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374757677787980» / 48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1521#

是吧,42
TOP
1522#

回复 1521# xin889 的帖子

看了一下,平平的功放,不好玩的箱子;先生有何高见?
TOP
1523#

呵,我觉得天下烧友是一家啊!
TOP
1524#

回复 1523# xin889 的帖子

三个洋品牌都已经是国产了,一个本来是国产的,现在还在玩这种了功放还不如玩国产胆机声音更好一点。
TOP
1525#

泛音大王。。。。德彪西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 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 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 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 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 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管弦乐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年) 《夜曲》(1899年) 《大海》(1905年) 《意象》(1912年)
舞台作品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歌剧,1902年)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神剧,1911年)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年) 《大提琴奏鸣曲》(1915年)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年) 《小提琴奏鸣曲》(1916年-1917年)
钢琴曲
  钢琴作品   1884----1900年 第一期作品   《两首阿拉伯风格曲》(作于1888年)   《贝加摩组曲》 (作于1890年,1902年修订)   《冥想曲》 (作于1890年)   《叙事曲》 (作于1890年)   《舞曲》 (作于1890年)   《夜曲》 (作于1890年)   《浪漫圆舞曲》 (作于1890年)   《为钢琴而作组曲》 (作于1900年)   --------------------------------------------------------------------------   第二期作品 1901年---1904年   印象主义成熟阶段,但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版画》(三个乐曲 《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创作于 1903年   《欢乐岛》   《意象集》 (第1集)--(《水中倒影》。《向拉摩致敬》)   -
TOP
1526#

回复 1525# xin889 的帖子

说的有道理,我要再次把米开朗杰里演奏的德彪西前奏曲拿出来听一下,哈哈,你诱惑我了。
TOP
1527#

尽管DG用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做封面,但我无论如何也联想不到米开朗杰里的演奏能带给我印象派的色彩元素、很有意思的到是米的演奏却使我常勾起对巴比松画派的眷恋,个人认为德彪西的印象东西不宜在9尺琴上弹奏,有6尺半也就足够了,在“无锤之音”的表现手法上我一直在寻找演奏者以“半睡半醒”对琴键的施压轻而朦胧在不经意中多以散板形式弹奏,那才是我要的德彪西!可是没找到。呵呵
TOP
1528#

回复 1527# 红茶 的帖子

米开朗杰里演奏的德彪西作品,DG公司出版
CD1
前奏曲(第一集)
1.德尔夫的舞女(神殿中的舞蹈女神)
2.帆船(太阳下的帆船,其阴影的表达相当优美)
3.平原之风(像是吹过草尖、麦穗的微风)
4.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忧郁的圆舞曲调,灵感来自波德莱尔的诗)
5.阿纳卡普里山岗(南方强烈阳光下的拿波里山岗)
6.雪泥踪迹(清净的雪景)
7.西风所见(西风吹到一切,遍地嘈杂与混乱)
8.棕发女郎(根据李莱的诗《苏格兰之歌》而作)
9.徒然的小夜曲(吉它风格的衬托小夜曲旋律)
10.沉没的教堂(波涛的深度,还能听到圣徒的歌唱)
11.小鬼之舞(充满幽默,从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所得的灵感)
12.游吟诗人(活跃于中世纪的游吟诗人的印象)
儿童乐园
13.老顽固博士
14.大象催眠曲
15.洋娃娃小夜曲
16.白雪飘舞
17.小小牧羊人
18.黑娃娃步态舞
CD2
前奏曲(第二集)
1. 雾
2. 落叶
3. 维诺之门(维诺之门在格拉纳达,有此门的纪念邮票,根据邮票而谱曲)
4. 仙子是最好的舞女
5. 石楠树
6. 怪人拉文将军(根据画家劳特拉克的同名讽刺画而作,拉文将军是讽刺剧团的木偶)
7. 月照阳台
8. 水仙子
9. 匹克威克颂(以狄更斯小说中的主角为曲,谐谑曲)
10.骨壶(骨壶乃古埃及人用动物或人的头盖骨雕刻而成)
11. 三度交替(三度音程,音的游戏)
12. 烟火(巴黎烟火场景)
意象(第一集)
13.水中倒影,小行板
14. 向拉莫致敬,庄严的慢板
15.运动
意象(第二集)
16.林间钟声,慢板
17. 月落古刹,慢板
18. 金鱼,用钢琴描述金鱼的游动.

