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篇文章是我与尘客朋友原创,也是我们交流的一个报告,欢迎大家友好讨论。)
一直认为听音响只是听罐头音乐。最近因为结交了一帮玩HIEND器材的朋友,对玩音响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本来我也有这样的认识,现在是彻底地认识到:玩音响自有其意义,与听现场是完全不同的。
我很早就听音乐会现场了,记得还是在90年代初,我就开始听音乐会了。我记得我听的第一场“音乐会”其实是个在音乐厅举行的音响试听会,当然是台大型的HIEND音响演示会。当时听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勃拉姆斯交响曲,在那么大的一个音乐厅,居然有不错的音响效果。这次音响演示会是在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当时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音响与音乐厅居然有这种奇妙的联系。我听的第一场大型音乐会是在深圳大剧院举行的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因为剧场很大,当时给我印象很深,比第一次体验听音响演示会震撼的多。在那段时间,我认为听音响和听现场根本不能比,所以我抓紧一切机会听音乐会现场。尤其听音乐会现场那种亲和力是非常难得的,是听音响所没有的。这种对音乐会和听音响的观念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一个寂静的晚上………
那天晚上,百无聊赖,我就一个人在家听肖邦的玛祖卡。听着,听着,我觉得一种孤独感袭上心头。那种落寞的感觉真好。我觉得听音乐会没有这种感觉,听音乐会大部分给我的感觉是热闹过后的思考。而听音响,我一直都专注于听音乐中,那是一种独特的、不同于音乐会的美好感觉……..
最近,接触到一些朋友,都是玩HIEND器材的朋友,这种对听音响和听音乐会的不同感受更加强烈。我与一位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他叫尘客,他的观点基本是这样:“音响就在于它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在于它的个性。”这位朋友的观点如下:
“…………对烧友而言,音响器材之功能,既有别于家庭影院类一般影音器材、也有别于公开举行的音乐会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在于它的个性。因此,得首先看看你“发烧”的目的。
用我曾经的比喻:软件似海,硬件如舟。
有的人弄舟,是为了体验它的各种各样性能,甚或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试、竞速,乃至远航等等。总之,他在意船只的表现和自己的技术。
有的人则更多是为了泛舟而弄,希望能够更接近大海的深蓝,水天之际的空寂与缥缈,或者波涛的喧嚣与力量。
事实是经常免不了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虽然侧重不同。(所以论坛才有不同的板块?)
简单地说,这次我鼓捣器材的目的,还是想借更好的舟出更深的海看更多的风景。所以我在意就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而言,自己的器材能不能有更多的信息和细节?更深阔的音场?更宽松耐听的声音?更感人的乐器质感和音色?
从不愿意费心于技术、曲式之类,也不懂。器材只要好听更好听、音乐只要有意外的感动就行。现场音乐会也不是什么圣殿,得不偿失的时候经常是有的,就像到公共游泳池去游泳,很难进入境界。
所以曾经总结过听音三累:辨音、识曲、音乐会。
发烧20年以上,一共只换得三套系统,包括最近这次……..”
我引用尘客朋友的话,与大家探讨,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