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留声机》中文版将复活 [复制链接]

查看: 16199|回复: 68
51#

楼上的,如果你愿意不求甚解,只想看图识字,就尽管为《留声机》摇旗呐喊吧!
最后编辑sutao0688 最后编辑于 2011-04-18 16:53:33
TOP
52#

在下只是说出了诸多真正爱乐者的心声

对比之下,《爱乐》虽然没有那么多花花绿绿的版面,内容也不尽完善,但依然发表了不少好文章,如吴房的《马勒是一个森林收集者》、近期张靖藤的连载《风华绝代的肖邦》等,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文,内容深入,令爱乐者在汲取知识之余又能欣赏到作者的文笔,此外还有独到的见解。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心态,不能静心下来好好听音乐、不愿意多花半个小时读一读书,不少人仅以收集唱片为乐、以看图识字方式浏览文字,不愿深入理解......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了!

只希望将来的《留声机》中文版不要沦为唱片商的打手和纯粹的商业工具!
最后编辑sutao0688 最后编辑于 2011-04-18 17:07:50
TOP
53#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1-4-18 17:06:00 发表
只希望将来的《留声机》中文版不要沦为唱片商的打手和纯粹的商业工具!


这个希望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在国外几十年来他也就是这么做下来的,和爱乐这种并不明显与商业利益挂钩的杂志从来就不是一个性质的东西。而且两者谁也取代不了谁,各有各的价值。
TOP
54#

貌似又被代表了一次。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1-4-18 17:06:00 发表
在下只是说出了诸多真正爱乐者的心声
TOP
55#

回复 54# qsyd 的帖子

Q兄作为译者何不发表点感想?您就代表您自己,别人谁也不代表,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6#

我是译者,也是《留声机》英文版的读者,但我算不上《留声机》中文版的读者,只有少数几本。已委托老范帮我尽量买齐,来纽约时带过来,不过这小子老是一头扎进德国,美国根本不入他的法眼,不知何时扛着那些《留声机》中文版到纽约闯关。

言归正传,《留声机》这样的杂志要“办”,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不然就得大款给“养”着。就是养,也不容易,中国机会这么多,才俊们轻易找得到更高薪的工作。中国有十几亿人,但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甘于清贫、英语说得过去的音乐人清清静静地办这份杂志,其实很难。

当然,如果《留声机》复活,需要我译稿,会尽量支持。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1-4-19 9:16:00 发表
Q兄作为译者何不发表点感想?您就代表您自己,别人谁也不代表,
最后编辑qsyd 最后编辑于 2011-04-19 10:41:04
TOP
57#

回复 56# qsyd 的帖子

其实,留声机总体还是不错的,商业化在所难免,这谁都知道;它所提供的资讯也还蛮新,蛮国际化。个别文章也蛮有个人特色(我个人特别喜欢此类文章),我印像最深的是雪枫有篇文章点评国家大剧院歌剧《李白》,记得标题就是“这不是李白,也不是歌剧”,看标题我就乐半天。另,按着它的推荐买碟,多半不会让人失望。《留声机》的主编还是有水平的,不似我们这边的人,就听那几张破碟——还以为自己找到了音乐的真谛——介绍音乐也多从时代背景出发,像作报告似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8#

回复 57# shenming 的帖子

支持。我们以前上英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四十五分钟一堂课,三十分钟讲语法,十分钟讲句型,最后五分钟老师领大家把单词课文念一遍。国内某些编辑大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难啊!
TOP
59#

《留声机》里面的各种访谈录、对话录非常精彩,火花四射,在国内的音乐杂志上难得见到同一水准的东西。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1-4-19 12:04:00 发表
其实,留声机总体还是不错的,商业化在所难免,这谁都知道;它所提供的资讯也还蛮新,蛮国际化。个别文章也蛮有个人特色(我个人特别喜欢此类文章),我印像最深的是雪枫有篇文章点评国家大剧院歌剧《李白》,记得标题就是“这不是李白,也不是歌剧”,看标题我就乐半天。另,按着它的推荐买碟,多半不会让人失望。《留声机》的主编还是有水平的,不似我们这边的人,就听那几张破碟——还以为自己找到了音乐的真谛——介绍音乐也多
TOP
60#

回复 59# qsyd 的帖子

那是那是,人家可都是言之有物,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