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576777879808182» / 1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查看: 1045489|回复: 1300
781#

朴槿惠喜欢中国哲学,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2#

朴槿惠曾这样评价东西方哲学的不同:
“东方哲学与重视逻辑和论证的西方哲学不同,讲究领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3#

发错了,抱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4#

德国人为什么这么爱读书?

摘自:https://www.sohu.com/a/160457898_801422  有改动。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

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

德式阅读,可以总结概括为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再遥不可及。

数据调查显示: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书也成为了朋友之间最受欢迎的礼品。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讲,读书就和他们的啤酒一样让人喜爱。14岁以上的德国人中,69%每周至少看书一次;36%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经常”看书;22%的人看“很多”书;16%的人则有每日阅读的习惯,属阅读频繁者。

8000多万的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年市场销售总额达96亿欧元。德国年出版新书9万余种,平均每万人11.5种。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

但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有两点原因:

一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

二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

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评的6本书为例:《波比和流浪汉:一只改变我生命的猫》;《战争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愈密码:六分钟病愈方法》;《百岁老人跷家去》;《狐狸谷》。

读书应该是德国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达到了平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的阅读。

此外,德国人认为,阅读关乎国家未来,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5年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张赠券,免费在图书馆领取一本书。

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德国有将近7700家的书店,书店工作人员则约为31000名,到处都可以见到书店,无论是市中心的大型图书商店,还是车站的小型图书店或报刊亭,如果留意观察,就会在很多社区附近找到一个像电话亭一样的小亭子,里面放满了二手图书,这就是公益免费借书亭,可以免责在这里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或是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放进来供他人阅读,全凭自觉。

通常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很多大型书店内,或小型书店门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阅读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费阅读区,即便没钱购买,但只要愿意阅读,就完全可以坐在这里看上一整天,不会有人因为只看不买而被驱赶。

大型书店也经常会举办一些读书会或朗诵会,来提倡人们阅读,并喜欢上阅读。这里不会因为利润原因只出售大量的畅销书,也是会照顾到各个阅读人群的需要。如果对读书感兴趣,同时喜欢淘一些已经不再发行的图书,可以到当地的跳蚤市场或是一些二手书店淘到一些不再发行或特别意义的图书。

除了民众的读书设施外,每年德国法兰克福和莱比锡都会举办书展,作为一种图书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平台,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大图书出版商到这里参展。

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每个城市都有市立图书馆,区里也有各自的图书馆,而且一定是建设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段。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会定期有流动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只要花约10欧元办一张年卡,就可到图书馆自由借阅图书。在公立图书馆看书完全免费。

德国可以算是民富国强,背后一定是一种文化力量在推动着,那就是阅读的力量;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中国人在不断感叹德国制造、感叹德国强势维持欧元区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德国的大学和图书馆一定是当地最经典的建筑并建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没有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阅读者群,更没有注意到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态度。

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的浮躁不安,在地铁上,大家忙着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因为无法理性的筛选,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自然的在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心灵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为信息爆炸,中国人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阅读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阅读质量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所以,中国人应该真正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而不再以所谓的“浅阅读”为荣。

因为阅读,德国人生活习惯也跟中国不同。德国成为一个比较讲究礼节的国家,成为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每人都的有自己的“归属”,甚至连每一样东西也都有其“合适”的位置。外国人在德国旅游第一个感觉是那里的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随处可见。

因为阅读,德国人出现在公开场合以及与人交往时,讲究举止端庄,对人敬并且很守时。严于律己的德国人很讲究形式和准时,公私事宜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并准时赴约。未经预先约定想与德国人会面,是办不到的事,如果因故需要推迟约会或取消约会的话,一定要打电话通知对方。否则,不仅失礼,也被认为是对其的莫大侮辱。德国人工作中讲求效率,注重纪律,一丝不苟。

因为阅读,对德国人的第一印象大都会给你一种很友善的感觉。无论你有什么问题求助于同学或者刚认识的德国人甚至在街上邂逅的人,都会耐心的给你指点。

德国人送礼比较实惠,送东西都有所缘由,如生日、订婚、结婚等。客人只带点小东西,像一束花、一瓶酒,或自己制作的东西。被喻为“小小礼物,滋吞友谊”的美号。不要随便送德国人很重的礼物,他对贵重礼物的第一个反应是戒心,小礼物比如一小合中国茶叶,几张剪纸等等都会很受欢迎。

因为阅读,诚实成为与德国人打交道的一个原则。不要试图欺骗德国人,除非你想失去你的德国朋友,或者失去你在这里做人的尊严……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

