad502還不夠入流,超會跳針及塑膠感超重,實在不懂那麼多初哥會指名,不過我竟也曾是如此.

音響初哥是很可憐的,惑於眾口或雜誌推薦就指名購買乖乖掏錢,為了省幾百塊跑中華路卻被恐嚇,到音響店辦分期又被詐財,自以為買了進口高檔貨卻被指稱大陸馬來西亞代工(MIT算是高檔),閒閒沒事鬥機卻輸別人,整天惶惶不安,跑音響店聽多了反而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心癢癢整天想升級那一部份,一直在萬把塊的平價器材打轉,補償心態下神錐魔線買了一堆,發燒片堆滿地,多聽到一絲細節,一記沉鼓,就醉倒於地,等到有足夠經濟能力及主見時,才發現繳的學費已足以購入可常相左右的合適器材,此時是惡夢的結束嗎? 不是,這才是剛開始呢,那數位器材要用SACD or DVD audio,或是CD就好呢,要用大瓦數晶體機還是單端管機呢?要用高效率號角,傳統還是平面靜電呢?錢是倍數級成長的花,心卻一直未能滿足,有些人能定在一套器材盡心調整,但更多人沉淪於換機的惡夢.

依此而論,我並不認為買DVD或多媒體喇叭就滿足有什麼錯,只是他們永遠體會不到玩音響的樂趣所在,也聽不到有質感的聲音,對於"質"的認知,如果你聽過LP及一些老管機老喇叭你的感慨會更深的.
最后编辑leslie
TOP
13#

leslie 在 2003-7-8 15:10:36 发表的内容
功放是??


没仔细看,但它的前端设备已经达到了20W。声音嗡嗡做响,我们还找了一下原因,按理说他们卖了几年的音响了,绝不会把听音室搞的太差的,前端无论是CD还是解码器前级后级都不差啊!
TOP
14#

初哥等級的問題由我這個初哥來回答...CD唱盤與轉盤不同處在於CD唱盤多了數位類比轉換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 DAC),因此CD唱盤有類比輸出端子可以直接連接到擴大機進行放大。至於CD轉盤則純粹輸出S/PDIF的數位訊號,必須加裝DAC才能夠加以解譯成類比的音樂訊號。現今一般CD唱盤的主流設計是同時具有數位輸出端子(通常是RCA同軸或Toslink光纖)與類比輸出端子,剛開始可以當作一般的CD唱盤使用,亦可加裝DAC成為分離式的CD唱盤。分離式的好處主要是電源分開供應、隔離雜訊、震動、EMI等...升級時也可以只升級轉盤或DAC。

至於床頭音響的功率數字比一般擴大機大,那是因為評量的標準不同。一般床頭音響使用P.M.P.O瞬間最大輸出功率與連續輸出的方均根R.M.S功率是不同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輸出功率與擴大機的優劣並非量化的線性關係,可能小功率的機器反而可以得到好的聲音品質,或者其線路設計(如無負回授、大電流)能夠「借力使力,以小博大」也未可知。就像大馬力車子不一定跑得快、操控性好,其推重比與終傳比、配重與懸吊設計往往才是關鍵。

扯遠了!有錯請前輩指正!



2001年1月28日至2月3日留言

 

如不堅持用24bit/96kHz的DAC,現在的二手A.A.是可以買的進口貨(DDE v3.0與你買Esti的預算相當),只是要擔心維修問題。以我用舊系統搭配的經驗,高低頻整個收斂不少,但聲底更圓潤順耳。若搭配DTI則空氣感、結象力更進一步,整套買起來也不過萬把塊。

我還用過另一款M.F.X-DAC+PSU,顯然是厚聲的器材,加上他之後整個弦樂群密度與規模都加大,但解析度與質感稍差,感覺上適合聽古典,特別是弦樂器。二手價格也差不多萬把塊。或者國產鳳誠有24bit/96kHz產品,嫌不夠厚聲可以加TSP(真空管信號處理器),不過怕有「多支香爐多隻鬼的疑慮」。

以上為個人經驗供您參考,目前訊源如下:

DENON DCD-1650AR+Audio Alchemy DTI v2.0+DDE v3.0 With Phoneix optical fiber&A.A.I2S&Audioquest RubyX3


--------------------------------------------------------------------------------


Comment
TO 各位同好: 日前從網友處購得一台中古的ESTi dac-03 96KHZ/24bit的機器,花了7000 大洋!打算為我的 VRDS-9稍嫌輕的聲音加點分數;經過一個上午的試聽, 感覺差別最大的地方是氣勢,不過原本柔順的高音也變尖了!也許是系統run 的不夠吧!偶有三天試用期!!!不知各位TEAC的用家是搭配何種DAC?國產的DAC還有哪些廠牌可選擇?(因為預算的關係,買不起進口的DAC!), thanks lot!


--------------------------------------------------------------------------------

Comment
CD-ROM數位輸出絕沒你想像那麼不堪,做個乾淨電源,把接線弄好,接上DA,你會想把DVD player丟到垃圾桶去,至於MP3聲音的確很平板,但我用DA加比電腦貴很多的音響播放,一樣能當BGM,Sb live數位輸出是48khz,音質較細密,跟萬元以下CD player比,個人認為是有過之,不過我用的DA已比CD player貴上不少了,這樣玩比較怪,記得以前還用過3/5a打Doom呢!聽MP3的電腦族大概較少人會這樣玩,既然是"玩"音響,建議您撇除偏見一玩,樂趣會更多.

NAD502我曾用過,聲音較細滑活潑,聽古典稍嫌不扎實,內部是標準Nad式線路零件,有那麼點凌亂,日系零件承盤,或許是生產品管關係,會跳針比例似乎不低,以當時而言,我很後悔沒買入Rotel 955,可玩可聽性都高太多了.平價Philips系統是我較推薦的,各方面都較平均,升級當轉盤也勉強過的去,以上純屬個人意見.


--------------------------------------------------------------------------------

一直沒試過光碟機+光纖數位輸出,不過感覺上光碟機的承盤與伺服機構對於震動的避免不是很下功夫(想到會晃來晃去的承盤有些害怕...),在電腦機殼內充斥的電磁或電氣雜訊能否透過光碟機薄薄的外殼加以隔離?應該頗有問題。如果您是指直接由硬碟讀取MP3的話,MP3的製作過程應該就成為一個主要的關鍵。一般學生使用的軟體僅有簡單的設定選項,在資料壓縮的過程中會有多少取樣的流失?看看常常出現爆音的MP3就應該知道結果。這個問題或者可以由錄音母帶直接轉成MP3來解決,不過我不清楚目前是否有廠家或音樂出版商這樣做?至少在我的經驗裡,以音效卡類比輸出的MP3即使經過Hi-Fi擴大機放大仍然是乏善可陳。

不知道您所謂的「塑膠味」所指為何?這個名詞常在評論中看到,小弟這個初哥可能資質駑鈍,至今無法領會箇中三昧。在我使用NAD的過程中,您所說的跳針情況我倒一次也沒碰過(不知是我運氣好還是...),小小震動亦無大礙。萬元以下CD似乎也只有PHILIPS、AMC、MARANTZ或ONKYO可以考慮,但NAD應該也不至於在萬元以下「不入流」,畢竟它不止在國內受歡迎,國外也是長青機種。

LP與管機的聲音極有感染力,可惜要花太多心思在器材調整、維護與軟體蒐集上,我想對我這個初哥也是"粗"哥來說CD還是容易一些。對聲音品質的追求我想不只是音響迷,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我不覺得有人會真的滿足於POOR的聲音重播系統-只要他有機會接觸真正好的東西。我的國產天笙小喇叭也用了一段時間,不是沒有機會換購更高價的產品,只是覺得值得我換的器材還買不起,以我的預算能力內沒有比這一萬多元的小喇叭更超值的。Audio Alchemy算是偶然接觸到的好東西,趁現在景氣不好大家拋售器材的時候藉機升級,以後恐怕沒有美金定價1500的東西二手賣不到15000台幣的機會。理性音響迷不會人云亦云,至少AA就是不會有音響店推薦的東西(因為倒了)。存夠了錢當然還是會升級,不過我希望每次的升級都是大躍進,至於學費,繳給唱片行的錢的確多了一點,不過還是值得。

一點點感想,希望您不要見笑!





