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455565758596061» / 9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就这样入了黑社会:把玩 amari LP10 记 [复制链接]

查看: 387934|回复: 954
571#

回复 570# yun0251 的帖子

原帖由 yun0251 于 2012-5-4 14:55:00 发表
我用的3009R和君子301臂要不要加侧滑力?

您好yun0251 兄!

为什么要加(侧滑力)呢?!

抗侧滑力(抗滑力 )就一定要加了!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4 15:36:0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72#

因唱片槽纹最外圈至最内圈的圈周长行程长度是不同的;以前计算过最外圈的槽纹圈周长度比最内圈大约大 3 倍左右,因此侧滑力也同样是最外圈比最内圈大 3 倍左右。所以正确的抗侧滑力设置是应从最外圈一直渐变递减至最内圈才对(例如:最外圈设置了1.5g  抗侧滑力,当针尖至最内圈时抗侧滑力应是0.5g ),而不是一直固定在一个同样的抗侧滑力上。要实施这个功能就要视唱臂有没有这个功能,如 SME V、V12 唱臂就有这个渐变衰减抗侧滑力的装置了。




.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4 15:50:27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73#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4 14:57:00 发表
原帖由 yun0251 于 2012-5-4 14:55:00 发表
我用的3009R和君子301臂要不要加侧滑力?

您好yun0251 兄!

为什么要加(侧滑力)呢?!

抗侧滑力(抗滑力 )[/color......

对,是抗滑力。
针压2.5克,3009R和301臂各调多少抗滑力?
真诚交流,不说假话。
TOP
574#

回复 573# yun0251 的帖子

这个很难讲,要视您的针尖大小、针尖切入角多少度、什么唱针、唱臂现在的状态(灵敏度)情况 和 针压多少,综合各方面而定的,没有统一规律性的。找一张MONO 有人唱歌的唱片,人声从头到屋也保持在中间,左、右声道没有挤压感就OK了。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5-04 18:57:33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75#

好的。
真诚交流,不说假话。
TOP
576#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4 15:22:00 发表
因唱片槽纹最外圈至最内圈的圈周长行程长度是不同的;以前计算过最外圈的槽纹圈周长度比最内圈大约大 3 倍左右,因此侧滑力也同样是最外圈比最内圈大 3 倍左右。所以正确的抗侧滑力设置是应从最外圈一直渐变递减至最内圈才对(例如:最外圈设置了1.5g  抗侧滑力,当针尖至最内圈时抗侧滑力应是0.5g ),而不是一直固定在一个同样的抗侧滑力上。

抗侧滑力应从外到内递减没错,但应递减至1/3 这个说法是否有计算公式证明?侧滑力不仅与圆周半径成比例,而且与线速度成比例;而外圈与内圈的线速度显然是不同的。必须加上线速度这个变量,计算就变得繁复得多了,似乎不宜简而略之。
TOP
577#

回复 573# yun0251 的帖子

一直都说抗侧滑力的大小是靠听感来调整,我斗胆作出挨砖的判断,许多人只是靠感觉来调,没有多少人能够正确听到抗侧滑力的变化对声音影响的方向。
由于加入了抗侧滑这个外力,严重地干扰了唱头正确捕捉唱片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了支点臂的死穴!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保证唱臂循迹能力的前提下,抗侧滑力是越小越好。
要想加入的抗侧滑力更小,必须保证唱臂的转动灵活,唱臂、唱盘的安装和调整一定要准确。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2-5-3 22:34:00 发表

建议阿杰大侠开专贴讨论,最好有图说明,这样更直观。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无法用文字和图片来正确表达。

只有让大家靠听感来调整了,如果真的听不出来的话,真的要恭喜了,因为可以免却了繁琐的调整。

btw:某些状态不佳的唱臂,以及唱盘、唱臂的安装调整未达至精确时,其实是听不出变化的。
TOP
57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4 18:56:00 发表
这个很难讲,要视您的针尖大小、针尖切入角多少度、什么唱针、唱臂现在的状态(灵敏度)情况 和 针压多少,综合各方面而定的,没有统一规律性的。找一张MONO 有人唱歌的唱片,人声从头到屋也保持在中间,左、右声道没有挤压感就OK了。

找张单声道的小提琴试试。
TOP
579#

各位大侠晚上好!
等我搞好中山音协那个帖后,再慢慢和大家谈讨。不便之处敬请见谅!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580#

回复 578# 阿杰 的帖子

MONO的小提琴也可以,但最好就用人声咯!

阿杰同志先与大家讨论一下这个事情吧!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