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莫这样,害得我又乱写了,*^*
在玩音响期间受房间的局限,对于具体的处理方法也很感兴趣,又来百度、酷哥搜个不停,太多了,处理方法漫天飘,那时很流行李鹏展的处理方式,不过很复杂,满屋的柜子和一顶的木制扩散板,老张(梧州)说别搞,可以怎么怎么样,那时“研究”了好多方案。最后感觉刘汉盛的方法最可取,又按照刘汉盛推荐的简单实用的音箱背墙强调硬处理,特别是担心小功率功放功率不足,可以让听感上感觉功率强劲,中低频更饱满有包围感。如果觉得定位不够明确还可以在上面拉上一层窗帘;另外两侧墙音箱高音第一反射点(告诉我们怎样找到高音的第一反射点,就是你坐在“皇帝位”上,另外一个人用镜子在箱子的高音单元水平线上左右移动,而自己需要找出镜子水平移动过程中在镜子映像中高音在垂直线居于镜子中心点的位置就是第一反射点了)用上60厘米宽以上绒布或者其它高频吸收材料,还强调不能太厚,不然殃及宝贵的中频,而沙发后墙更强调吸收,保证有2/3以上扩散处理,具体扩那些频段?这个不清楚,反正当时我用的是个1.2米宽的书柜高1.8米,前墙用上瓷砖粗燥面,两侧挂上绒布,播放音乐时可以感受很强的包围感。最后还加上了大大的单人坐布艺沙发和个密闭式的茶几,对于吊顶刘汉盛推荐了数种DIY的方式,我和朋友用了不少5厘米厚的泡沫自制的扩散板用强力双面胶粘了上去,样子还能接受,哇!声场变化非常大,高了、阔了,然而第2天早上上WC路过一瞧,大面积掉下来了,还留下麻麻癞赖的双面胶在吊顶上。来来回回折腾老觉得低频控制力跟不上,又不象是功放的原因啊!纳闷啊!看看线材是否有问题,换来换去只有后级电源线有点不妥,最后又用上了刘汉盛推荐看的刘仁阳听音室秘诀,采取了其中两个方法,一个是用大木箱放在音箱后墙和侧墙间,最好两侧有一定的距离,效果更好,神奇的吸掉很多多余的低频,当然这个木箱是有规格大小的,大概80*40*40厘米以上。还用上绒布,当时推荐的是绿绒布,绿色看到后对大脑有反应,总之对听音有帮助,手头上有其他绒布无所谓,把线防护起来还有器材也盖上绒布在不影响散热的同时,声音控制力好得大多,特别是低频往下往后沉了下去(这个是木箱功效),能量如何转化为动能在合理的混响下消失掉?就看不同大小能量的系统与空间了,高频毛刺少了很多(绒布功效)。其实不然,07年在网上偶然认识了小段喜欢上了YY和摸摸,呵呵!摸想歪哦!不久还认识了张大师、李大嘴等过来人,喜欢上张大师那种电源处理方式,不停的玩电容,很多牌子都试了,特点都很鲜明,用欧美、日本居多。不同用量不同方式,几乎不下上千次,在这个YY过程中,处理电源给声音带来的千变万化,不停参考旗舰机种,进步神速,感受到各种品牌风格的电源处理方式和声音走向,再结合一下产品的相关评论,哇!大丰收。在不停的玩电容加强滤波的同时减少电源内阻发现电源这一块相当重要,HIEND厂家都在用各种方式处理电源,投入成本相当大,象MARK几乎用了整机2/3的成本等等,还再生电源,让50HZ变为400HZ状态,最后对空间和3大件之间的必然和微妙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很重要,后来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很大程度摆脱了房间的太
多负面影响,对于频响、声音相位还有能量都有重新认识,这时发现玩音响是很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