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172737475767778» / 1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散页(《古雷之歌》) [复制链接]

查看: 929213|回复: 1341
741#

BPO 的乐团首席,好像不止一位,有好几位呢
TOP
742#

BPO 的乐团首席,好像不止一位,有好几位呢
bomber 发表于 2023/1/7 22:59:00
是吗?能具体说说哪几位?
TOP
743#

最近几年,波里尼又在慕尼黑赫拉克勒斯音乐厅重新录制了贝多芬的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44#

波里尼演奏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130831792564981795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45#

波里尼演奏贝多芬第28、29钢琴奏鸣曲:
https://music.163.com/#/album?id=15590429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46#

波里尼最新录制的贝多芬第28、29(槌子键琴)钢琴奏鸣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47#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

作者:莫敏妮,(转载自网络,有改动)

贝多芬晚期5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大约在1816年-1825年期间。

由于失聪,精神上孤寂痛苦。从中期英雄风格,走向晚期哲人沉思的意境,苦涩、自由、狂狷,但这正意味着贝多芬不妥协、不忍让的最后内心挣扎。创作倾向——自由式、即兴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性、对复调与对位的探索和浪漫主义的思维。对康德的沉思,对巴赫的致敬和回归。乐思严密,织体清晰。作品传达出一种悲剧力量、英雄性格。徘徊不去的旧秩序构成了一种放逐形式,把作品推向其晚期作品的高峰。

《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Op.101)

《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1)1816年11月完成。这首幻想曲般的奏鸣曲融诗意和哲理的沉思于一体,体现了德国民歌的影响,整个旋律与和声运动频繁,使用的对位法也加深了乐曲抒情内省的意味。作品的结构类似于早年间的那些如幻想曲般的钢琴奏鸣曲,表现力丰富的引子引向戏剧性的、对位的奏鸣曲式,其呈示部由一个四声部的赋格组成。此时期,传统的形式不知不觉被取代了,通往浪漫派之门轻轻开启。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Op.106)(槌子键琴奏鸣曲)

所谓的“槌子键”是18世纪和19世界初欧洲的一种古钢琴。这部作品采用古典的四乐章形式,是贝多芬篇幅最长的钢琴奏鸣曲。1817-1818年创作的“槌子键”堪比交响曲的庞大规模和技术方面非同寻常的复杂性。艰涩的演奏过程,是钢琴家的最高峰。Op.106最终在车尔尼、李斯特等名家的努力之下,在钢琴文献中被当作最伟大和最高品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首乐章以三个和弦,展开这首宏大的诗歌。中间两个乐章自然是长路漫漫的跋山涉水。末乐章是一首壮丽的赋格,整个尾声由一段充满深奥对位技巧的三声部赋格组成。孤独的美与伟大的时空转换,造就了波澜壮阔。

最后三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在结束了侄儿的监护权诉讼之后,在创作《庄严弥撒》期间写的。相继完成于1820年晚夏、1821年底和1822年初。贝多芬此时不再力图给他的奏鸣曲风格以交响乐式的宽度,他返璞归真,回到了较小的规模编制,赋予它们多样的严格复调音乐结构和一种超凡脱俗的即兴性格。在三部作品里,乐章顺序的高潮再次被置于终乐章中,音乐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

《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最初动笔追溯到1820年首月,贝多芬应邀而作,将手头的《庄严弥撒》予以搁置。次月,贝多芬把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写进谈话本。Op.109呈献给布伦塔诺**,题词中写道:“此曲最要呈现给你的,这并不是一般常见的东西能比拟,这是精神,这是把地球上高贵、杰出的人性连接起来的精神,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摧毁的作品。”

E大调和降A大调是贝多芬最喜欢的抒情调,而肖邦则把他最美妙的旋律写在降D大调上。此曲抽象思维已凌驾在钢琴技巧之上,他用崇高、简洁,甚至苦涩、生硬的音响来震撼我们的心灵。Op.109的核心在终乐章,贝多芬用优美的主题旋律抒写“如歌似的,并充满感情的行板”,六个华丽精彩的变奏,心性如孩地嬉戏,似乎尘世的一切烦恼纷扰都破坏不了这种美好。

