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万元级的音响搭配罕有好声”的说法,我想多加解释。
我采访过数百位发烧友的家,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豪华级别的器材搭配,也就是百万元以上的,声音效果大多不能使我发出夸奖。主观上,我们都会对如此高价的音响存有过份的预期,而实际情况却往往是存在明显的缺点,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客观上,越是高价格的音响器材,对环境的声学要求越高,而要做好一个环境的声音比要做好一件音响器材困难得多。
除了零星几个小功率却价值几十万的机器之外,大多数的高价格的音响器材都是拥有强大声音能量的,大功放,大音箱。机器的“大”是正确的,更加强大的声音能量级就拥有了更大的声音跨度的可能,更大的声音跨度就能实现更大的音乐表情和内涵的跨度,直接的效果就是能更好地领略音乐的风采,从幽微的细节到宏阔的形象都能自如地表现出来。所以,发烧友随着对声音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也就越来越追求声音的全面能量,器材就越换越大了。但是,越大的器材要把声音做得好,难度是级数的递增,往往总要伴随更加明显的缺陷的出现,厂家的做法只能是:让他的产品的优点大到可以掩盖住缺点。而率直并自信的人就并不掩盖缺点,让优点和缺点并存,把选择权完全交给消费者,如ATC的音箱。
声音拥有强能量,同时又存在有缺陷,在理想的声学环境中也许优点就掩盖住了缺陷,但绝大多数的发烧友的听音空间是并不理想的。我看过好多发烧友在听音房间的设计装修上投入很大的心思和资金,看上去美轮美奂或很有匠心的样子,却收到很坏的声音效果,因为环境声学不是普通的专业人才就可以做得好的,更别说非专业的人的主观臆想。但我也碰到过几个效果不错的房间,我以为那是碰巧,包括我自己家里的那个房间。我有时候会窃喜一下,然后就给了自己一个自大的解释:我对音响投入了那么大的热情和精力,这个房间的好声音该是对我的回报吧?
任何音响产品自身都是带有一些缺陷的,在强能量的前提下、在不理想的空间里,这个缺陷会顽固地坚持在你面前。并非特高价位的器材不好,而是天生如此。
看到那些投入了几百万元、经历了几番折腾之后却效果越来越不满意的人一脸的迷茫和无助的神情,我就要想起李后主的一句词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