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778798081828384» / 48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1601#

回复 1592# 红茶 的帖子

这部作品在作曲手法与配器以及人声与乐队融合、歌词的押韵与乐曲的关联各方面都体现了贝多芬晚期把古典主义推向浪漫派作曲风格的特点,这些方面的分析与听感请留待我再次聆听后向大家汇报,谢谢。
TOP
1602#

回复 1600# 红茶 的帖子

这部作品站在我的麦景图XRT22前捧读,可能汗毛都要直立了,可惜时间太晚了,怕影响别人休息,这事一部洗涤心灵、纯净灵魂的作品啊!
TOP
1603#

回复 1599# 670707 的帖子

在EMI的CD上没有写管风琴手,25年前EMI的磁带注明是Rudolf Scholz
TOP
1604#

回复 1600# 红茶 的帖子

红茶老兄您又让我想去找王冠上一颗璀璨的宝石了!《犹大,马加比》有机会找找!这是必须的!
TOP
1605#

回复 1603# 红茶 的帖子

哦,是鲁道夫.苏尔茨,他可是一位管风琴演奏大家啊,我记得他是一位慈善的长者,他的桃李中有一位曾经带过中国学子。
TOP
1606#

回复 1599# 670707 的帖子

好啊!先生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到哪里哪里亮!太谢谢您的资料!
TOP
1607#

回复 1602# 670707 的帖子

谢谢!正是正是,这确实事一部洗涤心灵、纯净灵魂的作品!它是引领我在这危险的世界中还在坚持走正道圣明!
TOP
1608#

回复 1604# xin889 的帖子

欢迎 ARCHIV 447 692-2
TOP
1609#

回复 1606# xin889 的帖子

不敢当的,我就是爱好音乐,能够几十年走下来总希望寻找到知音,现在我们这一贴能够有真正烧友进来指导,是件愉快之事;我的幸运在于有一位音响方面指导老师,他能够找到我所需要的声音,这一点使我少走弯路,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欣赏音乐。
TOP
1610#

谢谢!两位大侠!能跟两位学习古典很开心!
TOP
1611#

回复 1607# 红茶 的帖子

先生不用谢的,这点存货没有新意,以后我会抽时单位请假,闭门、关窗、拉窗帘、准备好干粮,来仔细研究这部作品,然后再写听感,我想用文字让大家感动这部伟大作品,为“乐圣”流下激动的泪水。
TOP
1612#

时间不早了,我又要去休息了,明天早晨已约好他人见面,需要精神饱满,谢谢几位朋友,晚安!
TOP
1613#

天国礼赞
  1741年8至9月,亨德尔在二十四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他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当他写完《哈里路亚》合唱时,他的仆人看到亨德尔热泪盈眶,并激动地说:“我看到了整 个天国,还有伟大的上帝”。《弥赛亚》第一部分的《田园交响曲》,采用了意大利阿勃鲁齐山区风笛吹奏者的音乐,据说是1709年亨德尔在罗马听到的。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音乐协会,为亨德尔安排了一场慈善音乐会。亨德尔非常感谢他们的盛意,答应为他们“写一些比较好的乐曲”,结果就创作出《弥赛亚》。1742年4月,《弥赛亚》在都柏林的尼尔斯音乐会堂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743年3月,《弥赛亚》在伦敦首次演出时,听众深深地为音乐所打动。当《哈里路亚》一曲中“主上帝全知全能的统治”一段开始时,听众感动得一齐肃然起立。当时英王乔治二世在座,也站了起来,一直站到合唱结束。从此形成习惯,每逢演出《弥赛亚》,唱到《哈里路亚》时,听众都要一齐起立。奇怪的是,《弥赛亚》的词作者杰南斯对亨德尔的音乐并不满意,他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弥赛亚》的音乐配不上他的歌词。亨德尔死于1759年4月14日复活节前一天的早晨,死后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碑上刻着《弥赛亚》第四十五曲的第一句:“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我常听的CD是Chesky 的CD 106沙坚特,指挥 皇家爱乐管弦乐团。Chesky是美国发烧大厂,我个人很喜欢收集他家出的碟片。
最后编辑xin889 最后编辑于 2011-05-13 00:30:40
TOP
1614#

回复 1609# 670707 的帖子

欣赏古典音乐尽可能知晓乐器的属性,乐器的最佳发声区域,乐器构造比如钢琴的深踏板,半踏板的运用等等。
TOP
1615#

回复 1611# 670707 的帖子

期待!期待!
TOP
1616#

回复 1608# 红茶 的帖子

亨德尔的清唱剧《犹大·马加比》,HWV63,作于1747年,剧情取自圣经·次经《马加比传》,叙述犹大继其父而成为犹太领袖,曾于公元前165年率军推翻叙利亚统治,占领耶路撤冷,恢复圣殿祭祀,后于公元前161年阵亡。《犹大·马加比》的版本可选:1.马克拉斯指挥华兹沃斯(Wandsworth)学校合唱团、英国室内乐团版(F. Palmer, J. Baker, Esswood, R. Davies, Shiley-Quirk演唱),DG,Archiv,CD编号447 692-2(3张),《企鹅》评介三星。先生是这个吧?再次谢谢!
TOP
1617#

是滴!
TOP
1618#

帕尔默,珍妮贝克,雪黎夸克等都是清唱剧大家,唱的太棒了!!!
TOP
1619#

宗教音乐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

宗 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分东方 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等,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等。18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 展的时期。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

