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谢各位烧友谬奖。
刚才说了什么才能成为“艺术”,我说了“艺术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那么“艺术时代”的工业产品是什么样的呢?
近年有本书在烧友之间传的很火----香港阿明的《不朽的传奇---LS3/5》,我也经不住诱惑,花了70大元,买了一本瞅瞅。但有点遗憾,没看到什么特别激动人心的东西。
罗杰斯LS3/5的老箱子我以前在逛二手店的时候听过,但是不知道具体那个年代的产品,声音的确很娇媚,比现代的箱子容易推一点;箱体虽小,但低频量感却很饱满。前阵子在网上看了一下,阿明说的那些比较经典的版本,都要2-3万,成色好的更贵。这些要出手的用家,真的好好感谢阿明了,呵呵。
一对箱子听30年后,依然如初,身价不减反有上涨态势,这就有点“艺术”了。
再比如说劳力士50年代出的那些简单朴素的手卷表(不是现在镶满黄金钻石那些),走了60年之后现在日差依然保持一秒,这真是让人非常的赞叹。60年的撞击、摩擦、腐蚀,居然对它丝毫不影响,可见这些零件的精密程度(现在知道为什么瑞士的“高文”、“STUDER”这么贵了吧,呵呵),这就是艺术品啊,如果没有极度的严谨、耐心和高水准的工艺,是做不出这样的东西的。
这些东西的背后,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如果没有人,这只是一堆废铜烂铁。
时代不断的在变,各种器材设备也不断的在更新,唯有人类的精神、感情、信念是不变的。
当你听到鲁宾斯坦弹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时(在《留声机》杂志的赠碟上听的,我当时正在吃饭,第一声飘出来的时候,我马上被吸引住,当即放下饭碗专心听完),感到贝多芬(当然还有鲁宾斯坦)的内心,是多么的浪漫、细腻、柔情,跟他狂野的外表完全对不上号。
当我又听到肖斯塔科维奇的一段钢琴曲(不好意思忘了作品编号,晚上回去查查),觉得他这段情感竟然跟贝多芬如此的相像,令人心中充满极度的柔情。这两人隔了一百多年,而肖斯塔科维奇做这曲子时离我现在也大概也有80来年,心中一种奇妙和赞叹不禁油然而生,感叹人类的感情,由古至今,毫无差别。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张若虚和苏东坡,这两位诗人、大文豪,都曾经在他们最著名最优美的作品中,感叹宇宙人生的变化与永恒。
按科学说:宇宙是一片能量(包括人身),能量的产生此起彼伏。。。。。。
按释佛说:宇宙万物、有情生命是一股无始无终的能量,它是在一种非常偶然的因素作用下寄托在肉身上,肉身衰亡之后,这股能量又在某种因素之下寄托在下一个肉身上。。。。。。
如果我们有兴趣再去看看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对世界的认识,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奇妙的解释。
我说的这些,最终是为了说明人类的精神感情思想,并无古今中外之别,这就是永恒。
所以,我重视一件物体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精神情感,在我每日的厮磨相守中,受到这股精神的感召,对宇宙人生时时保持神奇、赞叹和感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