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复制链接]

61#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Kelvin兄不要着急,我这个是连载,迟早会说到“新录音”(这个“新”的定义,我指的是80年代或者之后的数码录音)。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EMI制作新录音似乎比较顾虑到市场销量了。您所说的Rattle, Jansons,温格洛夫这些大师尚健在,我有机会去听他们的现场,因此主观上来讲我就不太愿意去重复购买他们的唱片了(有现场听还听什么唱片呢?)。这绝对不是说谁好谁不好,我绝无此意,我只是想用有限的预算去听尽可能多不同艺术家的演奏而已。其实现场是最好的:音效是最终极的,还有最关键是现场音乐会他们会演一些新奇少见的作品,这些是当今的唱片公司绝对不会投资去专门出唱片的了。

实话实说目前市场上EMI的CD最罕见最抢手的,恰恰就是它80年代录的一些著名指挥家演录不常见作品的数码录音。其中有的属于“你若没见过还真就不知道原来这个指挥曾经录过某某曲目”的这种。


原帖由 Kelvinwu 于 2008-10-31 12:44:00 发表
为什么坛子里的那么多人喜欢评论老版本呢?为什么很少有人评论新录音呢?新的录音才是我们所最需要了解的,对买碟也是个指导。

如今的新录音,拿EMI来说John Freaser制作的,Mike Clement录制的东西非常好啊, 演绎有Simon Rattle, Jansons,温格洛夫,提薄地那些大腕。这些录音才更接近现场。现代的录音才更能反应出演奏细节。

当然,老的录音不是不好,至少老大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62#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对不起,我有点自私和心急,只想着买碟指南。而且我个人对新的甚至是95年后的录音非常感兴趣,当然我有时也去听现场,但正由于现场带来的欣喜,兴奋和冲动,促使我去买碟。

想当初听了Lazar Berman的现场(死前一两年吧),从此就对他感兴趣了,从而收集了很多他的碟。听了Simon Rattle和柏林爱乐的现场,就疯狂的着迷,从此他出的碟,见一个买一个。还有Murry Periphia,胡帕蒂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急切期待大侠多多介绍95年后的录音。谢谢!
TOP
63#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中价studio系列也谈一谈吧,这里面好东西也非常多啊。
另外这个系列也都是首次CD化吧?我好像没见过studio系列的正价版。
风雨中抱紧自由
TOP
64#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Studio系列就是EMI在80年代的中价系列。但是也有个别录音一开始出版了正价版,但后来也出了Studio中价版,这种情况很个别,但的确有。


原帖由 allen1225 于 2008-10-31 22:09:00 发表
中价studio系列也谈一谈吧,这里面好东西也非常多啊。
另外这个系列也都是首次CD化吧?我好像没见过studio系列的正价版。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65#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8. 李帕蒂演奏钢琴作品曲集



我觉得不应该用“钢琴家弹钢琴”的方式去看李帕蒂,因为实际上在之前一些评论者的文章就指出过:李帕蒂是以作曲家的眼光去理解并演奏钢琴作品的。事实上,李帕蒂在法国深造的时候除了跟科尔托学习钢琴演奏之外,还跟杜卡斯(Dukas)学习作曲,还有跟明希学习指挥。并且在李帕蒂成长过程中的教师有不少都是有作曲家身份的:比如说李帕蒂的教父伊纳斯库(GeorgesEnescu)本身就是罗马尼亚杰出的民族作曲家和小提琴家。李帕蒂有自己的作曲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属于新古典主义,有浓厚的罗马尼亚民族风格。比如他1941年的作品《奏鸣曲》,就是取材于罗马尼亚民歌的三乐章作品。法国作曲家Poulenc评价李帕蒂为:“一位有非凡灵性的艺术家”。

有人还指出,假如李帕蒂没有得上白血病的话,他将会发展成一位作曲家。不管此说是否有充分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白血病中断了李帕蒂的作曲生涯。但是假如要找出为何李帕蒂的演奏能让如此多的大师都折服的话,那他的作曲家的眼光来解析作品的演奏风格肯定是原因之一——也正是这一点,就足以使得李帕蒂在众多的钢琴家中独树一帜了。

