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纯属胡诌 [复制链接]

501#

楼主当心在江湖混,是要还的,呵呵,漫漫发烧路。。。。。。。。。。
自娱自乐,诚信交友。
TOP
502#

感谢朋友们留言指导鼓励。


新年了,小弟祝HIFI168越办越好。祝各位烧友新年快乐!事业兴盛,家庭幸福,烧的开心!

今年呆在深圳,初一带着家人进城逛逛。每年我总是很喜欢这几天的深圳,街上干干净净,人车稀少,因为车少,所以空气质量就很好,尽可以大开车窗,贪婪的深呼吸。。。

来到了市民中心,深圳新博物馆,我还是第一次来。最近有个叫“西蒙基金会”的藏品展,非常的好,像我这样的普通百姓,能欣赏到这样的雕塑和油画真迹,真是难得。
带上了许久未摸的相机,顺便拍几张与朋友们共赏。深圳的朋友,建议亲自去欣赏,非常的好!


第四幅的雕塑作品,人的脸部、手部、脚部是米色大理石做得,其他的地方是青铜,做得非常巧妙。
倒数第二幅作品,是著名画家”德加“的作品,可以看出画家做的雕塑,和真正雕塑家,还是有些不同。

最后一幅作品,作者是本展最大牌的雕塑家--罗丹,作品名称也很妙,叫《永恒之春》!
DSC_3336.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1/25 15:43:59 上传)

DSC_3336.JPG

DSC_3337.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1/25 15:45:28 上传)

DSC_3337.JPG

DSC_3351.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1/25 15:45:28 上传)

DSC_3351.JPG

DSC_3346.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1/25 15:45:28 上传)

DSC_3346.JPG

DSC_3360.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1/25 15:48:00 上传)

DSC_3360.JPG

DSC_336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1/25 15:48:00 上传)

DSC_3365.JPG

DSC_3376.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1/25 15:48:00 上传)

DSC_3376.JPG

DSC_3377.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1/25 15:48:00 上传)

DSC_3377.JPG

DSC_338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1/25 15:48:00 上传)

DSC_3383.JPG

DSC_3390.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2/1/25 15:48:00 上传)

DSC_3390.JPG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1-25 15:54:09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03#

值此新春佳节之时,祝楼主阖家幸福,身体健康!在新的一年里,把此帖继续“胡诌”下去。
寒暑阁佬
TOP
504#

回复 503# tuoli 的帖子

感谢T兄,也同样祝福你!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05#

由观赏油画联想到的音响器材

在上面第二幅油画中,如果仔细观察,会赞叹画家在细节的刻画上:比如手部,左边手部的青色血管、食指弯曲处的褶皱;右边手指的刻画,已达到极高的水准,这也是我建议朋友们亲临鉴赏的原因,仔细揣摩真迹,会让你进一步赞叹!
而且,这样精美的细节,是融入于协调、平衡、完美的大局之中:透视、结构、色调、光影。
最后整体与细节共同构造作品的神韵。
我有一些画油画的朋友,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水平一般的画家,画出的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都是:画不进去。
他们在刻画细节的时候,受限于自身的技巧,第一,没办法刻画得细腻,第二,没办法把细节与整体完美的结合,当他们聚精会神描绘细节的时候,往往不能同时兼顾整体,而等他们画完站在远处一看,发现已经不协调,再修改,只能越来越混浊。

同样道理,一套好的音响器材也一样。它首先要有一个协调、平衡、流畅的整体,然后要有精致动人的细节,最后由这些共同组成这套器材的神韵。很遗憾,我到目前为止,仍然无缘听到这样的一套音响设备。


