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音大王。。。。德彪西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 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 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 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 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 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管弦乐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年) 《夜曲》(1899年) 《大海》(1905年) 《意象》(1912年)
舞台作品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歌剧,1902年)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神剧,1911年)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年) 《大提琴奏鸣曲》(1915年)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年) 《小提琴奏鸣曲》(1916年-1917年)
钢琴曲
钢琴作品 1884----1900年 第一期作品 《两首阿拉伯风格曲》(作于1888年) 《贝加摩组曲》 (作于1890年,1902年修订) 《冥想曲》 (作于1890年) 《叙事曲》 (作于1890年) 《舞曲》 (作于1890年) 《夜曲》 (作于1890年) 《浪漫圆舞曲》 (作于1890年) 《为钢琴而作组曲》 (作于1900年) -------------------------------------------------------------------------- 第二期作品 1901年---1904年 印象主义成熟阶段,但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版画》(三个乐曲 《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创作于 1903年 《欢乐岛》 《意象集》 (第1集)--(《水中倒影》。《向拉摩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