Comment
請教各位同好以及前輩有沒有人知道新的電檢規定實施後,有無辦法自行自國外進口擴大機?還是必需出具符合電檢規定之證明?若是進口現已有代理商進口之商品,有無差別?因國外不論新品或二手品之價格實在令人心動,在台灣的消費者真是可憐,錢賺的沒有外國人多,付出的代價卻高的多,只肥了代理商


--------------------------------------------------------------------------------


Comment
请教Onix-120银色版本(SA-120)与黑色版本(A-120)除了外观,其它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银色的是英国原产的欧洲版,黑色的是台湾产的亚洲版,并且银色的有八只管,黑色的只有四只管。是否真的这样???请指点迷津。 另外,用Onix-120推Infinity REF-60效果如何?? 谢谢!!!



Comment
请教Onix-120银色版本(SA-120)与黑色版本(A-120)除了外观,其它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有人说银色的是英国原产的欧洲版,黑色的是台湾产的亚洲版,并且银色的有八只管,黑色的只有四只管。是否真的这样???请指点迷津。 另外,用Onix-120推Infinity REF-60效果如何?? 谢谢!!!


--------------------------------------------------------------------------------

Name: David



Comment
MP3音質沒那麼糟,如用Sb live加你的AA應足夠讓你對502很不屑了,就萬元以下我認為早期的Philip 930還有點樣子,Nad502還不夠入流,超會跳針及塑膠感超重,實在不懂那麼多初哥會指名,不過我竟也曾是如此.

音響初哥是很可憐的,惑於眾口或雜誌推薦就指名購買乖乖掏錢,為了省幾百塊跑中華路卻被恐嚇,到音響店辦分期又被詐財,自以為買了進口高檔貨卻被指稱大陸馬來西亞代工(MIT算是高檔),閒閒沒事鬥機卻輸別人,整天惶惶不安,跑音響店聽多了反而弄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心癢癢整天想升級那一部份,一直在萬把塊的平價器材打轉,補償心態下神錐魔線買了一堆,發燒片堆滿地,多聽到一絲細節,一記沉鼓,就醉倒於地,等到有足夠經濟能力及主見時,才發現繳的學費已足以購入可常相左右的合適器材,此時是惡夢的結束嗎? 不是,這才是剛開始呢,那數位器材要用SACD or DVD audio,或是CD就好呢,要用大瓦數晶體機還是單端管機呢?要用高效率號角,傳統還是平面靜電呢?錢是倍數級成長的花,心卻一直未能滿足,有些人能定在一套器材盡心調整,但更多人沉淪於換機的惡夢.

依此而論,我並不認為買DVD或多媒體喇叭就滿足有什麼錯,只是他們永遠體會不到玩音響的樂趣所在,也聽不到有質感的聲音,對於"質"的認知,如果你聽過LP及一些老管機老喇叭你的感慨會更深的.


--------------------------------------------------------------------------------







--------------------------------------------------------------------------------




Comment
嗨!各位新春快樂!(好像有點慢了...)

平價的入門器材出乎意料的好脫手,我的第一套NAD 502 CD唱盤與DENON PMA-525R綜合擴大機一下就賣掉了(網友來信的狀況只能用"供不應求"形容!)這讓我有一些感觸與大家分享。其實在DVD-Audio與SACD等新世紀訊源與多聲道聲勢逐漸上漲的今天,還是有許多人希望擁抱傳統的CD立體聲音響,尤其是剛入門者(如學生族群)期盼擁有一套物美價廉的平價CD系統的渴望特別強烈。這也算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今音響市場產品定位與定價的不合邏輯,而另外一個造成這種現象的幫凶便是音響業的經營模式。產品的定價總是動輒上萬(即使是入門產品)再採取高訂低賣的方式,新推出的產品也一窩峰地往高價高規格的趨勢去追逐,難怪像已停產的NAD 502這類器材會令想進入音響世界的云云初哥趨之若鶩。現今市面上的CD PLAYER要找一款讓初哥買得下手、又有一定水準的產品,一萬元以下大家能舉出幾款?可一萬元大部分入門的DVD光碟機都能買了,您說消費者會選擇哪一種?

店家也多半喜歡"量販",反正進來拿了東西就走,便宜的機器也不用試聽了,連XX都不懂那回去多充實一下再來...一方面資訊管道不健全(DVD有哪些廠牌大家耳熟能詳,哪些是國產哪些又是日本牌子大家都知道,反倒音響總是有初哥問XXX算不算有牌?再加上一堆某牌是臺灣或大陸代工的傳聞...)一方面經營不願意花心思,讓很多人聽見音響店就怕(我同學對音響店的共同印象是:老闆很勢利,不懂的話不要一個人去買。)如果音響店家願意多花些心思與時間對有興趣接觸的新鮮人做多一些機會教育(以補資訊管道的不足),經營音響店像經營音樂咖啡廳一樣,也許短期不會賺錢,但絕對是理想的長期投資(因為相信你的顧客會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

我的整套系統賣掉了,CD唱盤+綜合擴大機差不多就是一台新光碟機加一張不錯的音效卡的價錢,以這樣的價格價值比來看,我相信就算是對電腦興趣大過於音響的人也會願意掏腰包投資在音響上(如果聽過聲音與電腦播放MP3的差異我相信動機更會增強,我的同學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很可惜,我只有這樣一套東西可賣,但想要的人大概有一打。如果有人問我現在市面上的新品要找到差不多價格價值比的搭配、或者要我幫他找一對適合這種系統的平價揚聲器,我看我恐怕會大傷腦筋。可能不是沒有,只是賣的店家少(利潤低),有賣的也可能不提供試聽、或是遇到不好的服務態度(結果KIMOCHI不好就影響了購買意願),如此而已。

很多同學聽到我對音響有興趣,都會來問我一些問題。可惜的是在







Comment
to all: 本人用anthem pre 1 搭el34 管後級,現發覺有以下問題. 如將前級增益撥向low.揚聲器躁音會很大和出現小量很高頻的嘶叫.如將增益撥向high.躁音消去超高頻的嘶叫會短暫出現.再把訊號線直入後級,將後級的增益撥向最大,亦不會有躁音及高頻的問題.. 曾問友人推說是match不配搭,或是前級有問題,因前級是二手的,及上手將機內接線更換了方心繠線不可能回代理維修.現問各前輩前級是否出了大問題請指一二.




Thanks!


--------------------------------------------------------------------------------



恰好我也有台Pioneer 515,525是簡化降價版,更別提後頭的535...,對DVD的聲音,我只能說到三萬元級還是不堪入耳,別抱太大希望.而AV擴大機折價太高,音質不佳,不建議使用. 廉價AMP我用過比較有好感的有Micromega mini,Proton 455,前者細膩順耳,後者堅實溫暖,也用過NAD3020i,就音質我會把它歸在亞瑟同一派,亞瑟用的好像是8500吧?我較建議組一套優質小喇叭(Sonus Faber or 3/5a like)+優質小管機+Rotel or Maranz or Philip CD player,就算有錢這套依然可當第二套系統使用.別迷惑於音響性,平價系統泰半是跛腳的,別白繳太多學費.