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关注贝多芬身上的“权威”;李斯特、瓦格纳关注贝多芬身上的“自由”。我们关注什么?音乐大师之所以受人仰视,是因为他们的音乐之中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我们清楚记得,英国钢琴家密拉·海斯晚年饱受关节炎、心脏病、中风等疾病之苦,她无比虔诚地以Op.109向亲友们道别,演奏完,在长长的沉默之后,她盖上史坦威琴盖,献上深情的一吻。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Op.110)

所有的不幸都无法用理智解释,而且寂寥一身只会更严重。

《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110),贝多芬在这部手稿上题辞:出自心灵,但愿它能到达心灵。1821年春天,他忍受着黄疸病的折磨,这是肝脏疾病的先兆,而正是这一疾病最终夺去作曲家的生命。秋天,贝多芬在病情恢复后重新点燃热情去创作。

全曲一唱三叹,显示了贝多芬的音乐逐渐转为追求个人内心的层面。终乐章是一个多层次的长赋格,为了奏鸣曲和谐结束,安排了如怨如歌的段落,这段悲诉之歌成了贝多芬最动人心魄的赋格形式终乐章之一。一如既往的激情在一种若有所思的空灵之境中化为如歌的感动。世事磨砺心灵,使之变粗粝至硬质刚强,而音乐能润泽心灵,使之柔软再柔软。

《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

《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1),人心并不是平静的金色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如同语言终止,音乐将起,人至暮年,如何超越宿命?一个庄严肃穆的序奏与朴素而如歌的慢板,风骨萧然,旅途尽头的怅然。独特的终曲乐章在表面上带有一种超验的,甚至宗教性的特征。一首小咏叹和赋格曲,完成其独特的内心历程,包含了他暮年所经历的痛苦和绝望,以及为克服这一切苦难所做的艰难挣扎。

最后快速的装饰音群,上升绵亘天宇的永生之感,在此,贝多芬作了一个深刻有力的总结:经过漫长的挣扎才达到这收放自如的甘美。青山晓兮白云飞,青山暮兮白云归。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48#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断想

最近又听了一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尤其是晚期这五首。感觉最好的是肯普夫和施纳贝尔。施纳贝尔和肯普夫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上表现出的歌唱性。而这样的风格与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在艺术上是高度契合的。

施纳贝尔是莱谢蒂茨基的学生,莱谢蒂茨基是车尔尼学派的继承者。1801年,年仅10岁的车尔尼去见贝多芬,贝多芬被他的演奏所打动。于是,贝多芬免费教他弹钢琴教了三年。莱谢蒂茨基的著名学生包括施纳贝尔、霍尔绍夫斯基等人。因此可以说,施纳贝尔在演奏上具有贝多芬的血统。莱谢蒂茨基的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色是讲究音质美和歌唱性。“他能够使学生听到并辨别自己在琴上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他的学生都能弹出令人难忘的、美丽纯净的歌唱音色。这是莱谢蒂茨基钢琴教学的最主要特色。1927年,在纪念贝多芬逝世百周年音乐会上,施纳贝尔演奏了贝多芬的全部 32 首钢琴奏鸣曲,名声大振。当时音乐界有个说法,想要学习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必须跟施纳贝尔学,不然就不算得到真传。

肯普夫也是一位管风琴家和作曲家,这对他的钢琴演奏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肯普夫1895年11月25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于特博格(Jüterbog),父亲是皇家音乐主管,擅长演奏管风琴。同时也是波茨坦宫廷乐队的队长。在肯普夫童年,因听到苏格兰钢琴家弗雷德里克·拉蒙德弹奏的贝多芬,产生极大兴趣和受到鼓舞,于是开始学钢琴。9岁进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后又跟随罗伯特·卡恩学习作曲,卡恩是勃拉姆斯的学生。肯普夫系统学习过音乐史和哲学。1916年,21岁的肯普夫便已建立钢琴大师的声望,20年代曾担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演奏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的大师之一。肯普夫也喜欢室内乐,经常与梅纽因、谢霖和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合作。肯普夫也非常擅长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23岁作为钢琴独奏家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

除了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肯普夫对其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也弹得非常出色的。因为肯普夫以优美的歌唱性著称,我们有可能会怀疑他的贝多芬中期奏鸣曲是否也能胜任?答案是肯定的。他演奏的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代表《热情》,激情澎湃、溢彩流光,也是非常令人赞叹的。对于《热情》这部钢琴奏鸣曲,吉列尔斯非常有名。里赫特、阿劳、吉泽金、巴克豪斯等人也有杰出的版本。而肯普夫与他们相比也毫不逊色。肯普夫既能演奏浪漫抒情的钢琴作品,而在力度、气势方面也极其突出,游刃有余。