在我眼中李帕蒂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运的。导致这句话的原因相信大家都不难猜到:艺术成就与命运的巨大反差。

李帕蒂绝对没有朗朗、李云迪幸运。首先尽管当时他的唱片很热销,但在公众所知范围内他自己不显得有太多的收入;就算他有丰厚的收入,他也没机会从中享受这给他带来的便利;他要把钱用在挽救自己生命之上,要用来治病;他不能像李云迪那样,花300万港币买一辆跑车来玩(这里并无评论李云迪之意);更不幸的是李帕蒂自己没有能力负担治病的沉重花费,以致一度准备要靠巡回演出来赚钱治病;甚至在他生命最后一年多里,稍微能缓解他病情和疼痛的新药物cortisone(可的松),他都没办法自己完全负担(的确当时这种新药价格很贵,幸亏梅纽因、明希、斯特拉文斯基等好友帮忙垫了一笔钱)。

最终夺取李帕蒂生命的直接凶手不是白血病,而是他的肺部感染(或者说,白血病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因为它几乎摧毁了李帕蒂正常的免疫力)。我并不知道确切的详情,但这个是事实:李帕蒂在40年代末的时候,体内只有一边的肺是能工作的,因此肺部感染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但李帕蒂却又是幸运的,他演奏的独特风格和气质,据记载连音乐界各位大师们都佩服。例如科尔托对他的评价是:“不管是莫扎特或是巴赫,贝多芬还是肖邦,他都能超越单纯的音符,表现出作品精神意味的正确理解力。”还有卡拉扬、托斯卡尼尼等人的赞誉这里就不提了。

现在从李帕蒂留下来的录音里,我们未必能完全感受到他演奏的真正魅力。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录音水平不足以100%传递钢琴的音色。甚至我觉得假如来一个盲听测试,也未必人人能够分辨得出哪一个是李帕蒂的录音,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他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录音里面一窥他的风采。

李帕蒂演奏的巴赫《降B大调第一键盘组曲BWV 825》,是作曲家的《六首键盘组曲》中的第一首。这首作品的音乐纯朴并富有诗韵和意大利式的吟咏,因而虽然把此作品的音符弹出来不算难,但是弹出韵味则是颇考钢琴家的功力和修养的。第二段的阿勒曼德舞曲,李帕蒂对左手和右手的旋律节奏的巧妙控制让两个旋律产生了某种“平衡”,我们或许可以特地分别留意一下他的左手旋律和右手的旋律,然后再比较一下两者合成的效果,便可感受到李帕蒂对他们的巧妙结合。这首组曲有六段,每段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让人感受到这是李帕蒂对这首作品演绎的千锤百炼的结果。第三段库兰特舞曲里左右手的复调旋律的处理让人无比沉醉;第四段萨拉班舞曲充满了古典式的优雅和深邃的思索。

李帕蒂录了几次这首作品(比如说他在最后的音乐会里也演奏了这首作品),这里分析的是他1950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电台二号录音室里的录音。这次录音是制作人李格专门赶来日内瓦,并且EMI把自家整套新式的录音设备(这个时候EMI采用的应该是开盘式磁带录音机了)专程运送到日内瓦。50年7月的这次录音是李帕蒂最后一次走进录音室进行录音了,到7月中旬这次录音(包括巴赫、莫扎特和肖邦的作品)完成之后,由于他身体状况又开始恶化,所以这使得李帕蒂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面,只再有两次主要的现场演出:一次是8月份和卡拉扬合作的莫扎特21钢协;剩下一次便是著名的最后的音乐会。

说回50年7月的这个最后的录音室录音,在录音之前有两部钢琴供李帕蒂挑选:一部是斯坦威的音乐会用三角钢琴(ConcertGrand,这应该是斯坦威最巨型的三角钢琴型号了);另一部是缩短型的中型三角钢琴。李帕蒂当时觉得后者(中型的那部)比较合他心意;但制作人李格则喜欢斯坦威的大三角琴低音声部那独有的温暖(而中型琴则缺乏这个特征)。