Comment
to eddie: PIONEER525是DVD VIDEO嗎?我有一台PIONEER525(約新台幣8000元)上海製,平時做為看電影用,有次心血來潮把它和早已不用的PHILIPS CD721(4000元)來個大比拼,結果令我大吃一驚,2倍價格的在CD721之前可真是不堪入耳,低頻、動態、音樂性可說是抬不起頭來,唯獨在中高頻的清析度較好看(其實是比較刺耳),其實525也不錯,只是人家又要解讀DVD、CD、VCD,又有卡拉OK功能,又怎能強求,它有多麼可愛的表現呢?AV擴大機通長中高音偏薄,低音緊繃無彈性,不太適合純音樂,有有一大堆五四三功能,用來聽音樂,相信不合格,你應該得到你要的答案了吧! 綜合機我只用過CAMBRIDGE A1(歐規),聲音還行,不已停產,新CAMBRIGE全為台灣製造【台灣不代表很差,也許可以試一試】 我只能推建你不要買ONIX,因為它...○X?#.....


--------------------------------------------------------------------------------



Comment
TO Kevin: 首先我先說明我目前的狀況:因為工作關係,我現在 只能以耳機加CD唱盤聽音樂,RONDO cd唱盤是一部聲 音細節很多,解析良好,走的是華麗一些的調調,高中低音量感平均,並不會有刺耳的聲音,只要系統沒有太過不平衡的偏頗,加到系統內之後,應該都能享受到 RONDO帶來的陰柔不粗糙的高頻,透明靈活的中頻,延伸良好兼有彈性低頻的特殊韻味,但是聲底不是溫暖 厚實那一類,雖然不是溫暖厚實,刺耳乾燥(噪)是不會 發生的,市面上能夠找到這種特質.氣質的產品大概只 有高級德國製品才找的到,至於SACD或DVD-Audio產品太少無從比較,是否值得購買就看個人花錢哲學及聲音類型喜好程度多寡決定,提供給Kevin參考.

在下的系統:STAX 007t RONDO唱盤 PowerSource線材




Comment
周sir;



Comment
請問各位先進,目前是否值得購買十萬元級之CD唱盤?或以此價位可買到SACD or DVD Audio player且播放CD之音質可與CD唱盤媲美? 不知Burmester Rondo此款CD唱盤是否有人聽過?評價如何?並請推薦十萬元左右之CD唱盤。




Comment
各位前輩: 請問2~3萬元.最有韻味.厚聲底的cd唱盤.有哪些???





Comment
Eddie:   沒錢又想一親Hi-end芳澤,惟二手店是也,二手店老闆通常和顏悅色,有問必答,交情套好還可以試聽,其新舊銘器種類之齊全,恐怕一般音響店也不及,就算還是買不起,至少不會看白眼,而且覺得離Hi-end天堂更近了(因為便宜很多,不再是遙遠的夢)。


Comment
To Iwc & Jef 謝謝你們的回應,,老實說 我跑了不少家音響店(台北與新竹),,每次帶著一些失望走出店門,,因為那裡的有一些店員說"我這裡都是比較貴的""我這裡沒有可以試聽""我這裡賣的,,放心,都是最好的"等等,當然也有幾家店服務很好,有問必答..但是"很貴",不過專業知識很好,我有關音響問題,可得到很好的解答.. 常想:如果有錢真好,,不過沒錢有沒錢的玩法,RIGHT? 我有考慮過 Marantz pm-17sa,,跟Audio Refinement complete Amp (沒試聽過)(但查過貴音響論壇的資料) 試問 AV 擴大機 Denon 1601G(或1801G)加pioneer 535K 聽音樂會 "很差"嗎?? 可以不可以推薦幾家音響店or綜合擴大機?? Thank you very much...

--------------





Comment
To Eddie:

Wharfedale 的喇叭我用過Diamond 4,用沒多久就脫手了,印象中此喇叭聲音較虛,音場較扁平,帶甜味耐聽為其優點,此牌喇叭一向好推,我會建議用平價英式晶體機搭配,省錢以後好脫手,搭配上也較不易出錯,如果想用國產管機有太多更好的商家,亞瑟平價擴大機力大聲粗為其特色,推力真的是不錯,個人建議用於AV系統,其管機及後級未曾聽過,不敢置評.

To
最后编辑leslie
TOP
15#

平價的入門器材出乎意料的好脫手,我的第一套NAD 502 CD唱盤與DENON PMA-525R綜合擴大機一下就賣掉了(網友來信的狀況只能用"供不應求"形容!)這讓我有一些感觸與大家分享。其實在DVD-Audio與SACD等新世紀訊源與多聲道聲勢逐漸上漲的今天,還是有許多人希望擁抱傳統的CD立體聲音響,尤其是剛入門者(如學生族群)期盼擁有一套物美價廉的平價CD系統的渴望特別強烈。這也算是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今音響市場產品定位與定價的不合邏輯,而另外一個造成這種現象的幫凶便是音響業的經營模式。產品的定價總是動輒上萬(即使是入門產品)再採取高訂低賣的方式,新推出的產品也一窩峰地往高價高規格的趨勢去追逐,難怪像已停產的NAD 502這類器材會令想進入音響世界的云云初哥趨之若鶩。現今市面上的CD PLAYER要找一款讓初哥買得下手、又有一定水準的產品,一萬元以下大家能舉出幾款?可一萬元大部分入門的DVD光碟機都能買了,您說消費者會選擇哪一種?

店家也多半喜歡"量販",反正進來拿了東西就走,便宜的機器也不用試聽了,連XX都不懂那回去多充實一下再來...一方面資訊管道不健全(DVD有哪些廠牌大家耳熟能詳,哪些是國產哪些又是日本牌子大家都知道,反倒音響總是有初哥問XXX算不算有牌?再加上一堆某牌是臺灣或大陸代工的傳聞...)一方面經營不願意花心思,讓很多人聽見音響店就怕(我同學對音響店的共同印象是:老闆很勢利,不懂的話不要一個人去買。)如果音響店家願意多花些心思與時間對有興趣接觸的新鮮人做多一些機會教育(以補資訊管道的不足),經營音響店像經營音樂咖啡廳一樣,也許短期不會賺錢,但絕對是理想的長期投資(因為相信你的顧客會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

我的整套系統賣掉了,CD唱盤+綜合擴大機差不多就是一台新光碟機加一張不錯的音效卡的價錢,以這樣的價格價值比來看,我相信就算是對電腦興趣大過於音響的人也會願意掏腰包投資在音響上(如果聽過聲音與電腦播放MP3的差異我相信動機更會增強,我的同學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很可惜,我只有這樣一套東西可賣,但想要的人大概有一打。如果有人問我現在市面上的新品要找到差不多價格價值比的搭配、或者要我幫他找一對適合這種系統的平價揚聲器,我看我恐怕會大傷腦筋。可能不是沒有,只是賣的店家少(利潤低),有賣的也可能不提供試聽、或是遇到不好的服務態度(結果KIMOCHI不好就影響了購買意願),如此而已。

很多同學聽到我對音響有興趣,都會來問我一些問題。可惜的是在他們聽到我說一些音響界現況時都"望而生畏"(我應該說一點謊話的!)。有錢的話他們總是傾向升級電腦、買DVD或多媒體喇吧,覺得反正有DVD看、有5.1聲道就算躬逢其盛了。只是在我看來,同樣的效果VCD加兩聲道就可以達成了,根本也沒有所謂「多聲道的好處」。大量的廣告與宣傳把純音響多聲道給「形式化」與「表面化」了,那些提升的規格究竟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也不重要了,反正只要數字一樣彷彿就有一樣的效果...這種純「量化」的結果,就會造成以下的對話:

「你還在聽CD呀?」

「是啊!」

「你看一片MP3就有一百多首歌,聽起來也一樣...幹嘛還聽CD。我跟你說喔,我現在看DVD呀,感覺五隻喇叭真的有比兩隻好聽。」

純粹因為驚訝於中古東西的搶手而發的小小牢騷。
TOP
16#

端设备已经达到了20万??ATC哪对啊??
TOP
17#

給諸網友

二手行騙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好,論壇也曾經在雜誌上提醒讀者注意。我想,這個世界上永遠會有歹徒,我們所要寄望的並不是歹徒不要出沒,而是自己要懂得保護自己。

