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证录制广州交响乐团一场音乐会的非常发烧之旅 [复制链接]

查看: 28865|回复: 102
11#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对张金茹的表现大加赞赏。我希望她长大后能成为中国的米尔斯坦,能更多地从事小提琴的教学研究而非专注于演出。大家都担心若她被某唱片公司高层看中,签约为选为旗下艺人,每年出唱片,四处表演,不知会否变成另一个XX。不过辛苦练琴十多年,有大唱片公司看中,愿意为她出唱片,这又是无数练琴人所祈望的,其父母,她自己又能否拒绝这样的诱惑呢?毕竟物质的诱惑太吸引了,辛苦的练琴付出又有谁不希望得到回报呢?
    她的将来如何,真的不知道。衷心希望她的事业能更上一层楼,至少达到国际大师水平。我自己希望:最好超越帕尔曼。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19:02:03
TOP
12#

很佩服Shotchen兄的记忆力,就如回到现场一样。顶一下,稍后我也上我一些体会。
了解最新的音响唱片资讯请关注www.hifi168.com
TOP
13#

这是我之前去广交排练厅拍摄的一些情况,大家可以看这个帖子。今次参观的图片就要有劳同去的网友们上图了。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09110.aspx
最后编辑Willso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19:56:57
了解最新的音响唱片资讯请关注www.hifi168.com
TOP
14#

其实在这里透露些秘密,有事没去的烧友真的走宝了,张金茹在排练时可能没有任何压力,从我们几位烧友的听感来说,晚上正式演出时发挥没有排练时好。特别是排练后期和叶指挥交换意见反复演奏的那几个片段,早上拉得真好。坚叔从她拉琴的“驾势”判断:这女孩身上有股韧劲,她的水平应当会更上一层楼,如果锻炼得好,会有质的飞跃。
TOP
15#

听现场最明显的是声音自然,宽松,没有压迫感,声音密度高,层次分明,没有所谓听音响强调的音场。
晚上8点钟我们进入了广州交响乐团的监听录音室。同行的多了资深动手派发烧友阿杰。监听室的现场有一大屏幕,可惜当天因线路维修原因不能监看现场情况。音乐会一开始,我深深体会到即使是监听的现场实况与现场的差别太大了。无论多好的录音器材通过器材出来的声音都没办法和现场相比。毕竟经过各种器材出来的是压缩的声音。现场的实况有些听LP的感觉(正确是听LP的声音接近监听录音室实况的声音,邝版话是开盘母带的感觉。由于本人缺乏听母盘的经历,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不知如何形容了)。最大的分别是当小提琴协奏曲演出时,张金茹的琴声比现场的大声很多,和LP唱片里的声音很相似。原因是排练场现场没有摆麦克风拾音。我们虽然上午坐在皇帝位,毕竟琴离我们距离很远,上午排练时,张金茹的身体随音乐的演奏有一定的摆动,琴面有时向指挥的方向,有时正对观众台,琴声也有明显的强弱变化。更何况她的那把琴不是意大利名琴。上午一位在台下负责监听的工作人员就曾向叶詠诗指挥建议:演出时张金茹应走前些,靠近一些观众席。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20:24:46
TOP
16#

上半场结束后有一段休息的时间,坚叔马上倒回一小段录音给我们听。原始的录音直白,干净,没有味道,象白开水似的。说实话,那种声音不会吸引多少“发烧友”。坚叔见状马上说想不想听一下变化?说完,他在面前的器材上按了几个键,再重放了刚才的一段录音。哗,小提琴声圆滑了,泛音丰富了些。我看到机器显示屏上出现了某世界著名音乐厅的英文,估计是使用调音台设置了该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录音师几下动作,设置了某种音乐厅效果出来的音乐就改变了不少。由此可见,平常我们觉得好听的唱片很可能与原始的录音是大相径庭,录音作品经录音师调整后(俗称加了“味精”后)就象你和老婆去照婚纱照,经化妆师化妆后,有的妆你老婆变得典雅了,有的变得成熟了,有的变妖艳,甚至可能咋一眼看都认不出了。音响的录音师完全是对音乐作品的深度加工,再创作。好的录音师对音乐录音是锦上添花,象伟大录音师韦坚信,创立了“迪卡树”的录音方式,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录音风格。而差的录音师可能毁了一场精彩的演出,降低了乐队在唱片听众中的水平,甚至影响了乐队、乐手的声誉。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20:55:25
TOP
17#

晚上十点多,音乐会散场了,坚叔去音乐厅收录音的麦克风。他临出门时我问过他,当晚录该场演出使用了8支麦克风拾音,其中单独一只是录张金茹的小提琴。坚叔早上约六点起床,七点多来到星海音乐厅设置录音的麦克风,一早忙到晚。我们看到的是录音的一个片段,对录音工程师来说,重要的后期工作才刚刚开始。临走时,坚叔送我们每人一张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马勒C小调第二交相曲(复活)的现场CD。我看到后面写着录音师:杨震,蔡亚敏,后期制作:邓弈坚 翁业增。可惜字太小,我看不清叫女儿认真看才看出。唉,怎么这么不重视录音师们的工作呢。
TOP
18#

近日买了套张惠妹的双HQCD精选碟,碟中小册子中对每首歌的作词、作曲、甚至和声创作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甚至和声的人的名字都列了出来,清清楚楚。可见台湾对知识产权,音乐唱片整体创作人员的尊重。希望我们今后的唱片制作过程中亦能向台湾同胞学习一下。遵照台前幕后参与创作的工作人员付出的劳动和应有的署名权。让我们共同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唱片录音师敬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手头上的好唱片。
   感谢坚叔给机会我们体现现场,体会监听录音和现场的对比和录音的变化。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希望坚叔等音响录音工程们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会现场录音,让更多没到现场的音乐爱好者聆听音乐的美,分享现场的旋律魅力,感受现场的热烈气氛。
TOP
19#

TOP
20#

一次非常有益的活动!
听过现场和录音的对比,我觉得在音响系统上要还原现场的声音是绝不可能的,而且以现场的声音作为调整系统的方向也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尽最大努力的也就是能够听到录音师们想给你听到的声音罢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