由于录音地点是日内瓦电台的2号录音室,空间大小肯定比不上音乐厅,所以最后录制出来的钢琴的声音听上去让人觉得这是一架中型的钢琴的声音。还有,制作人李格在备忘录上写着录音用的琴就是那架中型琴,因此坊间就流传着这种说法:李帕蒂录音时用的是那架缩短型的中型三角钢琴。

但事实并非是这样的:在那次录音里,李帕蒂的学生BelaSiki和JacquesChapuis等人都在现场(可能是观摩,或者是照料老师吧),他们亲眼所见并且确认:在录音的时候,李帕蒂演奏的是那架斯坦威的ConcertGrand音乐会用大三角钢琴,而非那架中型钢琴。因此,李格的健忘(或者也是故意的)又差点误导了听众。

最后八卦一下他的“最后的音乐会”。还真没见过有这么拼命的艺术家的:他在贝桑松举行最后的音乐会,是在不顾医生警告前提下使出极顽强地意志去完成的(其实没有完成,在演奏完节目单上倒数第二首肖邦的圆舞曲之后就因极度疼痛和虚弱当场晕倒,因此还剩一首肖邦的圆舞曲没能演出,不过休息苏醒过后作为一个补偿,李帕蒂改演了一首体力需求稍小的巴赫“Jesu Bleibet meineFreude”作为结束)。当时演出的时候观众都看到了李帕蒂脸上痛楚的表情,但他的演奏听上去却仍然那么富有魅力。那场音乐会录音里他演奏的舒伯特的两首《即兴曲》,是唯一让我听得惊心动魄的一个钢琴录音——我自己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听我心里都是不由自主的紧张。

那场最后的音乐会中,中场休息之前最后的曲目正是这两首舒伯特的作品。在演完这两曲之后,由于李帕蒂觉得异常疼痛,因此在后台休息的时候让医生补充打了一针止痛药,可惜这一针止痛药不足以维持他演完下半场的肖邦14首圆舞曲。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66#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好帖好文好评
TOP
67#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好文
TOP
68#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原帖由 Kelvinwu 于 2008-10-31 12:44:00 发表
为什么坛子里的那么多人喜欢评论老版本呢?为什么很少有人评论新录音呢?新的录音才是我们所最需要了解的,对买碟也是个指导。

如今的新录音,拿EMI来说John Freaser制作的,Mike Clement录制的东西非常好啊, 演绎有Simon Rattle, Jansons,温格洛夫,提薄地那些大腕。这些录音才更接近现场。现代的录音才更能反应出演奏细节。


比较同意,我个人尤其喜欢新录音和新演绎。仅仅从录音来说,我认为新录音远远超过了老录音。

但是很多朋友更喜欢老演绎,而老演绎则往往需要老版本的CD才能反映真实水准。以前很少听老版CD,最近补了不少课,发现老录音的老版和新再版完全是两重天,严重到了可以影响你对老大师实力的判断。
TOP
69#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呵呵~继续看连载~就是lz速度慢点不过瘾~

俺对天使高价有这样一个认识:

这个系列对老大师都比较吝啬~

有些可能真是在EMI的录音少~比如lz刚介绍的lippati、szell,可能还包括Ormandy~有些在EMI的录音不少,但高价确实很少(当然是相对的)~指挥家比如klemperer、beecham、Barbirolli、Stokowski等~前两位的高价算多的了~但是估计一双手也能数的过来~后面的我见过的高价貌似也就是一个手就能数过来~比起后来的Marriner、拉特尔等人的正价片,似乎太吝啬了~

对些独奏家也有类似的现象~小提琴大师oistrakh、milstein这种级别的人物,在EMI的出版中,我印象里没有一张是正价的~倒是后来的perlman正价一堆一堆的~杜梅、齐摩尔曼(小提琴家)、肯尼迪的正价碟都比两位老大师的多~钢琴家算是待遇好的,richter和gilels都有正价出版~可惜再往前推的大师们都只能有个中价待遇了~

