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687888990919293» / 9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就这样入了黑社会:把玩 amari LP10 记 [复制链接]

查看: 376679|回复: 954
891#

回复 870# 食古轩主 的帖子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9-4 11:42:00 发表
dick师兄,除了你上面说的“前后感”、“左右感”外,我觉得还要有“高低感”!这样才是真正的3D感!!
“左右感”很容易实现,“前后感”确实很难出,但最难的是“高低感”!其实许多烧友都能做到有前有后,但真正能把音场高度都搞出来的就很少!!绝大部分听人声的高度都高不过喇叭。。。

看来古兄开始入道了!
不过,小弟不太明白您所说的 “ 高低感 ” ?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92#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9-5 14:22:00 发表
原帖由 yangxfeng 于 2012-9-3 21:35:00 发表
这个VTA的概念不对吧,针尖与唱片的角度叫SRA=90度

针尖是有两个角度要调整的:

1、唱头正面,针尖成 90° 垂直切入槽坑;
2、唱头右侧面,针尖成20°(± 2°)切入坑纹。


第2点不同意,针尖在接触唱片时针尖中轴线与水平面夹角即SRA是90度,vta大小相当于针杆与水平面夹角,一般厂家定为20度,但受针压,唱臂水平,唱针阻尼影响

针尖在运动状态下或者是微幅钟摆下的以20度左右接触唱片时,中轴线依然是垂直的

这样811楼的图不对,看针尖中轴线,而812楼基本正确
TOP
893#

这不是大家同不同意的问题,这是刻纹机和刻黑胶唱片的标准;

横向切入角20°(± 2°)是指动态时候的值(非静态模式);

811的图,只是无难网友的示意图,并非100%按实际比例来绘图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94#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9-5 15:29:00 发表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9-4 11:42:00 发表
dick师兄,除了你上面说的“前后感”、“左右感”外,我觉得还要有“高低感”!这样才是真正的3D感!!
“左右感”很容易实现,“前后感”确实很难出,但最难的是“高低感”!其实许多烧友都能做到有前有后,但真正能把音场高度都搞出来的就很少!!绝大部分听人声的高度都高不过喇叭。。。

看来古兄开始入道了!
不过,小弟不太明白您所说的 “ 高低感 ” ?  


回张先生,我所说的“高低感”是指音场里面的乐器定位是有一定的高度的。譬如:大提琴低、小提琴高都要表现得出来!最好要有坐第一排正中的感觉,音场有完整的舞台感。
有左有右、有前有后、有高有低加起来才是真正的3D!
TOP GUN Audio  fans !
TOP
895#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9-5 16:00:00 发表
这不是大家同不同意的问题,这是刻纹机和刻黑胶唱片的标准;

横向切入角20°(± 2°)是指动态时候的值(非静态模式);

811的图,只是无难网友的示意图,并非100%按实际比例来绘图的。


您要说明是动态状况,那是对的,不过无难网友的图可能是问题的(你在跟贴里说是正确的,可能会引起误解)

谢谢你!
tu.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9/5 16:19:32 上传)

tu.jpg

TOP
896#

针落下的轨迹与唱盘垂直线的夹角?
TOP
897#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9-5 16:0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9-5 15:2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9-4 11:42:00 发表
dick师兄,除了你上面说的“前后感”、“左右感”外,我觉得还要有“高低感”!这样才是真正的3D感!!
“左右感”很容易实现,“前后感”确实很难出,但最难的是“高低感”!其实许多烧友都能做到有前有后,但真正能把音场高度都搞

这个调整难度确实比较大,我理解这个高低感是基于音场基本高度前提,不同乐器的相对高低
结合前面的左右,前后,层次的分解能力提高,清晰并且多起来(当然得录音里有那么多层次),还有一个是形体的大小对比

这才是真正3D
TOP
898#

回复 894# 食古轩主 的帖子

嗯....大至明白您所说的;这个关系不应单用 “ 高度 ” 来形容,这样很容易会造成别人理解错误的!

我的理解是:舞台感应有一定的高度比例,千万不能出现低音部乐器或低频 “ 冒地”、中频段居中层,而高频段就高于中频段向天花板发展,这是典型的系统不平衡 和 斜率不正确的表现。

好的一个舞台音场感还原表现应为:能形成一个几何平面梯形的音场介体,弦乐部在第一排;管、号等中强度乐器在弦乐部偏后一些,高度略比弦乐部高小小;三角铁和定音鼓等强度乐器比管、号乐器部偏后、也是略高小小;这是一个较好的3D立体音场体现。为何我会说4D音场?原因是当小号等强指向性乐器向观众起奏时,声音会穿过弦乐部,直接在您面前出现,甚至会擦您肩而过继续住背后传递,这就是4D音场;当然能不能还原这样的音场,唱片的录音是首要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99#

原帖由 yangxfeng 于 2012-9-5 16:20: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9-5 16:00:00 发表
这不是大家同不同意的问题,这是刻纹机和刻黑胶唱片的标准;

横向切入角20°(± 2°)是指动态时候的值(非静态模式);

811的图,只是无难网友的示意图,并非100%按实际比例来绘图的。

您要说明是动态状况,那是对的,不过无难网友的图可能是问题的(你在跟贴里说是正确的,可能会引起误解)

谢谢你!

不用客气!对。
811 楼之后的几个回帖,小弟也有相关的说明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900#

原帖由 yangxfeng 于 2012-9-5 16:33:00 发表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9-5 16:0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9-5 15:2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9-4 11:42:00 发表
dick师兄,除了你上面说的“前后感”、“左右感”外,我觉得还要有“高低感”!这样才是真正的3D感!!
“左右感”很容易实现,

这个调整难度确实比较大,我理解这个高低感是基于音场基本高度前提,不同乐器的相对高低
结合前面的左右,前后,层次的分解能力提高,清晰并且多起来(当然得录音里有那么多层次),还有一个是形体的大小对比

这才是真正3D

哈哈....非常同感!
看来yangxfeng 兄是高手啊!赞

正在整紧一段非常好的3D 立体音场呈现片段,等下给大家听听.....稍等。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9-05 16:56:29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