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确实让人担忧。

有些人不爱读书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

三是好书越来越少。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5#

世界读书日看德国人的全民阅读

来源:光明网,有改动

又逢一年读书日,作为酷爱读书的民族,德国人全民阅读的习惯与其足球、哲学、汽车一样为世人所知。特别是近现代时期,德意志民族的思想家、文豪、艺术家、科学家层出不穷,德国也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重回世界强国的巅峰,离不开全民阅读的力量,而德国人酷爱阅读的背后,离不开**的硬件支持、社会的广泛弘扬以及自身习惯的传承。

优雅的读书环境

德国人认为读书与听音乐、品尝美食一样,是一种享受,因此特别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为了方便读者在读书的同时还能品尝香浓的咖啡,德国有许多咖啡屋是和书店连在一起的,而且不同风格的咖啡屋往往有着不同主题。比如,在柏林北部有一家叫作“图书食堂”的咖啡屋,静谧优雅的书店和香气扑鼻的餐厅合二为一,人们可以一边享受西式美食,一边在店内书架挑选喜爱的书籍阅读。在这里人们可以先试读感兴趣的书籍,再决定是否买下。在周末或者阳光明媚的午后,这里是德国人会友和家庭聚会的绝佳地点。

不仅是特色书店,就连柏林国家图书馆也致力于打造独特的读书环境。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柏林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德国皇家图书馆,它坐落在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广场旁边,与知名的柏林爱乐音乐厅隔街相望。步入图书馆内,仿佛置身一个精心设计的博物馆之中,安静的读书氛围和浓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更何况里面还有约一千万的藏书。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在这里,你可以读到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等人的手稿约6.7万件、乐谱印刷本45万册。设想一下,阅读完这些作品,再到街对面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欣赏一部经典的歌剧,简直就是读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方便的利民措施

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在德国很多社区和街角附近发现不同造型的小亭子,有的像电话亭,有的像一个树桩,里面放满了二手图书,这就是最具德国特色的公益免费借书亭。人们可以免费在这里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也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放进来供他人阅读。大家在举手之间完成知识的交换,与他人分享读书的乐趣。

在互联网层面,德国**支持下建立的促进阅读基金会门户网站为人们提供阅读线上指导和线下联络渠道,旨在为不同社会成员提供相应的阅读促进计划,做到人人可阅读,在全国普及读书。该基金会的“4•23世界读书日”“阅读扬帆”等都是影响深远的项目。促进阅读基金会的网站资源丰富,人们可以便捷查询和参与图书推广志愿活动、线下书友会以及好书推荐。此外,还有定期帮助有听力障碍的老人读书、到幼儿园和学校给小孩讲故事等日常活动。记者登上该基金会网站,看到最新发布的春季和复活节阅读推荐,琳琅满目的儿童书籍介绍给父母更佳选择。去年该网站还发布了给难民和移民小孩读书的线下活动,组织志愿者到难民营和移民聚居地给孩子们送书并读书。

良好的阅读习惯

德国阅读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到了13岁或最晚15岁,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终生都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会对他永远关闭。因此,德国人格外注意对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德国人喜欢“深阅读”。记者发现,尽管也受智能手机等新科技的影响,但德国人似乎更偏爱阅读纸质书。德国人认为,网络订阅可以获得大量新闻资讯,但其内容往往零散而肤浅,只能属于“浅阅读”范畴,替代不了花一个礼拜啃一本厚书所带来的知识洗礼。另外,德国人很重视随时随地地阅读。因此,在医院候诊,在车站候车,德国人会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静静阅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许这也是德国人守秩序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电子书未能撼动德国人对纸质书的偏爱,但无论是电子书巨头亚马逊,还是德国本土的Tolino电子阅读器,都认为德国是电子书市场最赚钱的国家之一。

德国人认为,读书既是“独乐乐”的行为,也需要“众乐乐”,因此书友会和读书沙龙在德国人中十分流行。在各具特色的书店和读书主题的咖啡屋,志同道合的书友们举办各种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和好书推荐活动。迄今,德国许多地方仍然延续着源于宗教布道活动的“朗读会”传统,参与者倾情投入,将一本好书视作珍宝般传诵。

此外,德国人很珍惜二手书的保养与赠阅、转卖,认为这样有利于帮助其他人读到更加有内涵的书籍。除了上文提到的“公益免费借书亭”外,德国许多大学门口都设有二手图书市场,跳蚤市场也经常有旧书摊位,在这里人们可找到已不再发行,但是仍有价值的图书。在柏林洪堡大学周末的旧书市场,人流密集,胜过任何打折季的德国商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6#

网上摘录一段,感觉说得非常好。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这句话的出处无从考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门槛最低:读书这件事对以个人而言没有什么必然的条件限制,会认字、能简单地理解文本即可读书,无需过多话费,亦与出身无关。

高贵之举:读书是一次对精神的重塑,读好书更是与思想深刻的人谈话。文人读书固然风雅,当乞丐也能静坐读书时,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无论高低贵贱,都可谓高贵。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7#

书与唱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0#

谈到德国。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