这当然是EMI的营销策略,可惜给我的印象就是对老大师们的“吝啬”~
TOP
70#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那是因为老演绎的新新新。。。再版不但是薄,尖,干,而且细节丢失非常的多。就算用了什么XRCD的技术也是修补得更加恶化。真正的老演绎必须从头版黑胶或者老版CD中体味那些老一辈大师的演绎的水准,会令你有全新感觉!
音响的目的还是高度还原音乐,好的音源非常重要,听不到细节的系统何来还原音乐?
TOP
71#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EMI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亚洲的顾客的确对老大师们有着宗教式的崇拜,不过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市场可以说忽略不计;日本又自己有东芝EMI(的确在80年代的时候,那些老大师们的经典模拟录音,很多都有日本版的正价版)。但是对于当时的西方国际市场,很多老外并不是这样来看老大师的录音的。要知道当时西方的顾客刚从几十年的LP时代走过来,那些老大师的录音,一开始有正价版LP,后来又有中价版,最后还有数都数不过来廉价版LP;CD刚推出市场,假如又重新发一遍正价版(要知道那时候CD的价钱对于当时消费水平算是比较贵的),顾客们会买吗?EMI那时候认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是恒定的,每个年代都有杰出的艺术家出现,所以当时的正价版CD就理所当然主要发行新录音了。再说那个时候的人们,有一些还真去听过我们现在觉得是“老大师”的那些大师的现场演奏,甚至住在当地的还能经常去听。所以他们对于“老大师”,一点都没有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神秘感”。这就好比那时的人看舒雷克特、莱因斯多夫、肯培这些“老大师”,就像现在我们看拉特尔、杨颂斯一样。

所以EMI在80年代的时候把很多老大师们的录音,放在中价或者廉价版CD上发行。

假如80年代的时候中国古典音乐市场能有现在这样繁荣,占这么重要的比重的话,肯定那时候EMI发行正价版的策略就会大大地改变。

哦对了,米尔斯坦的录音有EMI天使正价版发行的,不过仅有一张单张,德沃夏克小协。我后面会介绍。


原帖由 beijingyulu 于 2008-11-6 11:27:00 发表
俺对天使高价有这样一个认识:

这个系列对老大师都比较吝啬~

有些可能真是在EMI的录音少~比如lz刚介绍的lippati、szell,可能还包括Ormandy~有些在EMI的录音不少,但高价确实很少(当然是相对的)~指挥家比如klemperer、beecham、Barbirolli、Stokowski等~前两位的高价算多的了~但是估计一双手也能数的过来~后面的我见过的高价貌似也就是一个手就能数过来~比起后来的Marriner、拉特尔等人的正价片,似乎太吝啬了~

对些独奏家也有类似的现象~小提琴大师oistrakh、milstein这种级别的人物,在EMI的出版中,我印象里没有一张是正价的~倒是后来的perlman正价一堆一堆的~杜梅、齐摩尔曼(小提琴家)、肯尼迪的正价碟都比两位老大师的多~钢琴家算是待遇好的,richter和gilels都有正价出版~可惜再往前推的大师们都只能有个中价待遇了~

这当然是EMI的营销策略,可惜给我的印象就是对老大师们的“吝啬”~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2#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9. 米尔斯坦演奏的德沃夏克、歌德马克两首小协



米尔斯坦曾经录过三次德沃夏克小协,第一次是在RCA的单声道(多拉提指挥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第二次是那个著名的Capitol立体声(斯坦伯格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最后一次是在EMI,由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指挥新爱乐乐团伴奏。这张CD里选的就是最后这次的演录。

作为顶级小提琴大师的米尔斯坦,他每次的演录都很精彩。德沃夏克小协的演奏虽然不属于最难的那种类型,但它对节奏“整体上”的掌握要求很高。相当一部分演奏家的演绎由于节奏控制得不地道,使人产生“流于一般化”的感觉,于是乎整部小协演下来就变成了流水账。米尔斯坦在这里却一显大家风范,整部小协一起呵成。

这张CD另外还收录了米尔斯坦演奏的歌德马克(Goldmark)小协,由Harry Blech指挥爱乐乐团伴奏。Goldmark一生曾创作过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但目前经常演奏的一般是第一号,也就是这里所说的A小调小协,作品编号28。这部小协在当初曾经被认为将不会受到后世的注意。但不久实事却证明了这部作品是流传不衰的经典之作。

