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合肥蒋鹏
开心果
原帖由 无难 于 2009-6-14 23:22:00 发表[quote]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09-6-14 22:37:00 发表理论上是对的,实际情况是可以忽视。因为不同厚度的唱片虽然会引起VAT的变化,从而引起唱臂有效长度缩短。但这个长度的缩短量比起普通测量臂长和超距的方法所造成的误差要小很多。比如某唱片比普通唱片厚了3毫米,那么对于9寸唱臂,臂长仅缩短0.02毫米,臂长更长的话,缩短量还要小。但超距就不同,尤其是臂长较长的唱臂,一毫米的误差,会引起误差角倍增。所以超距追求所谓最佳的规尺是应该的,且是可以做到的。 应该是0.3毫米吧?
松香味
原帖由 合肥蒋鹏 于 2009-6-15 8:30:00 发表调针压与调VTA是两回事!虽然针压可以影响到VTA,但针压影响的因素太多,在这些因素里微小的VTA变化相对要显得无关紧要些,特别对于高档的低顺性唱头,调整针压几乎不影响VTA。因此顺序必须是先调针压再调整VTA!不能拿重要因素去适应非重要因素!至于针压值个人建议宁高勿低,但一般不要超过厂家的上限,在高针压下再把高频整治好,这款唱头的潜能就基本能发挥出来了,低针压由于唱针与唱槽的结合相对不够紧密,信息量相对就欠了,高频杂讯相对也会多,给人感觉似乎高频多一些,其实这正是信息量不足导致的低频欠缺!从声音角度来讲,先要稳重、扎实,打好下盘再做文章!说到这想起一个小插曲,几个烧友们听ATC20,讲中频好,一个烧友就讲了,好的高频是很贵的,另一个烧友跟了一句,好的低频更贵!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原帖由 合肥蒋鹏 于 2009-6-15 8:30:00 发表……至于针压值个人建议宁高勿低,但一般不要超过厂家的上限,在高针压下再把高频整治好,这款唱头的潜能就基本能发挥出来了,低针压由于唱针与唱槽的结合相对不够紧密,信息量相对就欠了,高频杂讯相对也会多,给人感觉似乎高频多一些,其实这正是信息量不足导致的低频欠缺……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09-6-14 22:37:00 发表理论上是对的,实际情况是可以忽视。因为不同厚度的唱片虽然会引起VAT的变化,从而引起唱臂有效长度缩短。但这个长度的缩短量比起普通测量臂长和超距的方法所造成的误差要小很多。比如某唱片比普通唱片厚了3毫米,那么对于9寸唱臂,臂长仅缩短0.02毫米,臂长更长的话,缩短量还要小。但超距就不同,尤其是臂长较长的唱臂,一毫米的误差,会引起误差角倍增。所以超距追求所谓最佳的规尺是应该的,且是可以做到的。
Rock
原帖由 合肥蒋鹏 于 2009-6-15 8:30:00 发表[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6-14 23:32:00 发表微调VTA的方法除了微调唱臂高低,微调针压同样可以改变唱针VTA,根据阿杰兄建议,今天微调了唱头针压,将针压从0.65g到原来的1.50g每改变0.3~0.5g就试听一次。小结一下:SMEIII唱臂与F3唱头配合的情况是,针压0.85g以下,声音发飘、散焦,不饱满,明显缺少重量感;针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