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这个变奏曲不易把握!因为它的变奏主题在低声部展开,又在其上根据对位法加上五花八门的高声部旋律(由于为古钢琴而做,这个高声部“加花”多,繁复),如果按常规听高声部的旋律进行,你将无法感知其变奏,而要盯住低声部,你又很难将其从听感上独立出来(受高声部旋律影响),所以,除非对和声走向有专业听辩能力,否则很难听出它是一首变奏曲。
一般说变奏曲,变奏部分在高音部(主调通常的旋律部),无论复调、主调,都很容易听出来,如亨德尔的“铁匠铺”、“帕萨卡利亚”,巴赫的“恰空”、索尔的“魔笛主题变奏”等……即便大型、复杂的变奏,如贝多芬的“欢乐颂”也没问题,那首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就更不用说了(典型的旋律变奏曲)。
变奏在低声部(主调通常的伴奏部)的例子还有海顿“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那个著名的德国国歌主题,但由于主题旋律不变,其伴奏部分的变奏也是很容易识别的!
古尔德的哥德堡,低声部音乐线条的保持做的及好,特别81年这个演绎,高低声部音色、强弱的处理已达化境了,无论2部托卡塔、3部卡农、4部赋格,都充分发挥了复调的精髓。你几乎能靠耳朵盯住低声部的进行而尽可能排除高声部的干扰,所以能尽量感知到这个曲子作为变奏曲的一点端倪,这就是为什么说其“结构化”的原因。
无论演绎还是录音,都强烈推荐81年古尔得这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