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友戒烧必读 [复制链接]

341#

这首曲子,百度了一段文字,高水平!如能这样去听,复杂的乐曲就不会枯燥无味了。能听复杂的乐曲,听声辩器的水平亦能提高。分享如下:

欣赏古典音乐,我一直提倡“结构聆听”(Structural Listening)。对于这部作品来说,搞清楚曲式结构和主题来源,听的就是《齐格弗里德牧歌》;没搞清楚,听的只是《牧歌》。曲中隐藏着那么多精妙的比例和美好的回忆,不去探寻,多可惜!我用Variations Audio Timeliner为这首乐曲做了个结构图,这个软件会随着播放进度,在图式下面展示解说文字,想必会成为未来的音乐欣赏读物。
为了让梦乡中的柯西玛渐渐被唤醒,瓦格纳特意在开头只露出一点A主题的影子,线条拉的很长,半音化和声随着三次向上模进越来越稠密,像一个越来越紧的拥抱。这段音乐来自《齐格弗里德》第三幕末尾的“纯洁动机”,由布伦希尔德被齐格弗里德唤醒后唱出(e小调),是全剧最为凄婉感人的片段。
A1(约2分钟处,第29小节)是主题在E大调上的完整呈现,加入大提琴对位旋律,这句原封不动从歌剧里搬来。A1的平行乐句加入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交接的支声旋律,来自《女武神》剧尾的“睡眠动机”(亦称“火焰动机”)。渐强中,管乐合奏出第一个三连音阻碍动机(约4分钟处,第50小节),紧接弦乐下行大跳——这个叹息音型来自《齐格弗里德》前奏曲的第一个“沉思动机”,还出现在布伦希尔德唱出“纯洁动机”之前,她悲痛地唱出“看我的恐惧!”在《牧歌》中,三连音意味着阻碍,图示中用黑色三角形代表三连音出现的位置。
随后是展开出现过的各动机,开始转至属方向B大调,掀起层层**,直击心坎,尽显瓦格纳的精致笔法。第80小节(约6分钟处)再次出现三连音型,配以升高五音的主三和弦(增三和弦,这个和弦在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中也被用来加强酸楚感),这个如影随形的不协和因素透露着即便是田园生活,阻挠和危机也无处不在。3小节后,旋律终于抵达主音,下方和声却在VI级作阻碍终止,还是伴以三连音型,这就是瓦格纳标志性的“无终旋律”(unendliche Melodie),借助对位化旋律与无终化和声追求连绵不断的永恒发展。直至呈示部最后,属七和弦后还是没有完满解决,而是直接侵入中部的B主题。
B主题源自德语摇篮曲《睡吧,孩子,睡吧》,由双簧管独奏出来,提琴在下方以跳音轻轻尾随。第100小节(约7分钟处)提琴突然奏出“纯洁动机”和“沉思动机”,随之又是紧张的增三和弦。之后是A主题(弦乐)和B主题(管乐)的并置,实际上两者都只是冒出了一个头,打断它们唱下去的,还是三连音。它们一次次试图唱下去,但每一次都被三连音挡住。就这样,叔本华的意欲(Wille)在瓦格纳的音乐中得到最抽象的阐释。
于是,在一个梦幻的连接后,我们听到了C主题,源自乐剧的“幸福爱情动机”,由布伦希尔德唱出:“齐格弗里德!荣耀者!”《牧歌》沿用乐剧中的降A大调,在管乐和弦乐上交接后,于200小节(约11分钟处)开始与A主题并置,在B大调兜一圈后又回到降A大调,前前后后反复模进了104小节。我起初不理解这个近乎停滞的段落,现在的理解是:没有如此折磨人的等待,就不会有凯旋式的**,所有的调性转换、声部叠加、力度渐强无不是为并置段落的**做铺垫,这在他的乐剧中屡见不鲜。在“纯洁动机”(A主题)和“幸福爱情”(C主题)的结合中,英雄诞生。
D主题并不长,甚至在规模上都不够资格独立门户,但它是乐曲中唯一指向英雄齐格弗里德的动机。圆号奏出的“爱情誓言”动机,它来自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在全剧末尾的二重唱:“他(她)永远属于我!闪光的爱情,欢笑的死!”穿插在这个动机间的,是齐格弗里德模仿的鸟鸣声,在这里由单簧管和长笛先后奏出。由弦乐奏出的一长串三连音导向再现部,纠缠的半音化音型在马勒的《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见到过,在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中也有。像瓦格纳的乐剧那样,英雄必先经历与女性生死契阔的爱情,再经由死亡和救赎,方能道成肉身。
A主题于286小节(约13分钟处)再现,全然没有了起初的惺忪睡意,摇身一变为进行曲的节奏,气宇轩昂的姿态直带到其后的C主题中,再次证明了“纯洁动机”和“幸福爱情”的结合孕育了英雄。这是浪漫主义惯用的主题升华,像是最后不这么勃起冲刺一下就不够爷们儿。在这威风凛凛的当口儿,三连音型再次不合时宜地冒出来,引出“沉思动机”,进而再现呈示部。A1的再现较呈示部时甜美许多,大提琴接过主题后,将终止音引向了降VI级和弦,像是打开了一扇梦境之门,进入迷离的回忆。
尾声首先回忆D主题(约18分钟处,第366小节),弦乐铺就的长音和弦让精神抖擞的号角声变得那么遥远而不真实;B主题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共同回忆出来(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的主部主题就是由这两件乐器共同奏出),低音提琴持续的E音让人真以为这里便是英雄安睡的摇篮,不料三连音型再次叩响,耗尽最后一丝力气,速度更慢、力度更弱;C主题轻轻飘过,这次低音安安稳稳停在主音上;最后是A主题,和它第一次出现时一样绵长,现在是再不会醒来的入睡。依次回忆4个主题的写法,不免令人想起曾令瓦格纳疯狂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末乐章,不过,那里是浪漫主义的开端,这里已然是浪漫主义的尾声。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8-26 10:51:03
TOP
342#