在众多演奏贝多芬的大师之中,吉泽金是受人忽视的。吉泽金以演奏莫扎特、巴赫、拉威尔和德彪西著称于世。他也在EMI留下一部分贝多芬的作品。其天才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尤其听听第30钢琴奏鸣曲,那个迷人的终乐章,你就会体验到吉泽金的超人魅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49#

【意大利的暮春初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来论坛的网友,大部分都是资深古典音乐爱好者。喜爱古典音乐多年,若问我有什么最珍爱的音乐,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看来,钢琴协奏曲中的真正王者,就属这部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了。

勃拉姆斯是贝多芬的继承者,勃拉姆斯的音乐属于新古典主义,一生以贝多芬为榜样和偶像,富于历史使命感,严于律己,一生对音乐怀有敬畏之情,创作了许多古典音乐作品。他的第一交响曲,乐思严密,织体清晰,反复酝酿、写作和修改多年,被称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像贝多芬一样,在音乐的大部分体裁,勃拉姆斯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很多还是精品。先辈贝多芬既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他创作了五部钢琴协奏曲,尤其是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是钢琴音乐里的扛鼎之作。在这部皇帝钢琴协奏曲里,结构雄伟,气势恢弘,尤其是其中快慢乐章的对比,沉思默想与气势磅礴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历来为古典音乐迷所津津乐道和珍爱,传为音乐中的佳话和美谈。在钢琴协奏曲这一题材,贝多芬是音乐史上的高峰,非常难以逾越,但勃拉姆斯做到了。勃拉姆斯写有两部钢琴协奏曲,都非常有名,尤其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可以与贝多芬相媲美的。

1878年春天,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在维也纳外科医生特奥尔多·比尔罗特的陪同下游览意大利。为其风土人情深深着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旅程远至罗马、那不勒斯,最后到了西西里岛。旅游结束后勃拉姆斯回到奥地利,住在疗养胜地珀恰赫小镇。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第二交响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初也构思于此地。1881年三月,作曲家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的火花,在其脑中闪烁,乐思如泉涌,于1881年7月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1881年11月9日,这部协奏曲在布达佩斯歌舞会场音乐厅作首次世界公演,勃拉姆斯亲自担任独奏。演出盛况空前,取得巨大成功,这是对贝多芬的致敬和超越,是伟大音乐家勃拉姆斯的巅峰时刻。

在古典音乐的创作中,贝多芬是古往今来的一位巨人。对于协奏曲,到了贝多芬那里,他大大拓展了这一古典音乐的题材的范围。高度交响化是贝多芬创作协奏曲的重要特色。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皇帝钢琴协奏曲,都是这样风格的杰作。贝多芬的创作,遵循古典主义的理想和原则,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激情。他创作的协奏曲,体现了高度的交响化和艺术原创性,是古典音乐宝库里的珍宝和精品,历来备受推崇和赞美。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在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注重高度的逻辑性,乐队庞大,气势恢宏,是一部带有钢琴声部的伟大交响曲。钢琴独奏与乐队协奏相互追逐、对抗、相辅相成,勃拉姆斯善于在作品中将音乐主题素材加以扩张、发展、变形及组合,造就了这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钢琴融在整个乐队之中,成为管弦乐团声部的其中一份子,它更接近一首“交响协奏曲”。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打破了三乐章协奏曲的固定的传统格式,它采用了协奏曲史上罕见的四乐章形式,在慢板之前增加了一个谐谑曲,扩大了规模,使它更像一首交响曲。这是对贝多芬的继承,也是勃拉姆斯的匠心独运,是其高超古典音乐作品写作技术的完美体现。

这部协奏曲具有勃拉姆斯厚重的风格,有大量的和弦,技术艰深,意境深远。著名钢琴家霍洛维茨甚至认为没有别的钢琴作品比它更伟大了。在录音史上,霍洛维兹、巴克豪斯、吉列尔斯、波里尼等人都有著名版本,大家都比较了解,就不一一细说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50#

美丽的意大利,罗马、那不勒斯、西西里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