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留声机》中文版将复活 [复制链接]

1#
消息来源:新浪微博@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集团最近还将于英国有关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版英国知名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的中文版,共同培育和开发中国古典音乐市场。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5/4 0:54:5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死过一次还不死心?留声机有分析过为什么上次不行吗?
TOP
3#

转一篇“旧闻”——

国内目前发行的三大古典乐杂志期刊中,《人民音乐·留声机》被认为是最具可看性的期刊,而这样一本刊物却没能陪伴它的忠实读者走进2009——热热闹闹的新年前夕,没有道别,没有声明,《人民音乐·留声机》凭着一份网站通知悄然停刊了。
  “每年都是在定点摊位订下一年的《人民音乐·留声机》,今年在音响展不见了征订的踪影。”“刚才打电话去北京的杂志社询问2009年《人民音乐·留声机》订阅事宜。对方说停刊了,没说原因。”古典音乐的乐迷这些天一直在网上论坛上议论着《人民音乐·留声机》。
  刊号、赔钱、人事变动
  都是原因
  早报记者昨天打开《人民音乐·留声机》的网站,一则红色字体的停刊通知静静地躺在那里:“由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人民音乐》杂志终止了与我公司就中文版《Gramophone》(《留声机》)的期刊合作,我们不得不遗憾地通知您:《人民音乐·留声机》于2009年1月1日起停刊。”
  该杂志出品人王翔在接受采访时说明了停刊的原因,“由于新闻出版总署有控制期刊数量的规定,所以当他们打算与英国老牌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即《Gramophone》)合作推出中文版时,不能新创刊号,于是便和《人民音乐》杂志签订合同,以《人民音乐·留声机》的刊号出版这本杂志。但是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又开始审查刊号,认为《人民音乐》一号两刊,于是就停止了《人民音乐·留声机》。”不过,该杂志撰稿人之一苏立华则表示停刊原因远远不止刊号问题这么简单。“其每期发行量只有两三万册,为了保持杂志的品位和格调,又不能接受普通产品的广告,而大牌的广告投入又不好拉,比如Armani和法拉利这样的一线奢侈品牌,他们不认为这本杂志的读者是自己的目标消费者群体。”苏立华透露,“杂志从创刊到现在,从没赚过一分钱,并且每年都赔进去上百万元。”
  沪上乐评人任海杰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在创刊之时,王翔的计划是:赔三年后能持平,现在看来是力不从心了。而且2009年,这本杂志被重新规划到人民音乐出版社旗下管理,人事调整变动等也是原因。“此前与英《留声机》的合同是5年,但现在合同还未到期就停,不赚钱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借变动之时改变协议也有可能。”
  希望还能“活”在
  古典音乐中
  从2005年10月发出试刊、2006年1月正式出刊以来,《人民音乐·留声机》逐步成为中文古典音乐资讯中最新、最能与国际同步、内容最丰富的期刊,它的叫停令无数古典乐迷惋惜不已。曾为该杂志投稿的杨宁表示:相比《爱乐》、《音乐爱好者》,显然是《人民音乐·留声机》中文版最好看——“至少,里面有你从未听说过的音乐,有国内外乐界的最新动向,有‘活的’事物可供欣赏。无论里面的艺人访谈多么酸腐,无论碟评多么词不达意,无论译文翻译腔有多重——至少我觉得自己是‘活’的,我觉得古典音乐是‘活’的,我会想参与进去。”
  相比《人民音乐·留声机》以乐界时事为出发点的办刊角度,“非常发烧”论坛中的一些网友认为,“《爱乐》现在搞得和普及读本一样,越来越没看头。教材化、中学音乐课本式的写作方式令人食之无味。”
  乐评人任海杰也肯定了《人民音乐·留声机》作为国内唯一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古典乐读物的地位,他觉得《爱乐》因为资料性的陈述已经丧失了杂志功能,从而退化成丛书。那些关于肖邦、莫扎特的背景介绍在5年后出版也一个样。更可惜的是,在《人民音乐·留声机》停刊之前,它正开始着手介绍非常活跃的中国作曲家,而这正是一项爱乐人渴望已久的工作。
  当然,也有部分读者认为,停就停,也不是100%好看:“不要幻想现在能出什么有品位又耐读的杂志了,外国的《留声机》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言论让人思索起来其实更加意味深长,仿佛古典音乐已是明日黄花,“1990年代两岸三地的音乐杂志还有七八种之多,现在只剩下大陆的《音乐爱好者》和《爱乐》在苦苦挣扎。”而且,《爱乐》之所以食之乏味,多半也是为了节省人力财力而以资料性的介绍苦苦支撑。正如《留声机》的一位译者所说的那样,“办古典音乐杂志吃力不讨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什么利润,差不多等于是为社会、为古典音乐爱好者默默奉献。办得太高端了,曲高和寡;办得太通俗了,又被要求高的读者放弃。”就整个古典音乐市场来看,连唱片都没太多人买了,更不要说是音乐类书籍。
  对于《留声机》中文版的将来,王翔表示:“希望还能看到这本杂志,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和刊号,我们会考虑复刊。”
   《东方早报》 记者 安婧
TOP
4#