弥撒曲 (Missa)

天 主教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15世纪以前,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15到17世纪改为由清唱和管风琴交替进行。17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并插入独唱、 重唱等。歌词用拉丁文。结束时的唱词有“Ite,Missaest”(意为“回去吧,弥撒礼成”)之句,Missa之名由此而来。弥撒曲分普通、特别、安 魂、婚礼、主教等类型,以普通弥撒用途较广,通常包括垂怜曲、荣耀经、信经、圣哉经或三圣经、祝福经、羔羊颂等六个乐章。

宗教改革之后,弥撒曲已非天主教专用,信奉新教的作曲家们也常采用弥撒曲的形式进行创作,内容和结构也有所变化。著名的弥撒曲有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安魂曲(Requiem)

我 们所知的「安魂曲」,或称「亡者弥撒」即属弥撒中的「特别弥撒」,从主要乐曲有(1)进堂咏、(2)垂怜经、(3)光荣颂、(4)读经后的典礼圣 歌、(5)信经、(6)奉献咏、(7)颂谢词、(8)感恩经、(9)主祷、(10)羔羊经、(11)领主咏。原则上使用(1)进堂咏、(4)读经后的典礼 圣歌、(6)奉献咏、(11)领主咏等4个乐章。

清唱剧(Cantata)

将 圣经中的经文谱曲,用合唱、独唱、重唱与乐队演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剧情的清唱表演称之为“清唱剧”,又称“神剧”、“圣剧”。十六世纪后半叶,圣菲 利浦·内里(St.Philip Neri)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礼堂内演出了清唱剧,并定为制度,清唱剧由此产生。以后不少宗教作曲家在清唱剧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清唱剧的风格与 歌剧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来演唱。不同的是清唱剧没有戏剧动作和戏剧表演。清唱剧的合唱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处于全剧的 中心地位。这一点清唱剧和受难曲相似,与受难曲不同的是:受难曲主要是描绘耶稣的受难过程,而清唱剧的范围则没有限制。

清唱剧依其创作目的及功能,可以再分为世俗清唱剧(Secular Cantata)(现在划为歌剧汇总帖)与教会清唱剧(Church Cantata):

教会清唱剧(Church Cantata)

意大利的世俗清唱剧於17世纪中叶传入德国,也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并开使转用到德国的新教教会上,除了延续意大利世俗清唱剧朗颂调与抒情调外,并加入了圣经的格言或叙述於里头,除了无伴奏外,亦加有室内乐器伴奏,巴赫即喜欢这一体裁,他曾专为教会谱写教会清唱剧,每星期一部,但巴赫也谱写世俗清唱剧,数年间共写了三百多部。

神剧(Oratorio)

将圣经中的经文谱曲,用合唱、独唱、重唱与管弦乐团演出, 有人物、有情节、有剧情的清唱表演称之为「神剧」。十六世纪后半叶,圣菲利浦‧内里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礼堂内演出了清唱剧,并定为制度,神剧由此产 生。以后不少宗教作曲家在神剧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神剧的风格与歌剧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来演唱。不同的是神剧没有戏剧动作和戏剧表演。神剧的合唱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处于全剧的中心地位。这一点与受难曲相似,与受难曲不同的是,受难曲主要是描绘耶稣的受难过程,而神剧的范围则没有限制。

神剧创作最有成绩的作曲家首推亨德尔,他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神剧创作上的高峰。古典时期海顿的《创世纪》和浪漫时期门德尔松的《以利亚》都是神剧中的精品。近代神剧以奥涅格的《大卫王》(1921)和科达伊的《匈牙利诗篇》(1923)为最着名。

【教会清唱剧与神剧之简易区别方式:如为无伴奏或室内乐伴奏者,为教会清唱剧,如为管弦乐伴奏者,则为神剧。】


康塔塔

康 塔塔于十七世纪初叶起源于意大利。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十七世纪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 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在这一点上与清唱剧相似。两者区别在于清唱剧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往往偏重于抒情。康塔塔与清 唱剧有时不易分清。

十七世纪康塔塔扩展到宗教领域,巴赫很喜欢这一体裁,他曾专为教堂谱写康塔塔,每星期一部,数年间共 写了三百多部。近代也有许多作曲家创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1930)、《康塔塔》(1952)、《圣歌》(1955)、《哀 歌》(1958),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怜悯康塔塔》等。


受难曲

大 型声乐曲。以四福音书中记载的主耶稣受难的过程为内容,从最后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钉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纪)的受难曲以格里高利圣咏组成,用戏剧形式演出。 到十五世纪,复调音乐代替了圣咏。巴赫的《约翰受难曲》(1723)和《马太受难曲》(1729)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

后世鲜有重要的受难曲问世,值得一提的只有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于1966年作的《路加受难曲》。


众赞歌
一种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又叫赞美诗。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在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宗教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类诗歌有两类:一类是由作曲家谱写的,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不适合一般信徒诵唱。巴赫就谱写了大量的众赞歌。另一类是由信徒谱写的,艺术性不算高,但容易上口,适合一般信徒咏唱。教会所用的颂赞诗歌都属于此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让我们记住这个时刻,为遇难的同胞哀悼!
TOP
1620#

建议游客也好、烧友也好,进本帖后如果对我们有影响的请留一言,我们有时编写、整理一些资料也挺辛苦的,你留言了(就是一个标点),我们的帖子看的人就更多,请给点支持,谢谢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