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两位朋友的提醒很好,我来这是想与大家分享音乐之美妙,无意惹是非。再次声明,本人说的都是主观臆想,并无真凭实据,万一有伤害到大家的利益和感情的,请原谅。
英国之宝200转盘和203解码,据梁生说这转盘的激光头摇臂跟后期的不同,解码器只有20比特,解码技术跟后期的也不一样。这些硬件上的数据和好坏,本人就不懂了。
这套设备,加上简易德根音箱线,替换了原来的朗泉EVO和金宝音箱线。听了一周,感觉如下:
1、 似乎变慢了,把以前听的很熟的碟放进去,皆觉得声音出来的慢一点。这个慢还表现在进入状态慢,基本上每次要开机一小时后才稳定。按键反应也慢,按下一个后不能马上按第二个,呵呵,不过这个倒是可以理解,古董嘛。我现在打篮球都要先活动一下,上场后也得先慢慢动一阵才敢发力,去年一次打球扭了脚之后,很难好,跟30岁前真是大不相同了。
2、 跟ATC不太搭,所以换音箱是迟早的事情了。风烛残年了,不能整天“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喽,伤身子啊。
3、 英国之宝音乐味很不错(这个好像是它的强项),声波频率的对比度很小,衔接很紧密,所以感觉很柔顺。在听小提琴和二胡的时候,尤其是慢速运弓时,能感受到弓在弦上的微微起伏,声音的渐行渐远、层层染染,比朗泉EVO要丰富的多,我以前也说过朗泉缺乏解析力,粗声,但优点是比较厚实。
4、 进入稳定状态后,声音的轮廓仿佛笼罩一层淡淡的薄雾,令人觉得十分放松舒服。不知道烧友们喜不喜欢摄影,评价镜头有个名词叫“焦外”,这种笼罩着淡淡薄雾的感觉,犹如镜头焦外丰富朦胧水润。这个机子的解析力不高,也像这种老镜头一样,没有特别清晰凌厉的轮廓。有一次我跟几个朋友去园博园拍照片,拍了一些雨后的荷花,我用一个老蔡司头,光圈打到最大,拍出来形成很多奇妙的光圈,荷花的外形都笼罩着一圈光雾,朋友说:“什么破相机啊,拍都拍不清楚的”。他用的是现在的镜王70-200/mm-f2.8,当然就比我的清晰多了,呵呵。我有几个老德头、法头,等下我发两张图片来比较直观的比喻一下这些声音的质感。
5、 弹跳感很好。上周在万商酷哥那里听,有一项很动人的就是这个“弹跳感”,每一个音符,尤其是音量相差比较大的,很明显能感觉它是从音箱里面往外“跳”出来的,仿佛看到唱针在轨道上微微跳动。因为这个特点,也发现了以前被我冷落在柜子里的三张好碟。这三张碟是SONY公司1993年出品的“卡萨尔斯演奏巴赫、舒伯特、布拉姆斯”,录音时间是1950-1953年,是用20比特技术提取的(不知道是不是跟英国之宝的20比特正好合拍)。这三张碟还有点故事:我以前在高职院后门认识的那个小伙子,跟他很熟,就交待他:凡是好碟,通通拿来,都要。有一天他兴冲冲的打电话给我,说有好东西啦。于是我也兴冲冲的跑过去,除了其他一些,他郑重其事的从随身包里拿出这三张碟,说这个多么多么经典,虽然也卡口,但是只卡到壳,碟片完好无损,有好多人要,他好不容易弄到的。我当时还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卡萨尔斯,看着这三张包装很是简朴的碟片,而且价钱也不菲,一般的碟如德国DG那些,他都卖我10元/张,这三张他要120元,我不禁满腹狐疑。好在我这人一直都相信别人,也就跟他买下了(当时我都是一摞摞的跟他买,暂时听不懂的,就先放一边,我相信自己始终有一天能听懂)。以前听的是一套JVC组合音响,放上去,实在是难听啊,“莎莎”响的。换朗泉和ATC7后,也放过,也不好听,觉得那小伙子蒙我了,就一直扔柜子里了。