我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沒看到錢就不出貨,管它是誰的親戚好朋友或爸爸伯伯叔叔一概六親不認,而且也不要收支票,絕對要現金。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最近發現林宏城的意見越來越成熟,這是音響迷應該具備的思考能力。聽音響與世間所有事情一樣,絕對不要偏執,一旦偏執,就會認為全世界只有自己對別人都是錯的。或許,偏執的人在一百樣事情中會對十樣,但是他也會錯九十樣。我想,如果能夠隨時記住不要偏執,每個人的心胸與眼界必然會無限寬廣。心胸與眼界無限寬廣,人生的各種收穫一定很多。反之,如果對任何事都抱著偏執的態度,認為只有自己才對,就等於把自己築一道牆與別人隔離起來,自己在牆裡稱王。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

前一陣子報紙鼓吹比爾蓋茲很偏執,所以成功。這是本末倒置的說法。事實上美國最近出了一本書專門挖比爾蓋茲的瘡疤。原來的比爾蓋茲在媒體的塑造下,像個金童聖人。結果該書一出,人們才看到比爾蓋茲「凡人」的一面。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凡人,只不過術夜有些專攻,聞道有先後之分而已。

對於音響的各種線材與小道具,我一向抱持著它們是調味料的態度,最重要的還是主材料。論壇最近一直提到電源線,它的確有相當好的效果,但是我要提醒各位,調味料再高明,也不能掩去原材料的味道與質感。否則,我們大家都喝辣椒水就好了。何況,這些調味料並不是那麼神,有時候,您移動喇叭位置之後,原先所搭配的那些調聲方式都要改變。

此外,我怕有些人對論壇一直提倡的中頻要飽滿會有誤解,甚至過頭的現象。一般人聽音響覺得難聽,比較大的問題會出在中高頻與高頻段的地方太亮了。也就是說如果您聽小提琴或鋼琴,覺得太亮的話,那都會不耐聽。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就是換這二個頻段沒有那麼亮的擴大機與喇叭,而不是去換線材或小道具。當然,如果您捨不得去換擴大機或喇叭(假設它們都是非常高價的),那才從線材或小道具著手。假若您的擴大機與喇叭並不太貴,乾脆就治本,把它們換掉。

或許您會問,到底怎麼才知道我的中高頻與高頻太亮?很多軟體都可以試,我想EMI那張奧依斯特拉夫所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很多人都有。如果您聽那張CD,覺得小提琴的聲音太亮太尖太細,那都是不對的,您要覺得整體管弦樂聽起來不會吵,而且小提琴帶有溫暖的感覺這樣才對。

同樣的,EMI普烈文指揮的那張仲下頁之夢應該也很多人有。那張CD聽起來如果會覺得太薄弦樂群太刺耳不甜,那都是不對的,這些大多是中高頻與高頻太亮所引起,而不是中頻不夠飽滿。

什麼是中頻不夠飽滿?歌劇男歌手的人聲不夠強壯圓潤,女聲太薄,管樂器太尖沒有厚度,這些都是中頻不夠飽滿。假若能夠降低中高頻與高頻的亮度,就能夠把音量再開大,此時中頻就會改善飽滿一些。或許您會問假若我要小音量聽怎麼辦?小音量聽的時候人耳對低頻與中頻的感受力會降低,所以以前會友一個Loudness裝置,就是要在小音量時平衡聽感用的。
TOP
18#

八萬元以下值得推薦的後級,我直覺上就想到我目前使用的那一部Bryston 4BST,連我自己都使用了,效果及聲音應該不必懷疑了吧?KINERGETICS KBA-380我想應該也不錯,但其使用風扇散熱,感覺上總是毛毛的,一來容易積灰塵,二來萬一風扇掛點,擴大機也危險。 其他值得推薦的也有不少二手貨,MF的老機器,聲音厚且溫暖,Krell怪力後級,現在有的價格直下十萬元以下,如果不必會使用二手器材,它們也值得推薦。 古董器材有興趣嗎?我聽過McIntosh MC系列真空管擴大機,如MC40,聲音甜美推力也大,一部只需三、四萬元,而Dynaco ST70的價格更低,幾乎每部只要一萬五左右,聲音恐怕比目前許多電晶體擴大機都來得溫暖。

音響的「真」與「美」往往會是喜歡抬槓者辯論的焦點。若是加上我來抬槓,我想還要加上「過癮」這項。換句話說,聽音響時,要聽得真,要聽得美,還要聽得過癮。但是,千萬不要為了什麼才是絕對的真、絕對的每以及絕對的過癮去爭得面紅耳赤,這樣就傷了感情,而且得不到聽音響的樂趣。

以鬼太鼓為例,若要論其真,就不能從PA音響送到廣場的音響效果去論,而是該從「沒有經過擴音設備」的「室內」所發出的鬼太鼓去做標準。可是,前面我所說的是人耳所聽到的真。假若您要說的是麥克風所聽到的真,那絕對又與人耳所聽到者不同。麥克風可以聽到比人耳還多的細節與頻寬,他也可以讓您的音響系統發出震皮膚的極低頻(假若您的喇叭夠大、擴大機夠大的話)。後者就是聽音響時很重要的一種樂趣:過癮。

如果能夠同時享受到真與過癮,我想這些人一定會聽音響聽到進棺材,因為這是人間非常好的享受之一。

至於音響的美,這個層次就比較高了,因為其中所涉及的是個人對音樂的修為與品味。哪種小提琴的聲音才算是美?沒聽過好琴的人怎麼說出個所以然來呢?在這方面,聽過多場名家小提琴演奏會的音響迷所說出來的美絕對比很少接觸昂貴小提琴、高明演奏者的人來得更具說服力與公信力。鬼太鼓除了真與過癮之外,會不會有美的一面呢?當然也有。在適當的距離下聽鼓的演奏,的確能夠享受到與其他樂器所不同的力的美感。

所以,音響迷如果要同時享受到真、美以及過癮這三項,您不僅要有大把鈔票,也要識多見廣,更要有品味。我想,一般人要達到這些要求並不容易,因此,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條件內將自己的音響系統經營得好,這就是聽音響的Hi end精神。與其聽了別人的組合後不想再聽自家東西,倒不如擷取他山之石,再好好的把自己的音響系統調得更好,把自己的音響系統也創造出自己的聲音特色。

在大自然中,會有獅子老虎,也會有蟑螂蚯蚓;會有千年巨木,也會有嬌弱野花,它們皆有本身之美,也皆有讓人駐足欣賞之處。

總會回顧以前的網路留言'總會發現有人會惡 狠狠的批評一番'甚至原本的相互討論'到了最後變成互相指 著鼻子罵起來'還有人大派論壇的不是'我看了不少'發現他 們總以自己為出發點'不管實際上有無施行困難'就一定要雜 誌社照單全收'如果對方委婉拒絕'並附上說明'往往就是一 頓數落'不知那些人有沒有想到'你所提出的意見'可能只有你自己 覺得合理'別人看了後'覺得好無聊'舉個例子'常看到有些網 友一直希望貴刊介紹平價音響'老介紹高價音響'又買不起' 何必'可是有無想到也許更有一大堆讀者就是希望能看到高 價音響'就因為買不起'也沒時間一樣一樣看`聽'而且也不可 能那些賣高檔貨的店天天給予聆聽'再加上雜誌社的金耳 朵們更瞭解其特性'只要他們不收黑錢'不亂吹'不是更能參考 嗎'也有人提及買電腦能花好幾萬來括充`升級'卻不願買個 五萬買音響'其實我頗有同感'我有一位叔叔'是家貿易公司 的董事長'月入千餘萬'會花數千萬買地'蓋上佔地四`五十坪 的四層的樓房'讓家人住的舒服'卻捨不得花費22000元買組 合音響'嫌太貴而不要'特別是我從三萬多殺價而得的'唉' 我能說他不對嗎'只是覺得很嘔罷了.
小小的換線經驗,我想用中低價音響的沒有人那麼瘋狂,所以提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蠻好玩的。

