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发烧,我们靠什么来持续热情? [复制链接]

查看: 8483|回复: 46
31#

回复 30# 杨维中 的帖子

杨老师的分析总结很准确,现阶段发烧圈的确存在着这些事情。胡先生向你们叙述美国那边音响发烧的情况也是与他所说大至相同。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32#

回复 30# 杨维中 的帖子

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九交响曲(EMI日本版SACD),第一乐章为悠闲的行板,微弱的序奏是在低音弦乐伴奏下音场左侧竖琴划出心率悸动般几个下行音阶,然后正方左侧圆号安详地吹出带有死亡预兆的第一主题,右侧第二小提琴哀伤地呈示第一主题,期间音场中间木管乐将其尖锐变形,随后左侧第一小提琴奏出带有明亮力度的第二主题,再次进入木管与弦乐对位,情绪是抑郁的高昂,直至音场正方右侧小号奏出引领第一主题的发展变化…。
请问杨老师,我应该划归哪一类?
TOP
33#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16 17:5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白了头一夜间 于 2012-6-15 22:38:00 发表
我是90年代初开始发烧,中途一度荒废,沉迷于斯诺克,长期与麻将为伍,斯诺克的单杆最高分62分,麻将胜面也比较大。但是后来觉得这两样项目都还是没有音乐的魅力吸引我。现在基本与麻将和斯诺克拜拜了,回到了发烧友的行列。另外还增加了一项爱好:西点烘焙,这个是为家人的,想想每天自己听听音乐与家人分享自己亲手烘焙的蛋糕和面

谢谢老兄的谬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是经过一些事情与经历之后才能体会到的。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每个人的见解与学识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吸纳他人的长处和不同意见。其实孔夫子对于君子的标准不是看他社会地位有多高,学识有多深厚。就两条:不迁怒,不贰过。但看似简单,纵观二千年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啊?有些问题不方便在论坛讨论,希望能够有缘与老兄一叙。
这个论坛藏龙卧虎,好多高人都是在潜水的,反而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还耐不住寂寞,喜欢经常长吁短叹,估计还是修为定力不够啊。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TOP
34#

我们在聆听该乐章第三主题时不难发现柏林爱乐在巴比罗利掌控下,第一小提琴声部没有出现卡拉扬棒下那种强韧的音色,以此可见指挥风格一斑。
TOP
3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6-16 19:43:00 发表
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九交响曲(EMI日本版SACD),第一乐章为悠闲的行板,微弱的序奏是在低音弦乐伴奏下音场左侧竖琴划出心率悸动般几个下行音阶,然后正方左侧圆号安详地吹出带有死亡预兆的第一主题,右侧第二小提琴哀伤地呈示第一主题,期间音场中间木管乐将其尖锐变形,随后左侧第一小提琴奏出带有明亮力度的第二主题,再次进入木管与弦乐对位,情绪是抑郁的高昂,直至音场正方右侧小号奏出引领第一主题

        从你对此首音乐的描述来看,应该属于欣赏音乐中比较高的层次了,这倒不是说能够分辨乐器的类别和管弦乐乐团各声部乐器的排列或对演奏的旋律进行抽象的分析,就算是有很高的层次。而是你能用自己的音乐审美来评析一首乐曲的演绎水准,而这不是一日之功所能达到的。所以说,真正的音乐人更多的时候是在沉思和内省中完成自己和音乐的交融的。
       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器乐的演奏也是这样,不管是西洋管弦乐或钢琴,也不管是中国民族管弦乐什么古筝、二胡、琵琶之类等等。只要演奏者开始第一个音符的演奏,他(她)便进入了一种自我的状态,每一颗音符或每一小节旋律的表现,都是他(她)内心情感的倾诉,力度、节奏、情绪的起伏便随之鱼贯而出,完美合成..........
最后编辑杨维中 最后编辑于 2012-06-16 21:25:01
TOP
3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7#

回复 35# 杨维中 的帖子

谢谢先生回复,当然了我自己更多时间是听这类录音:http://photo.163.com/674551951@qq.com/#m=2&aid=239943749&pid=7701748220
布鲁诺 瓦尔特在其晚年组建、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乐团录制许多脍炙人口的贝多芬、莫扎特、马勒、勃拉姆斯,同时我们也知道乐团的训练非一日之功,更何况瓦大师还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症。而上述录音具有更高的参考艺术价值。
TOP
38#

我们把曲目安排在乐团乐季的表演系列之中,每一晚上的表演我们都录下来,而我每个白天就跟专业的录音师们一起聆听前一晚的录音效果。我们一起看着总谱,听到我们大家满意的段落我们就放心,发觉某一些乐器演奏某小段不十全十美的话,我会写下一些小纸条,提醒个别乐手下一场表演时多留意,好让我们可以录这小句(甚至这一个音,因为我们有先进的现代科技)的另一版本。我们的唱片平常综合了4到5天的表演录音,而整个团队都很投入,团队精神和士气挺高的。这些材料录制好了以后,录音师们和我就埋头苦干,把最后的混音做好。
上述载录马勒的音乐已经进入了我的心灵,永不磨灭。—蒂尔森•托马斯谈马勒 ,李正欣 毕祎(2005年2月13日采访于上海);我们发现艺术家和录音工程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我们是聆听、欣赏者,不能如是还原是我们的责任。
TOP
39#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6-16 19:43:00 发表
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九交响曲(EMI日本版SACD),第一乐章为悠闲的行板,微弱的序奏是在低音弦乐伴奏下音场左侧竖琴划出心率悸动般几个下行音阶,然后正方左侧圆号安详地吹出带有死亡预兆的第一主题,右侧第二小提琴哀伤地呈示第一主题,期间音场中间木管乐将其尖锐变形,随后左侧第一小提琴奏出带有明亮力度的第二主题,再次进入木管与弦乐对位,情绪是抑郁的高昂,直至音场正方右侧小号奏出引领第一主题的发展变化…。
请问杨老师,我应该划归哪一类?  

07兄收集了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马勒:第九交响曲》这个演、录版。赞!
这个演、录的配器方式和录音方式非常特殊,当时轰动了整个音乐界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40#

回复 39# 中山张 的帖子

谢谢先生的认同,我的观点是:
如果长期被某些旋律打动,是一般音乐爱好者;经常被器材声感动,是玩在硬件层面;能用音响器材体现演奏之法,开始进入音乐殿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