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26 10:13:00 发表 先生明白,那些古典音乐作曲家,可能在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是欠缺的,然将天赋和勤奋都用于音乐作品之中,就其人生完成的交响曲寥寥几部,却能传颂后人,我们在聆读和享受他们的遗产,从此角度讲,我们是受益者,为何...... |
我理解你的意思。我记得我最早喜欢古典音乐的的时候是14-5岁,那时候家里只有电子管收音机,大人每天要用它听新闻,我就每天早上学前站在房头听每周一歌(远处的广播声,那时候又每周一歌,固定时候播出)。记得那时候老放《溜冰圆舞曲》《太阳照耀在它是库尔干》等等,后来读大学终于买了自己的一个收录机(借口是学外语要用,家里才给买的),记得最早的一盘卡带是上海外文出版社的盗版带子《圣桑的蝼蛄舞曲》《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天鹅湖》等几盘,外面都是一个简陋的套色印刷,里面全部都是TDK带子(当时是在南京珠江路外文书店里买的),再然后就是买广州太平洋影音的带子,18元一盘,那时候感觉真的是贵啊,好像买的第一盘就是《天方夜谭》。打卡时代来临不用说家里是一大堆,其实那个时代是我入门的黄金时代,听了好多古典音乐,也就是那个时代开始兴起制作音响之风,懂点电的人都喜欢装机器,特别是音响。然后就去买昂贵的《round up》回来测试,听听砸玻璃,跑飞机之类的事。我那时没钱,就多淘点打卡带回来听。
结婚后未脱俗的买了行家的一套推荐:飞利浦931 + 耐德302 + 丹拿听众5号箱(就为这配置我记得我周围的烧友目前还在争执它的合理性呢,可他们到现在也搞不清楚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不一样,呵呵)我觉得蛮好啊,也就一直听到今天:21年了。中途也没少去听去看别人的发烧音响。从96年起飘在国外看的听得就更多了,但始终打动不了我去硬件升级和投资,也可能是穷惯了吧:只会去买CD,买的数量价格达到可以买的起50万的音响。我个人的体会是:我愿意听更多音乐和更好的版本。欧洲著名的音乐厅和大歌剧院我基本上都去听过,也结交了不少的音乐名人(如:玛塔阿格里奇,普兰特涅夫,列文,吉辛等等),但始终放不到兴趣在硬件上。因为我还喜欢单声道,而且听惯了音乐会你根本就觉得音响太假。呵呵,我觉得对音乐的内涵理解要大于对声学的理解。我始终信奉:好的演绎好的版本是最重要的,只要声音过的去就行。我现在还常常把CD转成MP3听呢。呵呵,我羡慕那些搞声音的人,但我自己永远也只是一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主要我也不喜欢葡萄,酸)。这该是我对发烧的理解吧。
最好的音响其实就是音乐在你的脑海的幻想中(想想那些作曲的黄金时代是没有音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