換電源線,我想很多樂友都試過,從Esti那條千餘元、OBL二千餘元到NBS那條貴到驚人的電源線都有其擁護者,各人取他所需要的價位。

前些日子,暫時有一條很貴很貴的電源線(算是目前最貴的)待在我這裡,我是絕對買不起,因為一條電源線就值我近一套音響系統的錢,不過買不起,試一下總可以吧,就像台語所講的,聞一下香也好嘛,而且我很好奇這種這麼貴的電源線在我中位價的系統裡,會起什麼作用。

我曾試過的電源線品牌及種類,至少也有二十種(自己自製來玩的也很多)以上,所以換線的經驗也很豐富。由於那條電源線太粗了,不好接上我的前後級擴大機,因為我所有線材在地面上「爬行」的時候,一定不能和其他的線材平行,這點對聲音也是有影響喔,這一點千萬不要說我又在騙人、心理作用了,這可是有學理根據的喔。

所以我把那條電源線接到我的PHILIPS LHH-100 CD唱盤上去,原來LHH-100是固定式電源線,我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總算在機殼上鋸了一個洞,將三孔電源母座裝上去,至於機內的電源配線是我用很久的古河G-20(本來想染指OBL ,但要癈了一條OBL很心疼,所以作罷)。另外我直接從一樓的總開關牽一條長約五公尺的14平方的電源線給我的音響吃,並接上HUBBEL插座。

那麼接上去的效果如何呢?差別之大真的是有點誇張,因為友人一來一聽就知道明顯不同(雖然不是友人他自己家的系統,不知是他耳朵太好,還是改變太明顯,他們一聽就知道),講音響二十要太麻煩了,而且測試了那麼多CD,全寫 出來也沒有時間,我以二張CD的改變來和大家分享。

名琴的饗宴:我在我的系統裡聽那麼久的四季--「夏」,以前只覺得弦樂部是在很努力的拉強弱強弱的表現,但是感覺上是一大片的表現強弱強弱,但換了電源線後,我才第一次很輕易的看到原來「夏」裡頭右邊的整個弦樂部是模仿著狂風吹過一片草原(吹過草原當然會有草浪囉),因為太明顯了,當然很容易的就感覺到原來作曲家想詮釋的是什麼,我也第一次從音響裡體會出樂手練到如此地步實在不簡單(前面後面的樂手如何配合呢),光光那麼一致的強弱強弱的拉弦動作,至少不是我這個沒有學過樂器的想得出來的。

都靈那張封面翹鬍子的阿瑪悌名琴,我拿來測試已久,也知道這位拿了那麼多冠軍的女提琴家在技巧上真的有二把刷子(看文宣及眾雜誌介紹的),但以前到現在,總會有一種感覺,聽起來是不錯,但真的有那麼好嗎.........?因為,說實話,我感覺不出這張是由一位曾得小提琴大賽冠軍的演奏家演奏的味道來。

結果再測試這張CD時,在我的ATC-10裡,第一次聽到鋼琴的琴鍵可以成形而不散(以前有點成形,但是會散),這位女提琴家的琴藝簡直是從一般的學生變成演奏家一般,聽起來起碼進步了10年,因為滑弓、跳弓的速度更快,而且更游刃有餘,而且左手在按琴弦的指法一個一個音清清楚楚、輕輕鬆鬆的,害我聽這張CD時,因為太驚訝了,結果雞皮疙瘩起了滿身。

其他質感(我最重視的項目)、動態、解析.....都有長足的進步,在此不多說。如此一換算,我那台LHH-100的價值起碼增加了二萬元,整體聲音的表現進步,我想可以再加個5萬元應不過份。

不過您也許會問:我會買下來嗎?我的答案是:絕對不會,因為......,因為.....我要成家了,如果被未來的老婆知道一條線可以買二台機車,我想以後的日子不用混了(還是模仿眾發燒友,在向老婆報價時乘以0.1,不知可行嗎?)。

唉!那種線材不是我的系統應搭配的級數,但是,我也第一次知道一台CD唱盤因為一條電源線的關係,竟然可以把聲音改善那麼大,而且也讓我對音響這門學問,有更深一層的體驗。因為,說給沒有玩音響的人聽,打死他們也不會相信的。
TOP
19#

林宏城
mail:
abrams@ms10.hinet.net
show:
願意
Date:
1998/9/1
Time:
下午 11:53:48
Comments
to:劉總編

嗯,看來肥起來的理由都被您說到了,再來就看能不能將腰圍從34變成原來的29。

TO:眾位喜歡音樂的網友

以下是一點點個人小意見。

個人覺得最近的留言板可說是「通俗」及「精緻」之爭,其實要爭這些的話,那麼在台灣唱KTV也可拿來和唱聲樂互相論壇一番了(我對KTV並沒有成見),我個人覺得聽音樂不必負擔那麼重的原罪,各人「生活&文化背景」及「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喜歡音樂也不同,喜歡就好了。

記得以前曾看過音樂時代楊總編一篇文章,內容也是說到類似的情況:去國家音樂廳聽古典音樂,回家的路上唱阿吉仔的歌.......。我想在美國中西部那廣闊無比的平原上,在公路上開車的話,我想那時一邊開車一般聽著鄉村及搖滾的音樂是最對味的,在羅馬大教堂裡的話,還是唱聖潔出塵的聖樂比較感動人心。比如說我好了,雖然很喜歡聽古典及爵士、ECM、民族音樂、NEW AGE,但我在鳳山步校受士官訓時好了,在緊張而且休息時間不多的日子,我常偷偷的聽楊林的「玻璃心」呢,您會覺得很俗嗎,至少那時的「玻璃心」安慰了我好一陣子的少男情節,那時聽偉大的「馬勒9」嗎?我想第一樂章只奏了五分鐘,又要集合出操了,連休息都沒有時間了,那來談被馬勒所感動呢。

所以很多人聽音樂,是看「時間」、「地點」及「心情」的。

我有些朋友很喜歡ECM,認為ECM簡直是全世界最棒最好最沒有商業化的音樂,所以他們對不喜歡ECM的人根本不屑一顧,認為這些不聽ECM的人真是俗不可耐,但是他們那麼熱心的推薦給朋友聽,結果很多人還是鴨子聽雷--聽不懂,ECM在全台灣的暢銷量也沒有暴增啊,十月影視的符老闆也沒有像SONY的「鐵達尼號」原聲帶大賣,年終將金多花幾個月啊。

音響論壇所推薦的CD,我想是以音樂性及音響性兩全為主,當然流行音樂也有,數量是比較少,但為什麼數量比較少,那就值得我等深思了,如果有音樂及音響性兩全,甚至可以拿到全世界去想比而不丟臉的CD(比如阿姐鼓、絳州大鼓,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怎麼都是有關鼓的呢??),我想全體論壇的主筆一定會舉雙手雙腳推薦才對(事實也有),竟畢這是華人之光啊。

至於流行音樂有無介紹及推薦,我個人認為應把箭頭對向CD-HI及唱片音響購買指南及音樂時代等以推薦音樂為主的雜誌才對,至於各位網友要是覺得有錄音很棒很棒的流行音樂,我想推薦給論壇的主筆評論他們也不會反對。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傷筋,如果您覺得錄音很棒,唱得很好,但在一些「調校良好」的音響上聽起來不是那麼一回事的話,那麼主筆如果照實寫出來的話,那麼會不會被說成「崇洋媚外」、「喪權辱國」的主筆呢?