昨天下午,同城几位初烧友来我家玩,顺便扛来了“微世N2”音箱,“声雅A17cs”功放(因我家的音源、电源和线材条件比他家要稍微好一点,想看看微世N2搭配声雅有没有更好的表现),再同ATC7比较一下。
关于“声雅”功放,这里有位烧友的评价很中肯:有欧洲声底、明显的修饰感、偏薄(指在细节、肌理的刻画上不够精准深厚,不是说它敲鼓声不够响)
在放蔡琴《渡口》、古璇《梅花三弄》、伶歌《关关雎鸠》的时候,微世N2的高低频表现很不错,HIFI性很强,能爆;但是中频欠缺,所以感觉三频衔接度、流畅度不够,声音显得干硬。放我最熟悉的一首--米岛莉演奏艾米·比奇《小提琴和钢琴的浪漫曲》的时候,这个缺点尤其明显。相对而言,ATC7的整体感、平衡性、流畅度、音乐性要好。但是ATC的音色走向是偏暗的,这个就要看个人喜好了。
声雅A17CS(8欧150瓦)推微世N2(灵敏度89),能够胜任。但是推ATC7,却还是差口气。播放小型音乐还不错,比如刚才那首《钢琴和小提琴的浪漫曲》,虽然感觉有一点点修饰感,但很细微,基本可以忽略。放一些稍庞大的协奏曲、交响乐,就不大能胜任了。按理说150W的进口机型可以推好ATC7,但是上面讲的这个声雅声底比较薄,它没办法刻画、处理好那么多东西。
从这个角度讲,ATC7的性价比很低,箱子虽然便宜,但是对功放的要求高。

总的来说:进口的器材,设计一般重“音乐性”;国产器材一般重“音效性”。“音乐性”首先追求平衡、协调、自然,然后再随着价格的升级,追求细节的完美。国产的器材,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最大的原因是市场的要求,要在一定的设计制作成本里找出“亮点”。就像我刚才上面举的绘画的例子,一般画家不能精准深刻的描绘细节;描绘的细节往往又跟整体无法高度均衡协调。(这应该是国产器材的整体特点,不仅仅是“声雅”这个品牌)。如果论性价比,这个声雅,4K左右的价钱,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

初烧的朋友,购买国产机型是很不错的选择,很多心得要自己慢慢玩出來,即使别人现在跟你说的很全面很中肯,你也未必能理解。
但是追求全面“音乐性”的、或者是口袋不差钱的朋友,还是买外国进口器材好些。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1-28 19:01:19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06#

祝大家新年快乐!
TOP
507#

前几天去汕头,因帮一位喜欢音乐的朋友推荐一部“NAIM综合机”,就是音源(CD、收音机、硬盘播放等)+功放(8欧50瓦),接上一对小箱子就可以听。顺路到“汕头新天”W老板处,想试听一下。谁知W老板说这部机子国内销量极少,要在香港订货。于是在那里听了一对NAIM 5i2CD机+NAIM nait xs2功放(60W),推雨后初晴P3,放着我最熟悉的《米岛莉20周年纪念专辑》。雨后初晴P3是W老板推荐的,说音色清甜。这一套价格大概3万8。
清甜是清甜,但是声音很干,小提琴像没抹松香一样。
很快就听不下去了。
看了看周围,小箱子就只有“贵族D1”了。
接上试试,放第一首《维尼亚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时》,声场和动态让我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个5寸的小喇叭,能发出这么大的能量,把一个20平的房子填的满满的。一看NAIM xs2,音量按钮才转到10点位置。声底非常浑厚,下盘非常扎实沉稳,但有点硬且冲。W老板解释为D1还是第一次出声,NAIM一套也是新机器。听了20分钟后,是柔和了些。

但鱼与熊掌仍不可兼得。
在演绎小作品:艾米·比奇的《小提琴与钢琴的浪漫曲》的时候,小提琴的轮廓感显得臃肿,就如一个女人虽然长的不错,但是太肥肿了,不够精致。单拿这首曲子出来比较,这套4万出头的组合,不如“声雅A17CS+ATC7”.

这发烧器材,还真是难折腾啊。。。


前段时间,我拿一部废弃不用的老DELL360,加装了一个“丽台GT220”显卡,还有一个“MAYA44”声卡,声卡是跟同城M兄借来试听的,经老J摩改过,换了几颗电子元件,接了两颗莲花头,莲花头固定在机壳后方,直接接入功放。
这台电脑,我专门用来看电影、听音乐。显卡的HDMI口通过HDMI线接到投影仪,用“终极解码”播放网上下载的高清电影,效果非常不错。
音乐则用FOOBAR2000播放数字音乐。前段时间就用ATC7+声雅A17CS。这几件,加上线材也不超过一万五(不算投影仪)。播放小型音乐如:独奏、奏鸣曲、四重奏、人声,能达到非常不错的水准。声雅虽然有一点点修饰感,但无大碍,反而可以把ATC提点明亮度;虽然薄一点,但在刻画这种小型音乐的时候,还是能够撑的住,不仔细听是很难察觉的。

对于喜欢看电影,喜欢听音乐(尤其小型古典音乐),希望浏览筛选更多的录音版本(通过数字音乐)的朋友(不是器材发烧友),上面这套设备,足以胜任!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1-30 09:36:39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08#

