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音乐从神性到人性的过程嘛,说的这么复杂。20世纪以后的音乐我也基本不听,因为人性已经太过泛滥。
人既非神,亦非魔,人是神魔的结合体。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调整这个神魔的比例,努力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人。但是如果刻意扬神抑魔,又会走入另一个误区,比如遁入空门之类。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是个人所好,但是这并不利于社会、民族的发展。
回到音乐,正如我现在最喜欢的是贝多芬、舒伯特。而年轻时候我更喜欢瓦格纳、德彪西和拉赫玛尼诺夫。因为人到了一定年龄,会回归一个神魔的理性结合点,这就如贝多芬的音乐,保持着古典主义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里面又蕴含着极其浪漫的人性色彩,这种浪漫是很含蓄的,不张扬的。这就是我认为的人类最高境界的美。
现在最让人扼腕的是舒伯特,他死的太早了,如果他能活到50岁,他的成就将不亚于贝多芬。他的“未完成”交响曲,已经大致摆脱了贝多芬的主题性交响曲,转向一种更大更宽广的纯音响和谐的无标题交响曲。他以后的瓦格纳开创的交响诗,布鲁克纳、马勒等人的大型交响曲,我认为无不以其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