阿劳演奏的德彪西作品,PHILIPS公司出品
CD1
前奏曲(第一集)
19.德尔夫的舞女(神殿中的舞蹈女神)
20.帆船(太阳下的帆船,其阴影的表达相当优美)
21.平原之风(像是吹过草尖、麦穗的微风)
22.暮色中的声音与芳香(忧郁的圆舞曲调,灵感来自波德莱尔的诗)
23.阿纳卡普里山岗(南方强烈阳光下的拿波里山岗)
24.雪泥踪迹(清净的雪景)
25.西风所见(西风吹到一切,遍地嘈杂与混乱)
26.棕发女郎(根据李莱的诗《苏格兰之歌》而作)
27.徒然的小夜曲(吉它风格的衬托小夜曲旋律)
28.沉没的教堂(波涛的深度,还能听到圣徒的歌唱)
29.小鬼之舞(充满幽默,从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所得的灵感)
30.游吟诗人(活跃于中世纪的游吟诗人的印象)
意象
13.水中倒影,小行板
14. 向拉莫致敬,庄严的慢板
15.运动
版画
16. 宝塔,从中国音乐中获得的灵感,用无声音阶来表达钟声的效果
17. 格拉纳达之夜,格拉纳达是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城市,描写夜幕降临,曼陀林声从远处传来,有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表现西班牙后巷夜市酒场地气氛,有浓烈的西班牙气息
18. 雨中花园,使用了3首法国古老的童谣,来表现雨中花园的景色
CD2
前奏曲(第二集)
1. 雾
2. 落叶
3. 维诺之门(维诺之门在格拉纳达,有此门的纪念邮票,根据邮票而谱曲)
4. 仙子是最好的舞女
5. 石楠树
6. 怪人拉文将军(根据画家劳特拉克的同名讽刺画而作,拉文将军是讽刺剧团的木偶)
7. 月照阳台
8. 水仙子
9. 匹克威克颂(以狄更斯小说中的主角为曲,谐谑曲)
10.骨壶(骨壶乃古埃及人用动物或人的头盖骨雕刻而成)
11. 三度交替(三度音程,音的游戏)
12. 烟火(巴黎烟火场景)
意象
13.林间钟声,慢板
14. 月落古刹,慢板
15. 金鱼,用钢琴描述金鱼的游动
CD3
贝加莫组曲
1.前奏曲,中板
2.小步舞曲,小行板
3.月光,很有表情的行板
4.巴斯比埃舞曲,不太急的稍快板
5.萨拉班德舞曲
6.梦幻
7.浪漫华尔兹
红茶先生这是我早晨整理出来的两位大师演奏德彪西作品,急于上贴,简单介绍,米氏的演绎以结构完美、发音清晰、侧重于用钢琴描绘大自然视觉与嗅觉,波光粼粼的水声、沉没的教堂述说古老的故事、空气中飘荡的芬芳使人黯然神伤。以“朱砂掌”名震江湖的阿劳则以东方人方式解释、演绎,“老家伙”研究过哲学,他的发音是“牧神午后”般感觉,必须在调整好系统中播放。该套唱片我的听感是:在雾气欲滴的氛围中吟咏出各曲,而不是琴声模糊一片,厚实的手掌拍在琴键上,泛音融化在雾霭中产生的闲散感,使人半梦半醒之中。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1-05-11 08:41:41
TOP
1529#

回复 1527# 红茶 的帖子

先生你要寻找那种感觉,我才把阿劳的版本拿出来,我的新系统中还没有播放过这种风格的唱片,米开朗杰里版本我听了不足为怪,但是阿劳的版本让我吃惊不小,上述的感觉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有时候被人指点一下,就能开辟另一蹊径,谢谢。
TOP
1530#

通过阿劳演奏德彪西唱片的聆听,让我进一步坚信音箱的密度非常重要,箱子如密度不够,那么琴声的泛音在空气中融合、震荡并由此让人产生的遐想就很难实现。
TOP
1531#

阿劳的这套德彪西唱片对于器材考验难度相当大的,我记得十年以前,我在九龙购买唱片,有一朋友拿了这套唱片(PHILIPS金线),想退货,原因就是“堂势(水分)太多”“钢琴声模糊”,其实我们仔细听这套唱片,录音是非常优秀的,因为我除了上面介绍的听感外,还能听到演奏者“呼哧”的呼吸声,如此高超的录音水准,今天已不多见了。
TOP
1532#

回复 1531# 670707 的帖子

PHILIPS金线的碟子很好。不知先生听过水星公司的《苏佩与奥柏序曲集》吗?我个人感觉老版碟相当好听!而现在水星再版的CD或SACD就让我不感兴趣,不知何故?先生能否谈一谈您对此碟的听感。谢谢!
TOP
1533#