美术作品水平相当高!
器材无止境,理性发烧是正道!
TOP
509#

原帖由 steveh 于 2012-1-28 14:15:00 发表
由观赏油画联想到的音响器材

在上面第二幅油画中,如果仔细观察,会赞叹画家在细节的刻画上:比如手部,左边手部的青色血管、食指弯曲处的褶皱;右边手指的刻画,已达到极高的水准,这也是我建议朋友们亲临鉴赏的原因,仔细揣摩真迹,会让你进一步赞叹!
而且,这样精美的细节,是融入于协调、平衡、完美的大局之中:透视、结构、色调、光影。
最后整体与细节共同构造作品的神韵。
我有一些画油画的朋友,相比之下

声雅要上到203MK这种中档级别的机子才好,要换保险丝,而且线材的搭配也很重要。
搭配好的203MK,音乐性非常好。。。
TOP
510#

回复 509# 山河 的帖子

感谢山河兄指导。
我在网上搜索了声雅的产品系列,直觉上也认为这台203MK应有较好的控制力和较全面的均衡性。有机会要找一台来试一下。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1#

春节假期深圳气候不大好,没去什么地方玩。
初四联系了一位在网上认识的同城烧友C兄,他的设备是“MBL CD机+KRELL400+B&W805”,想去听听他的系统。

B&W我以前在华强北雅乐的展厅听过,用一套加拿大“势驾”推“B&W804”,效果实在是不敢恭维。又听过许兄以前的“MBL前级+PASS350.5后级”推“B&W801”,也感觉很一般。心中疑惑,一个世界著名的音响品牌,竟然这么差劲?

C兄的设备摆放在客厅的短边,由于前几天还有一套5.1AV设备摆在后面,所以这对B&W805离沙发已经很近了,两只箱子距离也拉的比较开,平行摆放,没有内拗。C兄说这样声场比较开阔,我觉得这样虽然开阔,但是两只箱子之间的衔接度是否有点问题,就如我们去听音乐会的时候坐在第一排一样,会感觉声场不太对而且有点压迫感。

C兄比我早发烧的多年了,现在已经有几年不发烧HIFI器材了,改烧红酒了。C兄家里的电器都非常考究,档次较高,性格使然,喜欢尽量追求好的东西。音响系统的线材搭配也很讲究,其中一对信号线是“范登豪银线”,包装的木盒子都十分精美;电源、喇叭线看样子也十分高班。据C兄说这些搭配当时也请教了很多高烧人士,最终确定的方案。
C兄家的CD收藏量也非常可观,都是名碟,另外还有卡带机,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玩家。

听了C兄家的一些碟片,“老鹰乐队”、“皇家芭蕾”,还有我带的“米岛莉小提琴专辑”、“歌剧集锦”,有“蕾妮·弗莱明”唱的“德沃夏克《水仙子--月亮颂》”,“帕瓦罗蒂”的《图兰朵-今夜无人入眠》等。

上了这个级别的器材,各方面是不错了,有一个小小问题是:我觉得在中下段,有一点点混沌不畅。打个比方就像一条河流,上下游都蛮清澈流畅,就是在中游往下一点,大概2/3处,突然来了个小排污口和一个急转弯,使到这个地方的水流有点污浊和不畅。

另外这次听B&W,感觉比以前醇正得多,能让人感受到B&W的内涵,是“一种纯正的英国式的朴素”,这种“朴素”很可能会被认为“平淡无奇”。打个比方,就如老款的英国“路虎”汽车,我说的是原汁原味英国设计生产的“路虎”,不是后来卖给福特那个“路虎”。如果把老款“路虎”的标志去掉,一个对汽车历史文化没有认识的人,很可能认为这个方盒子是一辆呆头傻脑的国产低档车。

英国的文化有非常显著的特点,比如上面说的汽车:劳斯莱斯、路虎、美洲虎、宾利、阿斯顿马丁,甚至有一些根本不大知名的,比如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部跑车叫“瑟伯拉”,其造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谷歌一下图片),其精髓就是一种低调内敛质朴的尊贵,带着一点点粗糙的肌理,还有一点执拗和傲慢。完全不像法国人那样柔光丝滑美艳动人。

B&W就应该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那完全可能是系统的问题。包括我上面所说的“雨后初晴”的“干”,这种“干”依然是纯粹的英国式,喜欢他的人,会喜欢得不得了。。。。

