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友戒烧必读 [复制链接]

101#

       “来自海的讯息”这个专辑是用古典吉他演奏的凯尔特人音乐,由出生于格拉斯戈的苏格兰古典吉他家“大卫罗素”编曲。
       所谓凯尔特人音乐,主要系指爱尔兰、苏格兰民族音乐及其当代化。包含reel、jig这些典型的凯尔特舞曲形式及air、traditional song等抒情曲调。值得一提的是,苏格兰民歌也采用“五音调式”(如:“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和中国民歌是为数不多的近亲(帕米尔高原民歌也有五音调式)。
        这个专辑中几首jig都采用6/8拍及其特殊变形9/8拍(第二首),很有特色,既有“船歌”的荡漾感,又带着凯尔特人那种来自于古老的沧桑大气,无愧于海的养育!(想起魔戒2中出征那段风笛)而标题曲“message of the sea”放在第26段,却是一首委婉平静的小调。倒像是“渔舟唱晚”的意境。从14首开始的那几段苏格兰民歌,一听便知道是5音调式,和中国民歌满像的!而第19首“罗斯林城堡”,4/4拍的抒情曲调,a、b段曲式加一个变奏,每8小节一个乐句,总共三个乐句,在a、b段分别一应一答,答句相同,虽然简单,但美得令人印象实在深刻……
        telarc出品过几个大卫罗素的专辑,古典吉他的录音带点染色,中频特别饱满,听感颇为舒服!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09 01:26:31
TOP
102#

  没有大量的快速泛音演奏技术为支撑,电贝这种低音乐器与solo表演就基本无缘了。因此,真正的电贝独奏专辑很少,除了dean peer这个号称“泛音王”的美国牛人。
        迪安.贝操控电贝斯的炫技达到什么程度,有多高的音乐素养,有多丰富的audio engineer经验,听听这碟“尤克莱斯”就知道了,这是他自创、自演、自制作的专辑——一个十足的“发烧天碟”,镀金纪念版,很是珍贵!
        
TOP
103#

回复 295楼逸之仕的帖子

哈哈!交叉地带很多。从极端的角度臆想:
1.读读谱就很享受的人。
2.不时拿出来把玩而几乎从来不听的Lp收藏者。
3.一辈子就听几首口水歌的大烧。
4.始终只用几个片段测试声音的焊机者。…………
TOP
104#

回复 298楼shinelb的帖子

这个华人老太太了不起!
TOP
105#

       哥德堡的话,个人拙见,朱的演绎偏旋律化,古的演绎又是结构化的典型(尤其是81年那个录音),听多了古的演奏,会觉得朱的演奏很清新,反过来,又会觉得古的演奏建构宏伟。
       复调音乐是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东西,于直抒胸怀来说,显得含蓄有余,所以才有文艺复兴后斯到巴洛克时期的所谓“第二法”,实际上是孕育了后来主调音乐的天下!(所谓“通奏低音”,就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的典型特征)到了烂漫主义时期,由于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大音乐家的推广,巴赫的复调音乐才于严肃音乐领域被大加赞赏。
        再推荐一个哥德堡的手风琴版本,非常值得一听啊!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15 23:09:20
TOP
106#

        不熟悉古典吉他,很容易错过西班牙两位烂漫主义钢琴家、作曲家——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也很可能无缘阿利西娅.德.拉罗查的钢琴音乐。
         阿斯图里亚斯、格拉纳达、塞维利亚、卡吉斯、西班牙舞曲第五号、戈雅的美女、红塔……这些著名的吉他曲原来都是出自他们两位,其知名度远大于钢琴原作,可见西班牙音乐的吉他情节。
       这些曲子确实非常适合吉他的音色变幻和节奏演绎(我想,这也是拉罗查在钢琴演绎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一方面能表现出浓烈的安达鲁西亚音乐特色(独特的节奏和切分音型),另一方面又由作曲家赋予其欧洲大陆传来的丰富和声色彩,可算作西班牙音乐在19世纪的“国际化”和“当代化”。
       “没有拉罗查,就没有西班牙浪漫主义钢琴曲的今天”。即便说这句话稍显过了,但也不能掩盖她作为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法雅钢琴曲诠释的第一专家,当然,拉罗查的先人也成就了她。无可非议的大师级演奏!……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格氏的“诗意圆舞曲”,4/4拍的序奏和7段短小精致的三拍子舞曲组合在一起,独特而又各有优美的旋律,都是a、b段结构。叙奏和第一段的衔接、最后一段和第一段重复的衔接,在和弦的安排上都是及其自然的转折,似乎要赋予整曲各个独立片段完整的故事性,难道是应了7仙女的下凡……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18 10:27:37
TOP
107#

买了个“小冰葫”。对着带静电的cd及各种表面一吹,劈劈啪啪的响!声音和之前比到也不觉有什么变化,但少了接触器材放电的烦恼。我们这里冬天干燥,静电厉害,之前有两次
手触到前级导致声音突然停顿了。
TOP
108#