但是前两天考虑到英国之宝是个古董,放这个说不定合适,又拿出来,结果------万商酷哥那里那种动人的弹跳感,这张碟放出来了,虽然也是“莎莎”作响,但是它那声音很鲜活,对,用“活”字最合适,用朗泉放出来的声音,是“死”的,难怪我一声都听不下去(要找些词语来描绘声音,真是太难了)。这种“鲜活”的声音,很容易让你忘掉器材的存在,全心放松的享受音乐。。。。。。在没有录音的年代,一个指挥家,一个演奏家,是可以挽救一名作曲家,一部杰作的。有一次,某知名指挥家终于指挥乐队演奏了布鲁克纳的一首交响曲,曲终之后,布鲁克纳噙着泪水,颤颤巍巍的从兜里掏出两个铜板(当时他只是一个乡村音乐教师),塞到指挥家手里,哽咽道:“大师,拿去喝酒吧,祝您健康!”在卡萨尔斯的这张碟里,我再次感受到这种神奇,一个演奏家可以演活一部作品,也可能毁掉它。再次深刻感受到古典音乐的“三重创作”。又再感叹:一部CD机,竟然可以“挽救”一名大师,如果没有用这套英国之宝来放,我就没机会听到这么美妙动人的卡萨尔斯。
6、 德根简易音箱线,使整体感觉更加“清水芙蓉”,它没有金宝那么多的细节和起伏,总的来说,可能古董玩意都这样,乍听起来不容易听出有什么特色,需要你细细品味。
。。。。。。。
(待续)
这张图片是我在一张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碟的封面册页上,用数码相机翻拍过来的。下面一张图片,是我用尼康对D300和一个法国爱展能28/3.5老镜头拍的一个小孩。第一张图片上两个人左边一个是普罗科菲耶夫,下面一行小字注:30年代末期的普罗科菲耶夫,由于我是用数码相机拍的,又经过压缩,原来册页上的那种透明的空气感,已经感觉不到了;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种图片的层次和过渡非常的细腻,对比差距很小;如果是现在的镜头拍的,他极可能就是一片一片的,而不是这样均匀细腻的过渡;整体看起来非常柔和,没有非常锐利的轮廓;质感的表现也很出色,可以感觉西装的绸缎料子非常的高档;胶片时代的独有的颗粒感,很动人,有炭笔画的艺术效果。现在出的数码相机,如这两年很火爆的SONY
NEX ,也有一种后期处理功能来模拟这种颗粒效果,但那是电脑芯片处理的,不是真实的,所以它看起来是呆板的,而不像胶片这样的透亮清明有空间感。下面一张,是在公园拍的,上午10:30左右,阳光很强烈。这种照片乍看起来没什么稀奇的,但是细看之后,发现整体的调子清新自然素雅,带有一点点蓝调,这是法国爱展能独有的浪漫韵味,我估计是通过镜片的研磨,使之对阳光的反射带有一点点蓝光吧。它的对比度非常的小,我曾经拿它跟一系列尼康头做同时对比,这个头要细腻的多,但是这种细腻很容易让人觉得“灰暗”,不抢眼,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空气质量下。这张图片虽然是在强光下,但是细节都保留的很不错,白色袖子的皱褶细节很丰富,要是现在的尼康头,肯定就是白花花一片了。它不会让你感觉阳光很刺眼,能感觉到空气的透明度;没有锐利的轮廓,焦外很柔和;色彩清爽自然,肤色健康,还有后面那两根树桩的色彩和调子,非常美妙。当然,这个头价格不菲,在国外评价胜过徕卡。我发这两张图片,是想比较直观的表达一下古董音响器材的声音质感。其实这些音响和镜头,都是同时代的产品,所以他们的理念和审美观,应该是接近的。我这里并没有说古董和现代产品孰好孰坏的意思,各有长短,各有所好。我是最近听了一点古董声,联系起我偶尔在玩的老镜头(我原来也有一些新镜头,拍出来的东西看不得,全卖掉了),觉得这两者有接近之处,就拿来一起说一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