Goldmark 1830年生于匈牙利,他父亲是当地犹太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这个职位虽然比较受人尊敬,但是收入只是中等,所以虽然家人发现Goldmark有些音乐天分,但童年的时候他家里请不起音乐老师来教习。幸亏当地一个学校的校长免费教Goldmark一些音乐的初等知识,所以才让Goldmark的音乐才能不致于湮没。

有天分的人加上适当的引导当然进步很快。Goldmark 12岁的时候被选送到维也纳附近的一所音乐学校。维也纳在当时的确是学音乐的人所向往的地方。17岁的时候Goldmark终于出现在维也纳的音乐圈子里了。1848年的时候由于欧洲政治不稳定等原因Goldmark所在的音乐学院被迫关闭,Goldmark得自谋生路。所以他接受了一所剧院的职位,暂时解决燃眉之急。

后来政局稳定下来音乐学院重开,Goldmark又在那里学了7年,使得其作曲技术比起以往大有长进。1857年一场全部演奏他的作品的音乐会受到听众的欢迎,他随后离开维也纳回到布达佩斯举办音乐会,并且在那里干“博士后”工作。1860年他重返维也纳,当钢琴教师,并且加入了维也纳音乐协会。

Goldmark在维也纳活动的时期真是黄金时期啊,当时活跃的音乐家有圆舞曲方面的施特劳斯,有1862年布拉姆斯的首演,时不时有帕蒂的演唱会,李斯特的琴艺迷倒了无数人,彪罗指挥的音乐会座无虚席,还有瓦格纳来亲自授课,教导如何去演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后来20世纪初,还有勋伯格指挥自己的作品(1913年),更有贝尔格、韦伯恩等人的作品面世。所以如此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熏陶了Goldmark。

Goldmark在维也纳音乐圈子里面很活跃。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一位评论家Max Graf这样来形容Goldmark的形象:“他看上去像一只蘑菇——他身材矮小,整个人似乎被压在他戴的宽扁帽子之下”“他习惯以一种混合了谦虚和自大的意识来向听众鞠躬,听众通常都对他很尊重”。虽然Goldmark可能算不上最一流的作曲家,但他有不少经典的作品。歌剧《沙巴女王》就是一个例子。不过Goldmark最出名的还是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米尔斯坦这个录音,录于1957年,由EMI著名的录音师Christopher Parker负责录制。米尔斯坦的琴声甜润,可谓是“绕梁三日”,伴奏乐队气势磅礴。

刚才发现几年前上传到基点网站的选段居然还连得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试听一下(该网站好像需要你注册才看得到):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34703

音质光靠我来说好是没用的,还得自己去亲耳听。正所谓:空口无凭,耳听为实。
最后编辑felixcat 最后编辑于 2008-11-06 15:35:40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3#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原帖由 名级潜水艇 于 2008-10-24 14:18:00 发表
日本正价和国际欧版的声音有木有区别?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8-10-24 14:24:00 发表
因为我不会同一个录音日版跟国际版都买,所以我不太清楚两者有没有区别。看哪位有心的网友帮忙测一测?用EAC分别抓个轨,然后比较一下两者是不是相同。