        哥德堡这个变奏曲不易把握!因为它的变奏主题在低声部展开,又在其上根据对位法加上五花八门的高声部旋律(由于为古钢琴而做,这个高声部“加花”多,繁复),如果按常规听高声部的旋律进行,你将无法感知其变奏,而要盯住低声部,你又很难将其从听感上独立出来(受高声部旋律影响),所以,除非对和声走向有专业听辩能力,否则很难听出它是一首变奏曲。
      一般说变奏曲,变奏部分在高音部(主调通常的旋律部),无论复调、主调,都很容易听出来,如亨德尔的“铁匠铺”、“帕萨卡利亚”,巴赫的“恰空”、索尔的“魔笛主题变奏”等……即便大型、复杂的变奏,如贝多芬的“欢乐颂”也没问题,那首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就更不用说了(典型的旋律变奏曲)。
      变奏在低声部(主调通常的伴奏部)的例子还有海顿“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那个著名的德国国歌主题,但由于主题旋律不变,其伴奏部分的变奏也是很容易识别的!
      古尔德的哥德堡,低声部音乐线条的保持做的及好,特别81年这个演绎,高低声部音色、强弱的处理已达化境了,无论2部托卡塔、3部卡农、4部赋格,都充分发挥了复调的精髓。你几乎能靠耳朵盯住低声部的进行而尽可能排除高声部的干扰,所以能尽量感知到这个曲子作为变奏曲的一点端倪,这就是为什么说其“结构化”的原因。
       无论演绎还是录音,都强烈推荐81年古尔得这个版本!
      
TOP
109#

回复 307楼shinelb的帖子

文中说到不用踏板,就多说两句:我想这正是古尔得把巴赫这种复调音乐各声部线条演奏的如此清晰的一大诀窍。其实修伊特也是这么做的,她甚至弹意大利协奏曲第二乐章都不用踏板,而大量的“保留指”技法是及其精细的技术,牛啊!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24 18:43:06
TOP
110#

       没有哪一首单曲在欧洲世俗宗教生活里的影响力能大过亨德尔的“哈利路亚”。自从它被莫扎特重新编写后,数百上千人的合唱和大规模的器乐伴奏在世界各地无数次的上演,流传至今,已成“神曲”!如果你知道听“拉德茨基”要击掌,那一定也知道听“哈利路亚”要起立。
       这碟是“弥赛亚”这部英文清唱剧的精选,3个小时的东西选出不到1个小时,都是经典,音乐亦是保持了足够的情节连贯性。小规模的演绎编制遵从原作,同时又非常适合家里的音响欣赏。合唱部女高、女中、男高、男低从左到右展开,与独唱部从右向左的展开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有特色的演唱排位。
      录音有高水品的声像定位制作!合唱与独唱的形体比例保持难得的好,这也是小编制棚录的优势——相对较好的体现出无过度压缩的现场感。所以也很值得发烧友拿来试机……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28 23:58:30
TOP
111#

       这个是圣马丁现场版的“弥撒”。同样是highlights,两个版本的选曲及其相似,第一部分前八首完全相同。最后一首自然也都是第三部分的“阿门”,“哈利路亚”更是都不会放过。
       两个版本的合唱编制相当,加迪纳版的录音声像定位显然好得多,声场拉得开,层次感好,更符合发烧碟的制作方向(于音乐欣赏而言,则不一定就受欢迎。之前说过有人批评为“马戏团杂耍”的录音方式)。这也是棚录的后期制作优势。所以说,音响里的舞台感是靠录音师做出来的一种“蒙太奇”
      拿“哈利路亚”来比较两个演绎,加迪纳版本有一种很好的“弹跳性”,“−−↑  ↓”这个唱为“哈利路亚”的动机处理得很精细,在不同声部显现的这个动机穿插在音乐的流动中似不时翻起的朵朵浪花(这也是本曲的重要特色)。中部赋格段展开的“插句”(这个宣叙调式的插句对音乐后半部分的推进很重要),个人认为,马里纳的处理更加紧凑,加迪纳则略显臃肿。最后以平行音高唱出的“结束式”,两个版本都有很高的演唱水准,让音乐在无比崇高的庄严中结束,不朽之作啊!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2-08 01:39:02
TOP
112#

        约翰.威廉姆斯恐怕是当代最成功的严肃音乐作曲家了。他的成功也得益于好莱坞大片的高规格音乐制作要求。奥斯卡三十多次提名和5次最佳配乐奖的成就是无人能及的。“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这些耳熟能祥的交响式配乐大作都出自他手。
        这是威廉姆斯和马友友合作的专辑,由其本人作曲并指挥。其中四乐章的大提琴协奏曲实在是精彩,个人感觉就好像是“星球大战”的一个“无调性音乐”版本,同时又赋予其旋律性的动机,在无调性变幻莫测的音响色彩上时隐时现,仿佛一首对浩瀚宇宙和生命的赞歌……
      