艾尔加的曲子,杜普蕾的大提琴,用B&W来播放,那是何等赏心悦事。。。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2-02 12:22:13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2#

steveh兄的比喻甚为贴切。与我心有戚戚焉!所谓万法归宗,殊途同归。steveh兄能做到万物融通,思辨通达。真是hifi烧友中最难能可贵的。
TOP
513#

原帖由 残剑831 于 2012-2-1 0:27:00 发表
steveh兄的比喻甚为贴切。与我心有戚戚焉!所谓万法归宗,殊途同归。steveh兄能做到万物融通,思辨通达。真是hifi烧友中最难能可贵的。


呵呵,剑兄言过了,我大都是凭直觉在胡说,图个开心。剑兄的文章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期待剑兄更多听感评述。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4#

好文章,主要是好心态。
喜欢听五六十年代的录音,建议搞搞黑胶听听。
但是以我现在的经验,模拟录音中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不好的,不像后期的数码录音质量比较整齐。模拟是有的很好,数码是都不差。
TOP
515#

回复 514# 老范 的帖子

范兄好!感谢鼓励!
范兄所言极是,一圈下来,我还是认为最杰出的作品,在模拟时代,在人类的艺术时代。西盖第拉的莫扎特,那种感情,不是数码时代的设备能表达出来的。
但,数码设备尚难玩好,这个黑胶系统所需的时间、精力、财力。。。,实在令人望而却步。

所以只能折中,适可而止。
最近用电脑浏览了一些数字音乐(感谢许兄赠与),听到很多以前没有机会听到录音(我只是普通百姓,没有金钱买那么多好碟),这样已经很好,我觉得听音乐的最大乐趣,还是在于感受和理解不同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想说什么,看看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奇趣。
实在是非常喜欢的版本,会考虑买质量好的CD。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6#

国内听黑胶的乐友,好大一部分是冲着好音效去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为了好找好的,或者不同的演绎。其实我觉得后者带来的乐趣更大一点,毕竟古典音乐的黄金年代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里面有好多的录音现在没有CD版发行,或者很难找。随便说说,Hoelscher,Mainardi的贝大奏,Lili Krause的莫扎特,或者Elly Ney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不过我对CD不熟,说不定有,我不知道。
黑胶的门槛现在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了。像这个Clearaudio的入门级唱机,Concept, 唱臂,MM唱头都调好了,拿来找个唱放,连上听就可以了。这个官网报价是1100欧。还有一个T+A的一体式唱机,连唱放都设定在底座里了,更方便,不过那个算是高档器材。我觉得现在黑胶的风气起来了,所以也有厂家愿意研发新的唱机。这个concept要是五年前就有,我肯定买一个。
国内的唱片,如果不挑版本的话,100元一张可以找品相非常好的唱片,应该说不算贵了。同样花一万块买播放设备,LP肯定是比CD好听了。
TOP
517#

[quote] 原帖由 老范 于 2012-2-2 19:24:00 发表
国内听黑胶的乐友,好大一部分是冲着好音效去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为了好找好的,或者不同的演绎。其实我觉得后者带来的乐趣更大一点,毕竟古典音乐的黄金年代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里面有好多的录音现在没有CD版发行,或者很难找。随便说说,Hoelscher,Mainardi的贝大奏,Lili Krause的莫扎特,或者Elly Ney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老兄说的对,这个过程的确很有乐趣,但是比较耗费时间精力了。

我个人其实不是很在意黑胶或者是CD,但有些音乐的确是黑胶系统来播放好一点。比如上面讲的“西盖蒂拉莫扎特”,这张碟是我在QQ上下载的,连封面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很惭愧,我听过的音乐其实不是很多),估计是20世纪4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初一听感觉非常好,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莫扎特”。我以前说过几次:我们之所以觉得莫扎特“不好听”,十有八九是因为那位演奏家根本拉不出莫扎特。西盖蒂有一种天然的流美惆怅(我认为这是莫扎特的一部分气质),他处理音色的技巧很有特色,后来我终于好奇百度了一下,好像有一篇文章在写他总是有意无意的略掉一两个音符,所以他的琴声中有点“咿呀咿呀”似断似续的感觉,这是我以前说过的“熟而返生”的境界,绚烂之后复归平淡、简朴与稚拙。

这样的音乐,配合黑胶系统“咿呀咿呀”的转盘,还有一点“吱吱”声,那的确是很美妙的。。。
这样的赏乐过程,也充满妙趣。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2-02 22:21:25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8#