我有机会对比过,但是是单声道历史录音,卡萨尔斯柯托蒂博黄金三重奏的大公,分别是美版老世纪伟大录音(老参考类似的封面,据说比参考还早)和日版老东芝卡萨尔斯的艺术,我是用耳朵比较的,日版输了一点点,主要是信息量稍少造成了鲜活度稍欠,音乐的流动感稍差
TOP
74#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老外对古典音乐的认识确实和东亚这边的大大的不同~一个朋友介绍我到一个国外音乐论坛~
结果大部分帖子里讨论的内容和我在国内音乐论坛看到的完全不同~全新的曲目、全新的演奏家。。。。。。。
另外他们不太重视cd版本~除非是发行量少的稀有货~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8-11-6 12:42:00 发表
EMI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亚洲的顾客的确对老大师们有着宗教式的崇拜,不过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市场可以说忽略不计;日本又自己有东芝EMI(的确在80年代的时候,那些老大师们的经典模拟录音,很多都有日本版的正价版)。但是对于当时的西方国际市场,很多老外并不是这样来看老大师的录音的。要知道当时西方的顾客刚从几十年的LP时代走过来,那些老大师的录音,一开始有正价版LP,后来又有中价版,最后还有数都数不过
TOP
75#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这张的确忽略掉了~小弟收集的米尔斯坦除了6cd的套装就是FDS系列了~美国EMI没有小天使的~呵呵~
不过这种小天使封面也比较容易让人误会~除了天使标没有cdc编号~好多老版廉价EMI总这么折腾~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8-11-6 15:27:00 发表
9. 米尔斯坦演奏的德沃夏克、歌德马克两首小协

[attach]116905[/attach]

米尔斯坦曾经录过三次德沃夏克小协,第一次是在RCA的单声道(多拉提指挥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第二次是那个著名的Capitol立体声(斯坦伯格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最后一次是在EMI,由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指
TOP
76#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原帖由 beijingyulu 于 2008-11-7 9:32:00 发表
老外对古典音乐的认识确实和东亚这边的大大的不同~一个朋友介绍我到一个国外音乐论坛~
结果大部分帖子里讨论的内容和我在国内音乐论坛看到的完全不同~全新的曲目、全新的演奏家。。。。。。。
另外他们不太重视cd版本~除非是发行量少的稀有货~


这点很容易理解,欧美人求异求新,东亚人求同趋同

所以可以理解富特在日本中国到今天还在受追捧,而在德国早已无人问津,到海德堡给富特扫墓的多是日中两国的粉丝。不是说欧美人不认可富特的艺术,而是他们觉得老的东西再好,也不能因此而不追求新的艺术,且不论新艺术的品位(或者说新艺术在当下理解下的品位),这点追求的精神,才是西方艺术不断进步的根本。回顾古典音乐历史上每一个闪光点,哪一个在当时不是离经叛道、前卫大胆的?而现在无不成了经典的经典,甚至经典得过于古板了。

这也正是柏林爱乐选择西蒙拉特而不选择巴伦波音的原因,尽管他们和巴伦的私交非常好,而巴伦的功力也丝毫不差于西蒙,但是一个代表了过去,一个代表了未来,BPO选择的是未来。我想,如果在中国、日本,同样的情况下肯定是巴伦当选了。
TOP
77#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10. 巴尔沙伊(Barshai)指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演奏的肖斯塔柯维奇第八交



听完这个录音,谁还敢说数码录音不适合弦乐?

巴尔沙伊当初学中提琴出身,早年以独奏音乐家身份出现。比如说60年代的时候他的EMI录音,他的身份便是中提琴独奏。自从1955年组建了莫斯科室内乐团,他便开始指挥活动。巴尔沙伊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曾经跟肖斯塔柯维奇学习过作曲,跟肖氏有很深的合作交往和情谊;所以跟穆拉闻斯基、康德拉什一样,巴尔沙伊是诠释肖斯塔柯维奇作品最地道的指挥家之一。肖氏的第十四交响曲就是由他指挥首演的。

按理说跟这部第八交最有渊源的指挥家非穆拉闻斯基莫属(毕竟是他指挥首演的),并且穆拉闻斯基在Philips也有这部交响曲的录音,但可惜音效不佳。目前最有神韵的演录之一便是巴尔沙伊的这个EMI版。巴尔沙伊在EMI的录音很少,寥寥可数,都是他1982-1988年之间担任伯恩茅斯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一职时录的。但是他的每个录音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大家很熟悉的肖氏第七交标题叫做“列宁格勒”,故名思义是表现了当时苏联军民抵抗德军进攻的勇敢精神。到1943年肖斯塔柯维奇创作这部第八交响曲的时候,苏联在战争中逐渐扭转了之前的防守地位,开始占上风了。所以在作品没演出之前,人们都以为肖氏的这部新作品会展示胜利的光芒和气氛,很阳光的。但是最后大家听到的却是相反的东西。