平日有些CD我覺得很棒,也常推薦給論壇的主筆,但我覺得音樂內容棒和別人覺得棒那是二回事,比如說我覺得一張ECM的CD棒呆了,推薦給俊德兄,但他不認為很棒,那是因為我沒有抓住他喜歡的音樂口味,我沒有錯,俊德兄也沒有錯,所以我只能站在推薦的立場,而不能勉強論壇主筆為此CD做評論。

一般的流行音樂,對錄音的注重程度的確是和一般的古典音樂CD不太相同,他們對這張流行音樂的頻率響應的調整,絕大部份是以一般Mid-fi的低價床頭音響的聲音為參考對象,音樂時代的音響主筆 廖景全先生,也曾說過一張流行的CD,他兒子的床頭音響播放出來的聲音硬是贏過他「調校良好」的HI-END音響,您說怎麼辦,要拿床頭音響的標準來評論那張流行音樂嗎?所以要知道一張CD錄音成就好不好,至少要有一套「調校良好」、「音域平衡佳」、「靈敏度極佳」的音響系統才對,這樣,至少有一個標準立出來。

但是為什麼一般的流行音樂為什麼要錄成那種聲音趨向呢?因為買這些CD的朋友大部份是經濟能力不佳的年輕人居多,賣場也是吵雜的唱片大賣場居多,調成這種聲音,比較容易成交,另一點說坦白一點,也就是我常講的以「賺錢」為目的啦。

其實錄音良好的流行音樂也是很多,各位網友可以看論壇的「唱片聖經」及香港發燒音響的「CD聖經」,裡頭都有一些CD值得參考與購買,但是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流行的真的比較少(尤其是近年來出品的流行音樂,這個現象值得大家思考),但那些CD都是流傳了好幾年,但還是有樂友互相推薦的傑作,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經典之作。

最近在重看N遍的「笑傲江湖」,我忽然想到最近論壇的留言板,就好像「笑傲江湖」裡頭的氣宗及劍宗之爭的情節,開開玩笑,不要介意,不然吵到最後,殺了不聽流行音樂的朋友那就不太好玩了。

關於音響與電腦,小弟有一些看法,

1. 在這世界上聽音樂的人應該比玩電腦的人多吧。所以從某一角度而言,音響的市場會比電腦的市場大。

2. 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為什麼呢?很簡單,在一般人的認知當中,聽音樂需要花到五萬元以上嗎?以龐大的流行音樂市場,他們認為只需要花幾千元就可以聽的很大聲,多出來的錢可以花在其他地方﹙如電腦﹚會有多的享受。

3. 所以以市場導向而言,應該出一本比較通俗口味的音響與音樂雜誌,以提供一般大眾對音樂與音響方面的知識。這本雜誌應該多介紹流行音樂、組合音響、基本音響知識等等,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介紹大家常見的器材。

4. 年初好像有一本「音響生活」這本雜誌,似乎有上述一點的雛形,雖然以入門者的角度而言,器材價位與說明仍然偏難,其實小弟還蠻喜歡的,只不過才出兩期,還沒有成型就夭折了。

5. 所以到了現在,大家還是在聽流行音樂,還是去買組合音響,不然就是音樂和AV結合。除了有朋友在玩音響,或是有閒錢聽音響,對音響本身的觀念不同,願意花多一點代價得到更好的音樂,才看看新視聽或音響論壇,花五萬元以上買買「高級」音響。

6. 但小弟認為,音響比電腦更有投資的價值。電腦需要常常更新,音響可以用很久。音樂可以聽很久,但電腦看很久會累。聽音樂容易被感動,電腦要感人的狀況可能就是電腦突然壞了但資料還沒備份出來﹍。

7. 因此,小弟認為真要發展音響,就必須從萬元以下的組合著手,多介紹通俗音樂。一開始可以用少篇幅從流行音樂的錄音、唱片介紹與比較開始,評論大家常見的組合音響,甚至是電腦用喇叭,以及在兩萬元以下的器材,吸引大家購買與觀看。(小弟知道這非常困難,尤其是已經聽慣好音響的人,不過要知道,大部份的人都只聽過千圓音響。)然後在藉由雜誌上其他的文章,好好潛移默化這些人,等到他們有錢有閒時,自然就比較容易花錢買較昂貴的音響。

牢騷特多,大家看看就好,希望能激發大家一些想法。

各位網友 近來大家對電腦起,音響落的比較大表憂心,其實這是兩碼事,不應放在一起談. (1)電腦是求職必備,不會電腦連吃飯都成問題,誰敢沒有興趣?音響是很花錢的娛樂,沒人在求職面試或考績升遷會考慮 您家裡用什麼音響器材吧! (2)音響器材比電腦市場大,只是有大部份的音響被故意地 不列為音響吧!事實上,用於聽音樂的音響幾乎大小人手一 套,客廳,房間,到處都有. 言歸正傳吧,事實上,盛況不如昔的是所謂的HI-END音響,它 們本來就很小,價格也不大眾化,它也本來就不完全為聽音樂 而存在,有為炫耀財富,有為聽效果,有為室內裝潢,有輸人不 輸陣的,----etc.也沒有甚麼不好,各取所需罷了.如果以我 們的定義來憑汽車的話,台北市汽車普及率是全世界都市最 低.WHY????因為售價100萬以上才有資格稱為"汽車"?各位同 好是否有些同意?另外,論壇評不評中國音樂,其實和中國音 樂盛衰實在扯不上一點點關係,大家在唱片行看到最熱賣的架子一定是中文流行歌,再來是西洋歌,再來才是西洋古典,中文歌已經夠氾濫了,那裡還要提倡!!如果是說京戲,古曲,很遺憾,我想它們的未來,已經很清楚,提不提倡結果是相同的,喜歡的這一特定小眾和HI-END音響是相隔很遠很遠的一群.
回所有有關的人

先說「劉氏減肥法」 減肥實在是一件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因為其中沒有大道理,三言二語就交代得很清楚。但是,他同時也是最難的事情:因為您必須克服您自己的惰性。

什麼惰性?就是讓您肥起來的那些惰性。我的劉氏減肥法是這樣的:我把一天的三餐分為: 早上喝一杯鮮奶與一杯蜂蜜,加上早起出外運動一個小時,讓全身濕透。最好的運動就是爬山,再來是疾走,最不好的就是跑步,因為容易傷到膝關節。請注意,一定要滿身流汗。運動開始的前半小時大概只是暖身而已,後半小時全身流汗才開始消耗多餘熱量。

中餐什麼都不忌,該吃飽就吃飽。 晚餐我只吃水果,而且不是甜份很高的水果。通常,我會吃一根香蕉,一個蘋果與一個番石榴。或者是一些應時水果。香蕉含有澱粉質與包括鎂在內的礦物質。先吃一根香蕉可以保護胃壁。其餘二種水果也保證讓您很飽。

請注意,晚上八點以後要克制自己,不要亂吃東西。到要臨睡前,再喝一杯鮮奶與一杯蜂蜜(當然是加水沖泡)。

除了這樣的三餐之外,冰淇淋、甜點、巧克力您想吃就吃,不過可不要過量,就把它們當作每天獎勵自己厲行劉氏減肥法的獎品吧,這樣您的心理問題才能得到醫療與平衡。

假若您照這樣的三餐去吃,保證身心平衡,既健康又有活力。我的工作應該算是辛苦的吧,我的壓力應該很大吧,可是,我還是充滿精神。

對了,再告訴您,根據我們偉大祖先的遺訓,晚上十二點以前一定要睡覺,好讓五臟六腑休息,早上最好六點起床,與太陽公公約會。這些都是正確無誤的養身之道。不要以為晚睡晚起睡一樣多,工作一樣多。表面上看起來時間一樣,但是五臟六腑與大自然運行的調子不同,長久下來會傷身體。而且,也會影響「耳力」。

使用劉氏減肥法,每個月大概減個二公斤,想想看,一年可以減二十四公斤(假若毅力夠的話,實際上當然沒有這份毅力)。我建議您的目標是:第一個月興沖沖,可以減二公斤,第二個月又會胖回一公斤,第三個月又會懊悔,再減個二公斤,第四個月又放鬆了,又增肥一公斤。就這樣拔河,一年下來,您至少也可以減個七、八公斤。

不要以為七、八公斤很少,不屑一減。想想看去買豬肉,一、二十斤的豬肉有多少?再想想看,您每天背著這一、二十斤的豬肉走路工作爬樓梯做愛,多累人!

