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析力与声音厚暖是矛盾的吗???? [复制链接]

查看: 13382|回复: 87
61#

回复 60# znd06 的帖子

对!

举个例子,阿卡多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阿卡多的那张小提琴录音的时候肯定有一个很近的麦头,我想大概会是几十公分,但录成唱片在我们的音响里面回放出来的效果好像是十几、二十米外在听(有些弱音细节可能比十几、二十米听要好)。现场听呢,这张小提琴的能量与伴奏乐队的比例大概只是几十分之一,家里听的效果可能是几分之一,也就是乐队的压缩要更大。

所以根本不同构,所谓的保真只是痴人说梦。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62#

原帖由 空手 于 2010-3-21 11:30:00 发表
对!

举个例子,阿卡多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阿卡多的那张小提琴录音的时候肯定有一个很近的麦头,我想大概会是几十公分,但录成唱片在我们的音响里面回放出来的效果好像是十几、二十米外在听(有些弱音细节可能比十几、二十米听要好)。现场听呢,这张小提琴的能量与伴奏乐队的比例大概只是几十分之一,家里听的效果可能是几分之一,也就是乐队的压缩要更大。

所以根本不同构,所谓的保真只是痴人说梦。

对音响重播来说,录音也是一种再创作。
初烧,但只爱丹拿!
TOP
63#

回复 62# rx2 的帖子

是!

录音后的唱片是与现场不同构的独立的艺术形式。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64#

楼上两位说的极是,有共同点。本人历来认为高保真音响仅能对应录制后的电信号。
但这并不妨碍以某种原声作为主观评价参照,比如小提琴、钢琴、人声等等。一方面是对优秀录音的认可,再则实际对比会以同一软件测试不同器材,得到对不同器材还原的甄别。
TOP
65#

回复 64# znd06 的帖子

“高保真音响仅能对应录制后的电信号”——同意!

然而,怎么验证?解析力应该可以,回放的声音到底是不是电信号里有的,但“厚”和“暖”能验证吗?比如两个系统播放同一段小提琴,一个有金灿灿的音色,一个音色比较寡淡,通常我们会认为寡淡的那个是“监听”,金灿灿的那个是“音染”,问题是如何验证?示波器能看出电信号的音色吗?也许金灿灿的才正确,寡淡的才是失真呢?

所以还是得跟真实的乐器去比对,其实录音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让听的人有直击音乐的感觉,这就是“拟真”的概念。从拟真的角度讲,什么清晰度啊、能量感啊、音色啊方方面面的因素就都来了。

我觉得解析力、厚、暖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存在解析力高了就一定会厚、暖或一定会薄、冷。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66#

原帖由 空手 于 2010-3-22 15:46:00 发表
“高保真音响仅能对应录制后的电信号”——同意!

然而,怎么验证?解析力应该可以,回放的声音到底是不是电信号里有的,但“厚”和“暖”能验证吗?比如两个系统播放同一段小提琴,一个有金灿灿的音色,一个音色比较寡淡,通常我们会认为寡淡的那个是“监听”,金灿灿的那个是“音染”,问题是如何验证?示波器能看出电信号的音色吗?也许金灿灿的才正确,寡淡的才是失真呢?

所以还是得跟真实的乐器去比对,其实录音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让听的人有直击音乐的感觉,这就是“拟真”的概念。从拟真的角度讲,什么清晰度啊、能量感啊、音色啊方方面面的因素就都来了。

我觉得解析力、厚、暖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存在解析力高了就一定会厚、暖或一定会薄、冷。



非常同意:

解析力,厚,暖,是可以同时出现的3个方面,只有“冷”可能会与暖不能同时出现。

但解析力应该与厚、暖、冷分成两堆。

我们不可能知道原来乐器的真正音色,只能用乐器共通的特征衡量传真的程度,这个应该是发烧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析力发挥功能的地方吧。

然后按自己的喜好调较系统的:厚,暖,冷等等的音色上的性格,大部分表现,都给不同机器的性格(这些主菜材料)定调,咸菜、小配件、电源等调味品再变化微调,最终成为音响盛宴。
TOP
67#

      讨论进入实质阶段,要鉴定电声对错了。这就不得不翻回头重复前述观点,即暖厚亮暗等等声音色彩均应来自音源信号,而不能是播放器材的附加。一些现象可引以为戒,由于人的心理期待会对某种强化有好感。比如希望男声厚实有磁性,就一味搞出“厚声”,结果听女声满拧。再如某些号角自身染色近似管乐,放该类时味道更浓,还有些金属振膜自有音染亦会使钢片琴或类似弹拨乐器夸张的迷人。区分这类音染还比较简单,因为你的经验会感觉到对其他类声音的污染,从而知其错。还有些毛病不那么好判断,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还有了解基本原理。
     说实话,现今大伙还没法分得更清,这是因为市售商品均不甚好。最终需要没明显缺陷的,值得信赖的器材作参照才是。本人有关实践和观点见:
http://www.jd-bbs.com/viewthread.php?tid=1426072&extra=page%3D1
TOP
68#

我们不可能知道原来乐器的真正音色,

     那就永远不可能知道A系统象真度高些呢,还是B系统更象些。亦或都不大象。如果不以乐噐的真正声音,或演奏演唱的声音为依据。那还弄高保真做什么。

     其实乐噐本身冷暖薄厚、谐波多寡、金属感木质感、尖干园滑都有。好的系统能够反应出这形形色色的声音才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吗。
在G弦上……
TOP
69#

回复 67# znd06 的帖子

"区分这类音染还比较简单,因为你的经验会感觉到对其他类声音的污染,从而知其错。还有些毛病不那么好判断,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还有了解基本原理。"
-----------------------------------------------------------------------------------------------------------------------------
原来也是靠经验,不能算是科学方法吧?就是保不定有可能也会出错吧?

我有一次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听音的经验,发现弦乐真的有金灿灿的音色,相信会有很多好的音乐厅、歌剧院都会有这种很温暖的音色。就在想雨后初晴出这种音色看来是有根据的,怎知道就一定不是来自音源信号呢?而有的音响解析力虽高但播那张出了名优美的鲁宾斯坦的《夜曲》音色也一样寡淡,难道是正确的?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70#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最好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也可参考个人现场实听经验。但这还不足以作为断定录音制作的标准。其中有您记忆中的乐器与被录制乐器的不同,还有您听音现场与录制现场的不同。当然还有演奏人的不同。(就像同一台钢琴同一首曲,两位演奏家会有截然不同的音色)。电声还原毕竟是个物理过程,他与基本原理紧密相关。我说值得信任的器材,首先应从原理上应是高水平的。相对的说,每种有差距的器材都能得到相应的物理解释。另外需指出真正做到接近物理高保真的器材应该是通吃的。什么小编制、大交响、民乐、人声等不必挑拣。如果它仅限某类,必然存在缺陷。现实可做参考的器材当属高质量静电耳机。本人的静电音箱系统也当仁不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