回复 1532# xin889 的帖子

Mercury(水星)公司有位著名的录音工程师罗伯特•法恩(Robert Fine),此人被行内誉为三大录音工程之一,他的录音理念是:在录制工作开始前寻找做好的录音位置,然后把录音器材设置好,录音进行中不在万不得已一般保持原位不动,这种录制方法最大有点是细节丰富、保持录音原貌。立体声时代到来后,采用三支麦克风三轨录音,其特点是音场透明度高;该公司需记住三人,制作人:Harold Lawrence,录音工程师:Robert Fine和Wilma Cozart(此二人是夫妻)。故此老烧友说起水星公司必然提起丰富的细节表现与清晰的透明度。SACD碟片我的听感是音场宽阔、解析力高,音场的厚度、音场的平衡性有所欠缺。帕雷指挥苏佩的唱片也是水星的名碟,其音场开阔、细节表达和乐器呼之欲出的感觉使人影响深刻,同时帕雷在指挥进行曲、序曲方面是老手,故此该唱片音乐感也应评高分,可惜的是该版本的SACD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声音薄、高音不圆润、乐感不知去往何处了。
TOP
1534#

这个帖子在论坛上开出至今,多谢广大朋友来点击观看,明眼人能知道,这幅帖子在论坛上无任何荣誉,说明我们不是枪手、马甲,我们一如既往走下去,原因已在帖子里说清,同时我也相信帖子里写的真知灼见,是好多烧友器材中听不到的,甚至无法想象,我也不可能请你们来证实,否则人家生意就没法做了,这不是我们的初衷;有一点大家不防可试:比如根据帖子里所介绍的唱片,去买一张唱片(盗版也可),放在自家的器材里聆听,与帖子里描述内容比照一下,缺在何处,再带着问题向人求教,或者到音响器材商店里去比较都可以,莘莘烧友,没有我们的机遇与运气,我们却无偿的告诉大家,听音响器材不要上去看品牌,拿着我们告知的点点滴滴去试验、感觉吧。
TOP
1535#

有时我们几个常客旁若无人般的在坛子里聊一聊,这种感觉也挺好的。
TOP
1536#

看来我早晨写的阿劳演奏德彪西作品的听感是正确的,现引用PHILIPS出版的钢琴大师集中阿劳一卷,评价词引用如下:
“阿劳还有其它观点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德布西的伟大性已经无需多言,而阿劳对德布西的赞誉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有些言过其实:「(德布西的音乐)是跨进艺术新领域的一大步。它像是从外星球来的音乐,我认为他是跨越时空的天才。」(引述自杜包(David DUbal)的文章《键盘上的感想》,1984年,30页)不用说,德布西音乐中如画般的一面对我们的阿劳来说没有吸引力,他全部的目标都在探索音乐背后玄秘的意义。才几个音符就诠释出他所想要的效果:请回想《前奏曲》第二辑的,而爱乐者一定会被《映象》第二辑中的奇妙世界深深吸引。这两首曲子内含有许多极适于钢琴演奏的成份,也是许多钢琴家都想征服的作品,就像《映象》第三首的。但是阿劳似乎对《映象》第二辑的前两首作品有所偏好,诠释也更为深奥。”
TOP
1537#

回复 1536# 670707 的帖子

读先生的碟评受益良多啊!先生如能多推介一些音响性与音乐性结合得较好的软件,那将是我等的大幸也!谢谢!
TOP
1538#

回复 1537# xin889 的帖子

说实在的,我将古典音乐唱片与自己的音响器材听感结合起来讲,还是第一次;说来也是偶然,我在楼主里第一次写过一贴好像是介绍海菲兹演奏的布鲁赫小协,感觉当时有点人气了就给老师看,他说: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写,或许会有点新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楼主、你、我三人就成为知音了,哈哈。。。,虽然我们的帖子连个精华贴都没进,但是我相信对于观看或关注过我们帖子的朋友来说,会有收益的;再者,他们还可以把我们帖子里的言论作为镜子,其照耀下那些口若悬河、涂抹似箭的伪烧友必将原形毕露;我们从来没有介绍过器材如何调试,但是我们勇于写出的听感、心得、观点是能站住脚的,因为它建立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多年发烧经验之上的。
TOP
1539#

楼上的有复燃了,吃不消。
TOP
1540#

回复 1539# 670707 的帖子

良师益友啊!哈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