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闲云野鹤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0:40:00 发表这样,我把前者说过的问题再重述一遍:你如果过于追求HIFI性,可以找一张钢琴三重奏试验,如果录音麦克风拾音距离乐器非常近,你会感觉乐器的细节表达非常清晰,但是三件乐器同时奏出最强音时,便会发现响度过大,乐器之声出现相混状况;好,接下来你试着把录音场地的空间感还原出来,此时便会发现HIFI性降低,而音乐表达性就自然出现,这就如同现场感了。此时您会选择哪一种?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8:09:00 发表赞同楼上二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发烧友对于器材声音的HIFI性的理解将锋芒毕露、犀利爽快的声音理解为真实可靠的声音,其实把二十要的精髓理解了,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细节的表达必须有但不能夸张,这种分寸的把握和理解是建立在音乐的理解之上,是按照演绎者客观事实的演奏而表现得;多听现场不是把音乐厅之声搬回家而是将器材之声接近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演奏,像一个真实的乐队在表演;长笛演奏者手指能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12-3-3 7:43:00 发表670707兄的观点我也比较认同。例如:听蔡琴的月光小夜曲,你只顾着数青哇几声叫,那蔡琴知道了也会“无语”,甚至说“您不用买我的唱片了,送您几只青蛙”。
深喉
名琴LP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13:10:00 发表回先生,人的感官注意力具有相对集中性,一首乐曲中有主唱(或主奏)与和声(或伴奏)之分,我们更多关心于主题或主旋律,而将伴奏部分过于突出是为了“效果与色彩”。
巴鲁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