說來說去,減肥人人都會,問題是由於無法痛下決心,所以胖的人很多。我的減肥法很人性,還獎勵自己吃喜歡吃的各類美食甜點,不會造成心理問題。有肥胖問題、精神不佳、以夜貓子自傲、爬五層樓樓梯會喘、伏地挺身無法連續做三十個、仰臥起做無法連續做五十個的網友們,還有,肚子大得可以燒牛腩飯(還沒煮過的牛腩保證就像您的肚子)的人都可以試試看劉氏減肥法。試過有效的話不要忘了到各處網站去貼,「版權所有,張貼不究」

說完減肥,該說說論壇了。

論壇在五、六年前就把音樂的部份分給CD Hi,讓論壇有足夠的篇幅談音響,專精的音樂部份就交給CD Hi。我不諱言,論壇是賺錢的,CD Hi是不賺錢的。不賺錢的雜誌作了那麼多年,我想讀者應該瞭解我的心意吧!不要忘了,我們還有專講AV的Prime AV新視聽。這三本雜誌各司其職,各有定位。讀者們可以三本都看,可以只看一本,也可以三本都不看。本來,我們今年初還出版一本要讓「音響菜鳥」、「音響白痴」這類網友看的「音響生活」,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出了二期就停了。許多網友所罵、所提出、所想要的事情,論壇內部不知討論過多少次了。但是,礙於各類條件的制約,我們只能謹慎的調整、盡心的去做。

所以,雖然論壇無法滿足所有的讀者,論壇也有很多的缺點,但是,從我全白的鬢毛、半白的鬍子(老天可憐,我才四十多歲而以)以及一直竄出來的白髮(說不定禿頭會來得比較早),您應該可以目識判斷我算是認真的。當然,編輯們如果沒有白頭髮的,我就知道他們不夠認真了。

我歡迎大家批評論壇,提出意見,這樣可以拓展我們自己的想法。不過,如果論壇沒有按照您的意思去改變時,也不要罵得太凶,畢竟,我們要照顧到所有個方面的事情與人。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我們自己的條件與能力。

說了那麼多,謝謝各位耐心看完。

昨天才post完心中的感想,出門就出了意外,結果斷了一根肋骨,扭傷了腳,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啊!

好不容易爬下了床,再把昨天遺漏之處加以補充,自從小弟身陷音響泥沼之後,就不斷的鼓勵友人隨我一起跳入火坑, 很多有人來過小弟的陋室之後,都會興起音響升級的念頭,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弟的音響能讓它們覺得可以增進聆聽音樂的樂趣。

誠如shiao兄所言 , 一套5萬元的音響遠比一台5萬元 的電腦能帶來更多的樂趣而且用的更久,但是為何電腦雜誌 一本本的辦,而音響雜誌卻一家家倒?電腦展越辦越大,可看度越來越高,音響展卻越辦越小,可看性越來越差?我們從電腦雜誌來說,為了滿足現在各種電腦使用者,市面上推出了各種雜誌,從入門級--標榜連白痴都看得懂得的雜誌如C Home,到中級的雜誌:如PC DIY等,以至於高級如PC Magazine,RUN PC! 我們發現任何一位電腦愛好者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程度循序漸進的吸收所需的知識,因此可以培育大量的電腦愛好者,再說到電腦設備的評鑑吧! 幾乎每一家電腦雜誌都會採用PC Magazine 所開發出來的測試軟體Win Bench! 那win bench測些什麼呢? 一般分兩種,一種是一般人(business)所常用的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等常用的軟體,再來就是高階的(Hi-end)的軟體如3d Max等,因此大家都可以就自己常用的軟體類型比就出適合的電腦,一般使用就看Business Mark的高低,高階專用就比較Hi-end Mark,這也是我呼籲論壇的,低價位音響用古典樂或發燒片來比質感比動態沒有幾多意義,大部分音響初哥在意的是聽搖滾,聽流行能不能比一般日製床頭帶來更多的樂趣,而論壇從不採用流行或搖滾片來測試,又怎能滿足一般初入門者呢? 現在大學生真正聽過馬勒五號的有幾人?我曾問過班上同學,全班連我在內不到5人,但是不知李玟,伍佰恐怕就不到5人了!由此可知論壇與時下脫節之嚴重,當然我並不是要 論壇以後評論低價音響都要採用李玟或伍佰來評論,只是不要再一再忽略這些主流音樂!

其實論壇可以考慮像美國Pc Magazine向軟體公司購買版權,製作電腦測試軟體! 出兩套測試cd,一張流行,搖滾兼舞曲,一張古典,爵士,新世紀!,一年更新一次,以後評論就以此套cd為準!這樣就不會有爭議說論壇厚此薄彼, 獨尊古典 !我知道購買音樂版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事總要嘗試看看吧!

我知道現在音響景氣不比當年,要向電腦業一般,擁有從 入門到進階的完整雜誌體系並不容易,因此論壇的態度就顯得特別重要,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音響迷加入,還是繼續經營現有的音響人口,直到他們全部老死或滅絕為止! 就要看 【劉老大】你了!

最近牢騷很多,望網友們見諒!

SHIAO,我覺得你有些話說得沒錯,電腦這個東西絕對不如音響來得長久,不過鄙人 這台P133已經堅持了快兩年了……電腦這個東西關鍵問題是看你要拿來幹嘛,像小弟 這樣寫寫留言上上網的,P133絕對夠應付了。倒是音響,我沒事就是換條線或者弄個 什麼角錐之類的,現在算算看,這上面花的銀子已經足夠買一台P II 300了……音響和 電腦誰省錢……難講的呢!

不過在高級音響上聽COCO的CD就是爛嗎?我看倒不是這麼回事。COCO的歌唱技巧 非常出色,值得臺灣香港一些的二流歌手好好學習一下。而且新力本身的錄音品質還 不錯,雖然和百代、寶麗金還有段距離,但是已經比什麼飛碟、上華之類的強太多了 ,我們無須太苛求中國音樂要張張做成天碟,那不可能。話再兜回來,COCO的音樂 CD真的不配在“高級”音響上播放嗎?SHIAO,媚外也不是這麼一個方法吧?誰規定 “高級”、“大”音響上只能夠放貝多芬、莫扎特的?社會在不斷的改變著,交響樂 不一定是人人都可以欣賞的,倒是流行音樂有很多年輕人欣賞,不管是中文的還是外 文的,正如你說的,“喜歡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我倒是敢放一句話在這里,如今 青少年有60%以上都聽過流行音樂,但是去正經聽一場交響樂音樂會的青少年,不會 超過20%!這也不是什麼借口要以此大力推廣交響樂,中國自己的音樂自己還推廣不 了呢,更何況交響樂乎?