另外,黑胶风起,厂家愿意研发新唱机,这就像巴黎的时尚复古风,相机、单车等等工业产品也纷纷采用复古造型一样,是为了满足某些顾客的心理,它没办法成为主流。HIFI设备也不可能重新回到真空管、黑胶时代,毕竟真正使用黑胶唱机来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唱片的人是少之又少。

现代HIFI器材的主要追求是“精准”。但是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不一定是“精准”。上个时代的HIFI器材设计,是各厂商设计师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审美理念,把HIFI器材美化、艺术化,而并不追求绝对的真实精准。

这就像紫砂壶的“手工壶”和“模具壶”,用现代的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还有立体扫描技术,可以设计出很精致的模具,也可以把古代名家的造型做的一模一样。这样的“模具壶”,圆能百分之百圆,方能百分之百方,成品率高,对制作者的要求反而不需要很高,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其实现在市面上大多数都是这种“模具壶”)。相反,“手工壶”就无法做到绝对的圆、方了,壶口的水平线也不能绝对的平整了,壶盖和壶口也没办法做到严丝合缝了,要凭经验估算烧制时的收缩率,这些是因为人的感官是有局限性、有误差的。但是一个高水准的手工壶,它就妙在这一点点的“不完美”,这一点点所营造出来的独特神韵,还有让人赞叹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所以,它稀有,也比较贵,碰到一个很好的纯手工壶,并不容易。

好的黑胶系统,就如这高级手工壶,它的魅力不是“机器一样的精准”,恰恰是一点一点的不准,营造出独特的韵味。但是难找,难搭配好,就像很难碰到一把纯手工好壶一样,要有钱,有缘分,买到了还要小心翼翼好好养。
买个可以播放的黑胶设备当然并不难,就像随便一个人,捏了一个壶,都可以叫“手工壶”,可能基本上都也能用。但是这肯定还远不如“模具壶”了。
另外还有好的黑胶唱片,也不好淘。就像一把好的手工壶,也要有好茶来泡一样,不然就只能拿来摆了。

呵呵,这就是我说的“望而却步”的理由了。
最后编辑steveh 最后编辑于 2012-02-02 23:58:01
LT.M HI-FI CLUB 订机、团机、摩机、修机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10184.aspx
TOP
519#

……
“买个可以播放的黑胶设备当然并不难,就像随便一个人,捏了一个壶,都可以叫“手工壶”,可能基本上都也能用。但是这肯定还远不如“模具壶”了。
另外还有好的黑胶唱片,也不好淘。就像一把好的手工壶,也要有好茶来泡一样,不然就只能拿来摆了。

呵呵,这就是我说的“望而却步”的理由了。”

整个贴子的其它方面都很认同,就这个“望而却步”的理由实在不是个理由,因为有假想的成份!
真正听上黑胶后(先不说玩吧),这个理由很脆弱的!
TOP
520#

呵呵,老兄看来对黑胶有点误解。
现在的LP播放设备,转盘主要的挑战是避震,主要是因为唱头对声音信号非常非常敏感,马达一点点震动如果传导到唱头上去,都会影响效果。转盘另外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证转速在33.3转,这个也算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唱臂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唱头的循轨准确,简单地说,就是让唱针在V型的声槽中一直保持垂直,这样拾取左右声道的声音讯号一致。
唱头的作用是拾音。唱盘转得平、转得稳、转得匀,唱臂循轨好,都是为了保证唱头的完美拾音。
唱头放大器的作用是要把微弱的电信号升压放大,输送给前级。好的唱放里面还有RIAA还原电路,是为了早期的单声道唱片准备的,因为那个时候RIAA曲线不是全球统一标准。
解释了这些,是为了说明,现代的高科技条件下的唱机,并不是为了让唱片更“好听”,而是让它们更真实。换句话说,好的唱机并没有人工地改变声音,只不过是更准确地播放。傅聪最仰慕柯尔托,说他虽然有错音,但是意境最好。但是有没有错音是柯尔托的事,LP唱机的任务是把这个错完全表现出来,不能把错的播成对的,也不能错上加错。
近半个世纪以来,机加工技术有了质的提高,所以现代的唱机,即使是入门级别的,加工质量也很好。高档的唱机就更精益求精。这应该是当代乐友的福音。从这个意义上,我本人是不倾向于买古董唱机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