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苦闷与彷徨
柴大官人的小协本就是热门曲目,在陈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上演后,更使它成为响彻大街小巷的名曲;看来陈导不仅喜欢京剧,还喜欢古典音乐,不然他不会还以老教授之身在电影里过了把瘾。在宏阔的大厅里听这支曲子,它那激烈喧嚣的强烈效果让你兴奋不已,但实际上这首曲子表达的却是一种深层的痛苦和压抑的、无以表达的欲望(还好,它通过这首曲子表达出来了)。抱歉,偶实在不能像有的朋友那样听出一丝一毫的“忧国忧民”,偶倒是听出了一个人与社会的对抗。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柴大官人经常处于“比天高,比海深”的极度痛苦中,现在让我们随着他的音乐深度体验一回他的痛苦:
乐曲在狂暴的开场过后,便是一种被钳制的欲望的呻吟,像是被藤条箍紧的娇艳花朵,或是被金笼锁住的无助小鸟,在几番冲突后,并未得到逃脱。乐曲中的一切发狠都是在自己内心完成的,但对于发生于自身的厄运却没有丝毫改变,一次一次地冲击,一次一次地败下阵来。他甚至都无法将自己这种隐秘的欲望加以表达,他只能在音乐中以曲笔渲泄之。这注定是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所以,第一乐章的结尾得到升华了吗?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因之,这音乐乃是表达人的冲突、痛苦和无奈;如果他能够超越这痛苦,他就不是柴柯夫斯基了。
第二乐章是自怜自爱,在经过了第一乐章的强烈冲突之后,在这里他只有自己舔自己的伤口,依次来过,顾影自怜,无人理彩。
第三乐章在第二乐章的休息和整顿后,展开了柴柯夫斯基式的反抗。弦乐一次次发起冲锋,独奏小提琴像是弦乐风暴中的闪电,或是风口浪尖上的一片白帆,这表现了柴柯夫斯基英雄的一面。一个人与社会的对抗。
在柴柯夫斯基的隐秘欲望中,我猜想还有他对梅克夫人的爱;我们知道,老柴的作曲生涯与这位贵族夫人的赞助分不开,为此,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品位高雅的夫人。但这位夫人对老柴有一个奇怪的要求,只能通信,不能见面;为此,他们之间留下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音乐史料,这对我们今天了解柴柯夫夫斯基的音乐无疑有很大帮助。这首乐曲一开始是题献给梅克夫人的,我想这也许可以理解为老柴对梅克夫人的爱情献曲,但这也是无法公开表白的。据说梅克夫人在看过这曲子后没有什么表示,而作品在几经辗转首演后(很多人都认为这部乐曲无法演奏),也获得如潮的恶评,当时维也纳的乐评人有说它“臭气熏天”的。不过,老柴音乐,包括其他俄罗斯音乐确实有其粗犷和不太精致的一面;与柴柯夫斯基同时代的勃拉姆斯差不多也是这么评论老柴音乐的。
我想再补充一点的是,柴柯夫斯基在音乐中所表达的冲突,包括他的交响曲,通常都不会得到解决,这是他无法超越其自身生活的表现;而在贝多芬的音乐中,那种冲突一定是要得到解决的,不解决他的音乐是不会结束的。甚至在贝多芬那里,音乐一上来就是对痛苦或冲突的征服,狂风暴雨式的进击和搏斗。贝多芬的音乐重在征服和战胜,柴柯夫斯基重在表现那种痛苦、苦闷和彷徨或者说悲怆的过程或体验,这种悲怆在他监死前的第六交响曲,即冠名以“悲怆交响曲”的终曲中也没有得到解决,他就带着这样的遗憾离开了我们。柴柯夫斯基的死因按传统的说法是死于伤寒,但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他真实的死因缘于其时他的“那点事”被人查知,社会权贵要求他自杀,老柴就在这样的无奈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确实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说法因梅克夫人在其生命晚期突然中断对他的资助而得到佐证,我猜想梅克夫人也听到这一传闻并得到证实;否则无法解释后者这一做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