從聽流行音樂入門,進而去聽一些藝術歌曲,再聽嚴肅音樂和民族音樂,這是一條很 正規的路子。況且,聽流行音樂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非議的。一些專門聽交響樂的前輩 其實也應該來聽聽COCO的歌,貝多芬的音樂未必永遠都是正確的,流行音樂未必沒 有好東西。與其下大力氣做一些費力不討好還被像我這樣的愛國主義者不屑的事情, 不如花幾個小時去聽聽流行音樂。

您提及的唱片價格問題……的確是大問題!美國現在一張華文流行音樂唱片至少13 美金起跳,好CD還要15、16塊的,香港的則是更貴;交響音樂CD如果要找錄音好的, 比如企鵝評鑒上能夠掛名的錄音,價格基本在17--18美金左右。

買流行音樂CD我最近都是先在網路上下傳MP3檔聽,然後再決定是否要買音樂CD。 如果價格問題解決不了,別說交響樂CD,就連流行音樂要真正做到唱片大流行都懸 乎的很。總之音樂流通上面問題還有很多,不是這里三言兩語的討論就可以解決的。


--------------------------------------------------------------------------------
同意prettyboy的意思

我想論壇本來就是以評論器材為主,軟體為輔,他不必像CD HI專攻軟體為主,音響為輔,那麼"音響論壇"這個名字才不會有"聽起來的偏差",虛有其名。人家才不會有話柄可以說:音響論壇都拿來談唱片、評論唱片,為什麼不叫唱片論壇?

不過依理性來說,和實際聽過的經驗,所以我可以大膽的下一個結論,在同樣音量之下,錄音先決條件,錄音好不是一個原因,樂器本身音樂並非不好,而是因為錄音不佳,不耐久聽,普遍都有高音過量的情形,首先為刺耳,再來聽個兩三段就實在聽不下去,依這種情形來看,CD怎麼有辦法評論呢?而同樣是周慧敏的CD台灣錄的,和香港錄的粵語專輯都不一樣,第一,音場都有,第二台灣CD的唇齒音就比較多,音樂性不佳,而香港錄出來的就比較少,音樂性就比較良好,依此兩點來看,某些唱片公司只論CD發售幾百萬張,歌手的知名度,卻完完全全沒有考慮到發燒友的需要,但實際上發燒友也是需要的,我想同樣要做,為何不能做出像阿姐鼓同樣品質的CD?

唱片CD賣出去就好了,管他那麼多做啥?要真正錄好CD是很苛求的,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浪費成本。

的確,真正錄CD器材是一定要講究,再來是錄音室,錄音空間,人....這樣加加減減,CD做出來都要500元以上一張,這一般的學生及上班族可就苦惱了,一張三百多元的CD都要考慮要不要買了,何況是五百多元?

對發燒友來說,這是值得的,一分錢一分貨,貴的當然比較好,同樣一張鐵達尼的原聲帶,學生族一定會去買三七五的。發燒友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還有放在旁邊的進口版的鐵達尼CD,一張要六百元,那麼試問網路上的發燒友,您會買哪一張?

我想多數以上會選擇六百元的,因為:要買就買最好的!

多數人都認為台灣的品質不能相信,台灣人敷衍慣了,做什麼事情都想隨便,反正是別人用的、聽的,那麼認真也沒有用,學生族不會在乎這些。在台中音響展中,竟然有人拿李玟的CD在放?這要聽什麼?大小聲?還是要論音質、音樂性?真不知道這些年輕人想的是什麼?也與是好奇吧!看看這麼"大"的音響放這張"小"CD是怎麼放的,也時常都有看到國中生,不知倒是閒逛,還是"逛飯店"?假如真正在看、聽是非常好,而國家的棟梁這麼小就有音響基礎,下一代的人們就不會不知道"音響"是什麼了!我想,聽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不必擔心會有什麼社會問題,害怕學壞,有什麼不好呢?

轉言:好的3D防磁電腦喇叭要一萬多,相信一定有人買的起,一部Pentium Ⅱ的電腦一部要五萬,加個3D喇叭最少要要七八萬,買個平價音響應該不用吧?雅瑟的V9801+AU2500也不需要一萬,但效果確是在3D喇叭之上,怎麼會沒有人買?我不是替雅瑟賣廣告,但事實是如此。只是音響推動是需要你我的幫助。朋友和朋友間會提到何時有資訊展,卻從沒有聽朋友提過何時有音響展,資訊展五天湧入個幾百萬人,我去了可是擠的十分痛苦,prettyboy 應該同意吧!音響展卻只有幾萬人,這樣相比,實在是大巫見小巫,沒辦法比,從去年開始我對音響轉念,開始真正玩音嚮,不是因為展覽,而是以音響和電腦來比,哪一個壽命比較長?電腦是三兩個月就需要升級一次。而音響呢?一套音響可以陪您度過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經久耐用、耐聽。而且會讓人陶醉其中,跟著音樂的旋律去思考,去想像事物,應該會比一個費時、傷神的電腦好吧?

有感於prettyboy 的留言,所以發表一下心得,如果有不圓滿的地方,還請網路上的先進多多包涵指正。


--------------------------------------------------------------------------------
真想不到,小弟的一篇留言竟然到現在還有人在為之討論,豈不謂“德不孤,必有鄰”哉?

PB兄,我的確非常贊成您的意見,不過以小弟看來,論壇現在不是病了,而是直接被商業 利益摘掉了一條腿,軟體部分成為了陪襯,主要吃重還是在硬體方面。說實話,也真的無法 強求論壇舍棄商業利益而就我們這些音樂迷的需求。臺灣音樂圈子、音響圈子到底是怎麼一 個情形,恐怕誰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我們這些升斗小民除了忍耐再忍耐之外,還有什麼 辦法?

“老子說不評論就不評論,你能拿我怎麼樣?”

的確,某些特約作家就是這麼一個德性,你說我們能夠怎麼樣?人家也要吃飯活命,寫流行 音樂的評論一是掉價寒摻,搞不好還丟了祖宗八輩的臉,一是寫流行音樂“沒有發燒友喜歡 讀”,生計成問題。就這麼一個現狀,你說我們能夠怎麼樣?論壇再好,也不是無利益訴求 的雜誌刊物,PB兄,慷慨激昂歌大風悲壯士回首前塵仗劍江湖那純粹是扯淡,忍著一點吧! 什麼時候中國人能夠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文化已經貧瘠為沙漠的時候,什麼時候中國人才會自 動自發的寫點正經八百的東西出來歌頌一下中國文化。現在還是中國人沾沾自喜的時候,我 們這些文化烏鴉叫喚得再凶,大抵也免不了被罵一聲“呸”。

看完了prettyboy的文章,小弟也有一些感想,第一次看到音響論壇是大三吧?!看過之後,又到學校圖書館再去找舊的來看,別人是集數越看越多,我是集數越看越少。所以說,我的看法可能和各位發燒同好不一樣。論壇早期的文章,草莽味重了些,理想也重了些(我不是說現在的論壇沒有理想喔!)。論壇至今,不是漸漸的病了,而適變的更順應潮流。當大部份讀者都以器材搭配為主要的問題後,編輯又何苦於回答其它的問題?其實音響論壇自從把cd品論的部份分家後,對於音樂方面的問題就顯的有些少了(不過最近幾期的名曲介紹做的不錯,值得鼓掌。)記得有期楊主編提到用一塊重金屬的片子在友人家試,結果被問:你們聽音響的都聽這種片啊?!看到這個,我也瞭解為什麼論壇介紹的片子大都以古典,爵士為主。畢竟重金屬不免低頻多些,這樣又被罵:你們聽音響的都聽這種片啊?!不過話說回來,流行得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嗎?我想也不盡然,論壇不妨學學stereo sound每期把介紹的音樂分成古典,爵士,流行。這樣也可以符合prettyboy年輕一輩的要求,也不會流失舊讀者。(向最近幾期的新片介紹,小弟就不甚滿意,片數太多了,貴精不貴多。) 自己的音響實在是爛到不能爛(手提音響1990),但是我不放棄能聽到高級音響的機會,帶各5片,騎個50分鐘的車到同學家聽一個晚上的音樂,隔天再回來上課。所以,希望有高級音響的發燒友們,有空多陪陪它們吧,不要冷落它們,那多可惜啊!要不然讓我去試聽看看?!
TOP
20#

如果大家有耐心看完这些文章,向你致敬,谢谢!!一定有学到不少吧,继续发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