EMI的正价版的封面其实是很有意义的,这张CD的封面就很形象贴切地说明了这部作品的意境。从封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在树荫遮天的黑暗、阴森森之中,一缕缕阳光从枝叶中透过来。肖斯塔柯维奇的第八交响曲就是表现这样的氛围。它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悲愤,无奈之中的抗议、呼喊。甚至在穆拉闻斯基的Philips录音里,乐队里很多乐手都用近乎是极限的力量去演奏,有时候乐器的声音就像是因过劳而产生怪异夸张的声效。

全曲分5乐章,第一乐章超级长,有的演录长达半小时以上。巴尔沙伊这里用了26分钟。乐曲一开始低音大提琴立刻营造出一种阴气弥漫的沉闷气氛,之后弦乐组的进入衬托并扩大了这种感觉。假如你有经验的话就能猜到这种压抑的气氛迟早是要爆发的。在第一乐章中间的时候果真就来了:乐队在巴尔沙伊精心引导下,把几乎所有可获得的能量都释放出来。那一刻足以让人产生犹如被压迫许久终有一日把怨气都释放出来的那种悲喜交加的感觉;也有好像在心里很痛楚郁闷的情况下,用尽全身力量对着天空狂叫那种痛快淋漓。这里不得不称赞乐团的长号,听完这一段之后,你会知道什么是“响彻云霄”的感觉。

痛苦迷惑并没有因为第一乐章这里的发泄而得到解决。于是出现了第二、第三乐章怪异荒诞气氛的进行曲和谐谑曲。第二乐章是两首交替出现的进行曲,一个风格辉煌坚定,另一个猥琐、畏手畏脚。

第三乐章是一个亮点,一开始弦乐组演奏的那段机械、往前发展风格的主题,很精彩。苏联的音乐理论家玛捷尔称这是巨大的机械怪物在“工作”。我觉得这一段有点像描述整个社会以无坚不摧的力量在历史上前进发展那样。尤其在中间的时候,出现了由小号独奏为主,乐队其他乐器巧妙配合的幽默风趣地舞曲,被称为是“死亡舞曲”。舞曲完毕之后旋律又回到这个乐章一开始的机械怪物上去。这时候还有定音鼓、小军鼓把命豁出去似地疯狂敲击。

在整个乐队发出的音量到达极限上限的时候,作品进入冥想般的第四乐章。这个乐章里有长笛难度很高的精彩演出,表现出一种“哆哆嗦嗦”的感觉,相当传神。

第五乐章颇有苦尽甘来的意味,好像作曲家真的想通了那样,一开头乐团就展示出田园般的色彩和意境。乐队音调转为明亮舒心的C大调,假如要听动听旋律的话这个乐章可以满足你。我觉得这里的感觉就犹如唱片封面里的阳光,想尽力驱散之前的黑暗和压抑。出乎预料之外,这部交响曲以弱音结束。

正因为这部作品的复杂性,长时间来大家对作曲家的意图颇有争论。当时苏联方面的官方定性是作品纪念、缅怀在战争中伟国捐躯的烈士。

这是我听过的EMI里最传神的一个录音。数码录音自然宁静的背景让你一心一意去感受这部水火交融的作品的洗礼。各种乐器声音那如痴如醉的真实度,让你抛除任何物质上攀比的杂念(假如你开始是抱着测试器材或者版本比较的态度来听的话,第一乐章没完的时候你就可能完全沉迷到音乐当中去了)——当然对肖氏作品不感冒者除外。

这部作品不属于大众热门的曲目,所以当年EMI也没有去大力宣传这个录音,唱片产量很少。足足16年之后,2005年才又低调发了一次中价版,归到Classics for Pleasure(简称CFP系列)中去,还是用回85年那次的混音,音质得以保证。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78#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Classics for Pleasure我一直以为是廉价版的
TOP
79#

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原帖由 scfan 于 2008-11-7 11:46:00 发表
Classics for Pleasure我一直以为是廉价版的  

是超廉价版!
TOP
80#

回复: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

且不说音乐内容,老唱片的封面制作实在太有感觉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