如果是真的话,那也是好事情。这次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可是大国企,“不差钱”的那种。就是有钱了不知到会否能用合适的人。
TOP
5#

无论如何都是好事,有价值的事情都赚不到钱,垃圾满天飞,这就是商业社会的现状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

如果是真的,将是乐迷的好事
TOP
7#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留声机》中文版不满意。拿出来的理由又那么可笑。

一是有硬广告,二是有软广告。请问国内那一本杂志没有广告?《留声机》的广告与之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有广告,就不看《留声机》,想显示什么?听古典的人素质高与众不同?三是有个别翻译错误。我读过大量留声机原文版,依我看英国人的留声机是很难翻译的,能够翻译成这样,已经是相当不易。而且翻译这些东西,纯粹是出于爱好,没钱赚的。

且不说《留声机》里面有多少英国人的爱国元素,多少软硬广告,多少吹捧胡扯。我只说一条,《留声机》里面的乐评和碟评(我指原文翻译的),绝对是我们在中文读物里面能见到的最高水平。比起其他地方动辄人文关照、人文精神、弹性速度云云的强百倍。

依我看,《留声机》在中国的倒掉,真实反映了国内古典音乐市场的水平。日本人可以容忍那么多古典音乐杂志,里面有精品,也有不少一百单八将之类的垃圾;我们号称有那么多的古典发烧友,居然连一本留声机都容不下,真是无话可说。
TOP
8#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1-4-12 9:51:00 发表
无论如何都是好事,有价值的事情都赚不到钱,垃圾满天飞,这就是商业社会的现状

同感
TOP
9#

回复 7# bbc4 的帖子

我们很多国人都有这种毛病,自己屁事干不了,别人干点什么,他就横挑鼻子竖挑眼——仿佛这是在跟他过不去,又好像这是抢了他的地盘——他有狗屁地盘?我们都只有使用权。更有人对别人怎么听音乐也要指正。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

国内某些乐迷远观短浅,对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挑三拣四。总以言论自由掩盖无知。

那么好,既然想要的那么多,现实就是社么也要不到了。然后有些人拍拍屁股说有设么了不起。

从论坛规模发帖率,到杂志数量。5年前是最高峰,或者说是有过一个市场兴起的感觉。

我们70,80,90后古典音乐乐迷人数不会再有大的浮动了,这个市场的走向发展好快大小,其实是看10年后00后2010后那批,如果那代人对古典音乐兴趣比我们还要低的话。我们这一代的中兴局面恐怕就越来越走向衰败了。所以培育下一代非常重要。
市场是靠人做起来的,我在日本惊叹相关评论书籍之多,很多还是10年后新出的书,纵观我国。。。。。。我们的这个市场的路很长
最后编辑vadervader 最后编辑于 2011-04-12 11:20:41
瞧一瞧,看一看啊!61490600上海古典群,,想来的多发言++
TOP
1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中国名酒网:www.cnmingjiu.com
中国名酒,为酒商打造第三平台:www.cnmingjiu.com
TOP
12#

