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是hifi的最高标准,其实未必。
话题要从深圳音乐厅的几次音乐会说起。
一、2014年元旦,英国皇家爱乐新年音乐会
这几年下来所聆听的现场音乐会,2014元旦的皇家爱乐新年音乐会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我曾经用“回不过神”来形容那音乐会
的感受,以至于在产品的声音调校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那场音乐会的影子。
皇家爱乐的乐器品质非常棒,50多人的弦乐群足以压住后面的铜管,饱满且泛音十足,铜管则宽松辉煌,几只长号齐奏的时候真能让
人毛孔张开。整个乐队不仅技巧娴熟,声音的平衡性也无可挑剔,完全可以作为hifi的标准。
二、深圳交响乐团2014-3-14 2014音乐季 名人名作交响音乐会,舒曼《第二交响曲》
关于这场音乐会,也不想做太多评价了,离场的时候是一种乏味的感觉。指挥礼节性地谢了两次幕就再也没出来,这是比较罕见的,
从他满头大汗的表情里我看出来一些烦躁。这次演出不仅感觉乐队非常乱,而且乐器也很差,舒曼《第二交响曲》这种比较平淡又复杂的
交响曲,真不是深交这种水准的乐团应该去碰的。
唯一的亮点是伊丽莎白,也只是她那把琴:1720年斯特拉迪瓦利的红色门德尔松小提琴,琴声一出来,深交的二十多把小提琴顿时黯
然失色,我坐在第7排正中间,听得很清楚,红色门德尔松丰润明亮的琴声,把深交那二十多把琴完全压住了!从HIFI角度来说,虽二十
多把琴的音压比斯特拉迪瓦利大,但却是苍白瘦小的音色,没有穿透力;而一把红色门德尔松,在没有伴奏的时候琴声居然也能在偌大的
音乐厅中从容回荡!
三、深圳交响乐团2016-1-15,2016音乐季 名人名作系列之大海
隔了一年多了,再次观看深交的演出,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院长和乐队学院EOS交响文献乐团艺术总监,胡咏言指挥,曲目是
李斯特 《第一钢琴协奏曲》,德彪西 《大海》。 这次也是一次令人失望的演出,与一年多钱的那场舒曼《第二交响曲》一样,乐队比较
乱,德彪西 《大海》这种慢板比较多且声部复杂的作品,需要高超的控制力才能驾驭,否则,各声部各乐器都在各自为战,不是一个整
体。
当然,问题不仅是演奏的水准,还是在于乐器质量太差,56人的弦乐群,与皇家爱乐人数一致,至始至终就是没有合适的声压(更不
用提如皇家爱乐弦乐齐奏时那种醉人的氛围),坐在离舞台十米远的地方,首席小提琴的独奏居然细得气若游丝,不知道后面尤其是楼上
的听众他们能听到吗?
多年现场聆听的感受是:现场未必是高标准,还得看是什么样的现场。
我们听到的录音,多半是多点采集后混音制成,可以人工调节各点的比例,而我们只有一对耳朵,在现场只能摆在一个位置上聆听,
这就是录音和现场在聆听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比如钢琴录音的时候可以将麦克风摆近场,琴声的强弱起伏及细节层次非常分
明,
但在现场,除非你是指挥,否则你至少要坐在数米开外,在大型音乐厅的环境下,你聆听到的钢琴的动态范围已经打了很大折扣。
两年前的皇家爱乐演奏的拉2,前些天深交李斯特的第一钢协,在音乐厅偌大的空间里,钢琴的感染力与高端音响系统相比基本没有了
震撼力,只剩下现场的气氛。如果乐团的水准不高,总体效果完全有可能比不了优秀的录音。所以,hifi没有标准,即使是现场,也不能
成为hifi的标准,更不会是最高标准。
多声道HIFI可以更大程度地还原现场,可以营造出更逼真的现场气氛,而高素质的近场录音,可以精确地还原乐器及演奏者(演唱
者)的情感诠释细节,二者都是hifi的正确形式,但各自都不应该成为约束另一方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