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简介:
转载、整理自网络
《春江花月夜》一曲,改编自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
誉满海内外乐坛,由琵琶领奏、丝竹乐合奏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芳园琵琶谱】中的《浔阳琵琶》、【汪昱庭琵琶谱】中的《浔阳夜月》,它们都是由琵琶古曲《夕阳箫鼓》衍变而来。
《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中国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该曲名最早见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后吴畹卿抄本传谱为共6段加1尾声,无分段标题。其后各派传谱分段不一。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曲。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较大差异。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改编自《夕阳箫鼓》管弦乐曲,更是直接取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情。张若虚虽不著名,但他拥有这首被后人称为“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个天才辈出的年代里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