希望以后看到的是《留声机·中文版》,而不叫《人民音乐·留声机》。
TOP
13#

什么要能引进BBC Music Magazine中文版就好了,我觉得不比留声机杂志差。
TOP
14#

首先,我说点难听的。各位不是毛泽东,不要去做好心奶奶,搞什么理想主义去玩积木游戏。各位觉得好的高雅东西不要就去想这什么培育,去想着它的衰败。关各位鸟事?忧国忧民干什么?(行动者我才佩服,不过我不想去接触。)
我最烦好心大妈。
还是让它去自由发展吧。

我没接触过该行业。当年只买过两本《留声机》的杂志。我是感觉这杂志在中国是非常难做的。

外部不稳定:
到底是给谁看?烧碟的?烧器材的?烧现场的?大学生?下载控?
这么多人怎么个权衡?
人家就做教育。娃娃们,比如《小音乐家》那样,卖家长,卖老师。弄点乐谱,搞什么报名,搞点广告。每几年普及的内容再重新印刷一遍教育新娃娃,这样就活下去了。
乐迷大分裂的年代,《留声机》到底给谁看?
本来,西方的那一套文明在中国推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不是那么全面的人,不是对各个板块都有兴趣。
我还是个粗人、俗人,有的玩意还看不明白。

内部不稳定:
招人,一月三五千来块的编辑。要求会外语,会音乐。还要有杂志经验。这么浮躁年代,在北京干什么不比这个来钱?有理想也要吃饭啊。
TOP
15#

个人认为《人民音乐留声机》要远好于《三联爱乐》和《音乐爱好者》。《三联爱乐》复刊后头几期还可以,现在基本成了一家之言(或几家之言),死气沉沉,毫无新意,某些专家的水平还不如论坛里的业余水平。让我想起来我们以前学英语,先教一堆语法句型什么的,枯燥无味。办刊理念急需改变,应该开门办刊物,而不应自己钻到象牙塔里。尽管现在每期都买,但实在是因为没得可看;作为三联忠实的读者,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三联办的刊物。
TOP
16#

普罗艺术王老板当年引进留声机,从《人民音乐》搞来刊号,走的就是高端路线,要将留声机中文版办成《时尚》集团的那些杂志一样,请来刘雪枫掌舵,刘雪枫心高气傲的文人气质注定是无法在这样的氛围下长期合作的,然后又把姓唐的那位小弟弟扶上主编位置,可是市场不管你谁做主编,反正不买账,连续亏本,民营资本经不起这么亏,然后只能停刊。
TOP
17#

无论如何,都是好消息。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18#

根本原因是,在我天朝,听音乐——尤其是那传说中的古典音乐的——人,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少,连一本杂志都养活不起——这就是我天朝的文化现状。我们生活中曾经有过的一点点诗意,正在被连根拨除。一种没有任何诗意的生活正在席卷而来——一本杂志、一张碟、一本书,它们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虽然它给我们某个个体曾经带来让人不能忘却的美好憧憬。一种毫无个性和智力的娱乐充斥媒体——谁都知道这没意义,谁又都在那里胡搞。一个博傻时代,一个笨蛋时代,当我看见某当代画家笔下的秃头式、表情一致且呆板的面相时,我知道他在说什么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9#

音乐终将离我们而去,剩下的将是X辐射,以及只知吸、不会蒸发的水泥地,这玩艺正以毫无表情的气势覆盖着整个大地,还有那明晃晃的建筑玻璃——科学技术,以及全球化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毁坏着我们的生活及一切,音乐,以及旧文明时代的一切财富和家园都将如烟散去——那只是人类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曾经享受过的东西。剩下的只有噪音,在废墟的背景上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0#

古典音乐跟商业不是永远都冲突的,端看如何经营. 像台北爱乐电台就经营的不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