TOP
343#
TOP
344#

理智欣赏(结构聆听)确实是欣赏古典音乐的最高层次,但以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种故事情节很明确的歌剧音乐来作为聆听古典音乐的分析,不一定很好,当然,这样欣赏对理解这部歌剧有好处,只是不能扩展到古典音乐全体。音乐是抽象的,太过于具象反而不对.
TOP
345#

就像我们以前讨论的,艺术有时候不需要过度解读,因为艺术有多种可能性。有时候说得太明白了,韵味反而就失去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不过,懂得曲式分析,肯定是有用的。还可以更进一层。比如瓦格纳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叔本华哲学的体现。
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分析出瓦格纳音乐和叔本华哲学的对应性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46#

就像我们以前讨论的,艺术有时候不需要过度解读,因为艺术有多种可能性。有时候说得太明白了,韵味反而就失去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不过,懂得曲式分析,肯定是有用的。还可以更进一层。比如瓦格纳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叔本华哲学的体现。
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分析出瓦格纳音乐和叔本华哲学的对应性呢。
shinelb 发表于 2018/8/27 11:47:54
TOP
347#

回复 345楼shinelb的帖子

艺术用来欣赏,陶冶情操。结构性聆听仅是解读作曲技巧的一个基础。
TOP
348#

回复 344楼yuwzsj的帖子

不像数学。音乐的能指与所指不是精确对应的。
TOP
349#

        六月船歌很美。4/4拍3拍中起的旋律,一个三连音接两个四连音,同样的荡漾,虽说船歌多半6/8拍。
        “玩水”的曲子,6/8拍居多,取其随波荡漾的节奏。圣桑的天鹅也是,起于六组四连音的伴奏,旋律浮在上面,立马飘动起来。凯尔特人音乐中的9/8复拍子也是同样……
         老柴的节奏是有特点的,柴六第二乐章的舞曲,听来听去像个圆舞曲,但似乎有点怪?其实是个五拍子,相当于“蹦擦擦”之间隔了个两拍子。虽舞不来这一曲,但东欧地带,就是拥有“奇奇怪怪”的节奏,听听巴托克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舞曲就知道了。
        回到这首4/4拍的船歌“六月”,就好理解了,你可以把它设想成六拍子之间隔了个两拍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