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EMI天使正价版连载点评5
5. 巴比罗利指挥英国弦乐作品英国指挥大师巴比罗利(Barbirolli)年轻时候曾经主攻大提琴演奏,在柯文特花园歌剧院乐团、伦敦交响乐团里面担任大提琴演奏。后来他觉得这样干不够过瘾,自己自费组建了一个只有12名成员的乐团。再经过一些年的奋斗,在1927年乐团的水平达到为艾尔加的《为弦乐团而作的序曲与快板》进行了首次录音这样的地位。艾尔加听了他指挥的演奏之后有点吃惊:“I'd never realised it was such a bigwork”。艾尔加这部作于1905年的作品在当初首演的时候并没受到太大的关注,可以说是巴比罗利使得这部本来命运不佳的作品扬名的。
艾尔加的《为弦乐团而作的序曲与快板》,编号47,题献给美国耶鲁大学的Sanford教授,这是我在图书馆里面找到的版权年份为1905年的总谱:
这个EMI的录音正确地反映出弦乐器组成的乐团的真实声音。这部作品里面高中低各声部的分量都是很恰当的,在EMI的优秀录音之下,弦乐器很多细节都明显地反映出来了,比如说下面的红圈部分:
四重奏中的第二小提琴,和弦乐团的小提琴、中提琴拉奏的每个等高音符(也就是谱中的“黑色蝌蚪”),都要求以32分音符的速度“颤奏”(“蝌蚪”尾巴上的三条小杠)——这是一个相当细微的细节:假如录音的时候录音师对回响掌握不当,这个细节很容易就没掉的,导致大家会以为这些每一个都是整体的长音。Decca那个Britten的版本这个细节就比较弱一些,不容易觉察出来。巴比罗利这个版本,任何人一听就能听出这个地方的演奏技巧。
艾尔加这部作品讲究弦乐四重奏与伴奏的弦乐团之间的配合。我们来看看这个录音里面的伦敦小交响乐团(Sinfonia ofLondon)。伦敦小交响乐团创始于1955年。由于英国的艺术家是以工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所以伦敦各大交响乐团的演奏家或者一些独奏演奏者可以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组织成一个不太固定的乐团。当初的Sinfonia ofLondon就是以这种形式存在。当然它也有固定的团员。这个乐团现在尚健在,但由于目前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的萎缩不振,导致该乐团目前主要靠为电影声轨录音来维持生计。他们以前的官方网站是:
http://www.sinfonia-of-london.com,但现在这个链接好像失效了。
在巴比罗利的安排下,弦乐四重奏声部与弦乐团的融合度相当好,但是同时却又能够让听众感受出四重奏声部的独立地位。
这张唱片接下来的艾尔加的另一部作品《小夜曲》。很精致的一个演录。
这张唱片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沃夫威廉斯的两部作品——《黛利斯主题幻想曲》和大家耳熟能详的《绿袖幻想曲》。假如从旋律的动听性来讲,《黛利斯主题幻想曲》其实更加好听,所以我个人觉得《黛利斯》的艺术成就远远要超过《绿袖》。电影《Master and Commander :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里就用了《黛利斯》的片断作为配乐,在船长为了保护战舰只好忍痛让落水的一位水手牺牲的那一幕出现,音乐配合之下达到相当感人的效果。
这套录音里面除了《黛利斯》之外,其余所有作品的录音地点都是Kingsway大厅,录音师是Davidson和Parker,这里可见虽然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好的录音场所也同等重要。在TempleChurch录制的《黛利斯》——之所以选择这个地点来录音,完全是按照巴比罗利的特殊要求,而并非是因为Kingsway大厅排不上期。在《黛利斯》里面有一段是描绘类似“远方回音”的乐段,巴比罗利认为在混响时间稍长一些的TempleChurch会有更加好的录制效果。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对的。
最后不得不提一提《绿袖》,因为巴比罗利有大提琴演奏背景,所以他在这部作品里面特别突出了大提琴的分量,而稍微压制其余弦乐器的音量,可以说这是一种比较有个性的演绎,再众多演奏方式单一的版本里,巴比罗利的这种演绎无疑是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