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味”脱离了“现场感”那能叫高保真的音乐吗? [复制链接]

查看: 9609|回复: 71
31#

回复 30# 670707 的帖子

先生您好!录音师搞出来都没叫听现场,就算拿他一样的监听箱,不同的音源、功放,不同的线材接插件,不同的听音环境都出来不同的声音,就算调回他制作出来的声音都很难,何来现场?他混音不用调音台的?用线材来调的?乐器的真实?那一对箱出真实乐器的?以后大家买那对就错不了了!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32#

回复 26# 670707 的帖子

前一题目大约在说实体与错觉的关系,在电声问题上不一定比喻的恰当。
现在我基本明白了说HIFI不好的原因,这主要在于真正的HIFI声并没有商品化,所以无从比较,各位参考的所谓HIFI器材尚不成立。这事已说了多年,仍然不能被大家理解,包括购机派、动手派甚至比较资深的老烧。具体原理春节帖又复述过。将来总会明白的。
TOP
33#

回复 31# 远去的村庄 的帖子

先生不防找来DG唱片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处录制的古典音乐唱片,比如:帕尔曼和巴伦伯伊姆合作录制的莫扎特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你会发现高音部分明显偏亮,低频部分减弱,为何?因为他们使用B&W监听音箱,然而录音师和制作人却是该公司的王牌,如将之前他们录制的唱片再比较,不是录音风格变化而是录音设备原因。我为何提那对小箱子?是因为我发现其他品牌的不同设计师在采用不用单元、分频器等条件下,为何音色如此接近;这说明,他们对于音箱的还原音色有同一认识,这种做法对商业利益是不利的。
TOP
34#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7 12:46:00 发表
先生好,久未联系了,我记得您曾经学过小提琴,对此肯定深有体会,其实我们查阅网络或问一下拉琴朋友便知搽松香的作用;另外,过于放大功与弦之间的摩擦和琴腔共鸣声,势必造成使听着刻意追求器材发出的琴声,相反对于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淡然;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对于音箱器材还原音乐演奏问题的认识也是逐步走来,即从还原乐器演奏的清晰性走向更好还原音乐性问题,为此请参照好声一帖中我有关小提琴还原的帖子,虽然那时引起不少发烧友关注,然而这一些都是过去,或者是一经历过程,关键问题是我们最终要什么?

先生好,您的观点我很支持。但有一点我个人认为:乐器演奏的清晰性和还原音乐性是有密切的联系的。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音乐纹理感以及强弱细节对比刻画的再现能力。这样演绎者对作品的细腻诠释和表现力才能更加准确的表达出来。更多的反映出的才是“音乐性”而非仅仅的“味”而已。
TOP
3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7 10:58:00 发表
我以前讲过,好朋友到我处,想听HIFI性不难,我动一下手脚,就有他需要的;客人走了再调回来便可;呵呵。
不换线材也能调回来?
我想只能通过不垫脚钉才能做到这么简单的调校方法。
器材无止境,理性发烧是正道!
TOP
36#

回复 35# 老龚 的帖子

回先生,能拉出空间感难而缩小空间易,将纵深感拉大难,拉近距离易。
TOP
37#

顶残剑兄。他说出了音乐味的要点。
http://jd-bbs.com/thread-3560178-1-2.html
TOP
38#

请教各位前辈,如何的调整,可以令到两对不同品牌的箱子出一样的音色?
TOP
39#

回复 38# 远去的村庄 的帖子

均衡可以调整至一致音色。
甚至瞬态和谐波失真都可以调整到差不多。
非线性失真那就比较难搞,要把事情搞砸也不是这么容易的。
TOP
40#

回复 39# bebear 的帖子

呵呵!兄说对了!

现代人为何不敢玩EQ?
最后编辑远去的村庄 最后编辑于 2012-03-07 15:34:5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