TOP
113#

        每次都忍不住一口气听完古尔德整卷48首平均律钢琴曲的演绎,接近2个小时的两碟cd…………到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动人,而是这部教科书式的曲集,像一个“音乐调色板”,各种调性的本色一览无余,而我总是想感受到它们。
       根据平均律,一个八度内有12个音,C、#C、D、#D、E、F、#F、G、#G、A、#A、B,以这12个音为大调的“哆”,小调的“啦”,可以组成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正是用这24个调,每个调一首前奏曲,一首赋格曲,从C大调开始,共计48首曲子为一集,两集共96首曲子组成。
       当对调性的研究兴趣不那么浓烈后,我仍然愿意整卷的听。因为这些音乐的固有表情很淡,对听者情绪的干预不是特别的刻意,这让人可以随着音乐,在穷尽式的逻辑推动下荡漾。
       据说,李斯特评论巴赫的平均律是音乐的全部和终结。如果属实,作为一个同样伟大的作曲家,这得是多高的评价啊!在很多音乐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作曲家对神的赞美,唯独在巴赫这里,我们得以窥见神本身!这是一种不带任何“抒情”的、完全“自恰”的存在……
        
          
        
TOP
114#

        老兄说得好,提到的版本,我也听过了,谢谢!
        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忍不住对古尔德特别上瘾,这要从巴赫的这类音乐说起。    
        个人拙见,J.S巴赫他老人家在300年前用了不少业余时间写了些可能在今天看来还是未来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权利的游戏》,多线索平行叙事,在文学作品里常见,影视处理手法都是“各说一段”,我们想象一个新方法,把银幕分成若干窗口,按这些线索开展的时间切入点“平行播放”如何?(一开始只有一件事要说,一个窗口,随着故事的发展,有5件要说了,五个窗口,后来合并成两件事了,二个窗口,……最后大结局了,一个窗口),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为什么不这样,因为人没有这样的知觉“认知习惯”,通俗点说,眼睛、耳朵都顾不过来。但巴赫在他的作品里培养的恰恰是这种居于听觉同步的“认知习惯”。所谓“命题”、“应题”、“答题”,实际上就是命题时一个窗口,有人来应题了开一个新窗口,大家答题的时候再合并窗口。扩展开来说,所谓“放大和缩小的卡农”,就像《盗梦空间》,第一层梦境,时间放慢一倍,第二层两倍……。(这也是这部片子“烧脑”的原因)
       而古尔德演绎巴赫这些作品,让我觉得更能接近于培养这种“认知习惯”……
TOP
115#
TOP
116#

回复 316楼时光车间的帖子

哦!时光兄,见笑了。大箱调试完毕否?
TOP
117#

        这贴已沉,但还有人点看,就继续吧!
        巴洛克式的“大协奏曲”起源于意大利。这种器乐形式深受歌剧的启发,其非常典型的特点就是所谓的“利都耐罗”,算是独奏之前的一段引子,本来,这段引子后是接咏叹调的,在大协奏中就用独奏乐器来表演了。所以,典型的大协奏曲是乐队一段,独奏一段(独奏段中往往也有乐队的衬句),交替进行……
        维瓦尔弟是威尼斯派的代表,写过太多的大协奏。菲利普这碟称为“鲁特琴协奏曲”,实际上是由罗梅罗家族的古典吉他作为独奏乐器的。这几段曲调非常典型而优美,所以也有用提琴做独奏乐器的版本。
       维瓦尔弟的四季更加著名,但实际上是后期的创新型作品了,并非大协奏的典型。大协奏的典型样式在当年流行于整个欧洲,所以,两位德国人:泰勒曼、亨德尔写得也很好,他们分别在英国和德国受到宫廷的欢迎。
      菲利普这个泰勒曼的圆号协奏曲实际上是由小提琴和圆号一起充当独奏部的,写得妙趣横生,虽然是意大利风,但被这个德国人作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亨德尔这碟archiv的出品,录音极佳,他善于把赋格乐句穿插在意大利风里面,很有个人特色……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4-07 20:45:01
TOP
118#

一场漂亮的古典吉他教堂音乐会。一对留美伉俪,一上来就是巴赫BWV971意大利协奏曲,键盘对位法改造为吉他二重奏,刚好。不知怎么了,对烂漫主义及以后越来越没兴趣,对巴洛克及以前,越来越有兴趣。会不会是发烧惹的祸。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4-21 22:48:02
TOP
119#

     有谁愿意去听听J.C BACH的器乐,在那个年代,他老爹可是因为有他和他哥c.p.e bach才出名的。
       兄弟两,一个号称“伦敦巴赫”,一个号称“柏林巴赫”,是巴洛克向古典过度的大作曲家。
        j.c.bach的这个协奏曲专辑,有巴洛克大协奏的曲式,利都耐罗结构明显,又有古典时代功能和弦运用的端倪,数字低音(通奏低音)弱化,换之与非模仿对位的助兴伴奏,有了海顿他们的影子,在当时应该是很新颖了。当然,完整的主调功能和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音乐和纯古典相比还是显得“蓬松”些。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4-26 23:26:19
TOP
120#

回复 322楼阿胆的帖子

想不到还有预防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