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复制链接]

401#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最近我认真听了《罗马的喷泉》和《罗马的松树》。既有非常非常火爆而灿烂的场面,弦乐也非常优美光鲜。《罗马的节日》地位相对低一点,我没有这部。我听的是卡拉扬的版本。这张唱片没有《罗马的节日》。但有《为鲁特琴而作的古代歌曲和舞曲》的第三组曲。我是边听边写的。

雷斯庇基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学生,他是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所以他对罗马那么有热情,写出《罗马三部曲》那么辉煌和灿烂的作品。《罗马的喷泉》和《罗马的松树》应该是属于印象派的作品,从她们那么色彩斑斓的表达可以听出来。。。。这两部作品非常通俗易懂,给人以非常愉悦的感受。。。。。

《罗马的喷泉》和《罗马的松树》非常好听。在《罗马的喷泉》里,第一乐章非常抒情优美,令我想起拉威尔。这个乐章应该表达的是罗马的喷泉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既象早上的风和日丽,又像晚上的优美月光。第二乐章一开始就非常火爆,但很快就转入抒情,这是一个优美而浪漫的乐章。其中不乏浪漫的爆发。第三乐章非常火爆,似乎听到进行曲的味道。我很喜欢这个乐章,其实整部作品我都很喜欢。第四乐章写得情意绵绵,表达得很像夜曲,非常优美动听。真是好作品!

接着谈《罗马的松树》,第一乐章非常热烈而奔放,犹如人们在狂欢,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第二乐章表达得非常阴郁,甚至哀伤。但中间有一段激烈的插入。第三乐章很像优美的夜曲,有趣的是,这个乐章末端有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第四乐章一开始比较阴郁,但很快,这种阴郁转化为辉煌灿烂。一直持续到曲终。

《为鲁特琴而作的古代歌曲和舞曲》的第三组曲是一部极其优美的作品,我非常非常喜欢,是一部令人一听倾心的好作品,第一乐章非常漂亮,令人心醉神迷。第二乐章也是抒情的乐章,感情非常宽广,甚至带有史诗的味道。但这个乐章末段又令人精神一震,感情非常强烈。最后转入迷人的抒情而结束。第三乐章太迷人了。乐曲抒情而宽快。我最喜欢第四乐章,这个乐章要激烈一点,富于节奏感,但还是抒情的,甚至带有一点哀伤和悲壮,乐队表现得铿锵有力,乐曲的推进越来越快,在最后达到高潮。。。。。很想听听这部作品的第一和第二组曲。

听了这三部作品,对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不服不行啊。当然,作品本身非常好。喜欢雷斯庇基和卡拉扬。。。。。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2#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189.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
0.jpg (, 下载次数:47)

jpg(2007/11/28 4:12:53 上传)

0.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3#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190.悲剧场景——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4#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第8交响曲,C小调,Op.65,作于1943年,同年在莫斯科首演,由穆拉文斯基指挥。

肖斯塔科维奇创作这部作品时,正是卫国战争走向转折的时期。肖斯塔科维奇称:“第7和第8交响曲是我的安魂曲。”相比较,这部第8交响曲充满了悲哀的气氛。当初,这部作品首演后曾被说成是反苏维埃与反革命的“因为肖斯塔科维奇在战争开始时写了一首乐观主义的交响曲,现在却写了一首悲哀的交响曲。”“因为现在我们在进攻,在消灭法西斯,肖斯塔科维奇却悲悲戚戚,这意味着他站在法西斯一边。”

这部作品包括5个乐章:1.柔板转不太快的快板。这个乐章充满那种面对焦土的沉郁与悲哀气氛。2.小快板。3.不太快的快板。4.中板。5.小快板。这部作品的精华在于第1乐章于第3乐章的对比。第3乐章那种鼓和号的出色运用,那种速度的节奏把握真是动人心魄。

肖斯塔科维奇对此曲解说:“如用短语来描述这首作品的内容与根本思想,便是‘人类是快乐的’。暗淡的一切都会消散,美丽的人生从今天开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5#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191.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6#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本来想买一套黑胶听了再写些感想,无奈黑胶太贵。所以现在先写几个字。

这部作品音响非常非常猛烈。1905年革命的主题以前就引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兴趣:它反映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此外,肖斯塔科维奇在交响曲里还运用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革命歌曲 —《听》,《囚犯》,《你们牺牲了》,《发狂吧,暴君》,《华沙革命歌》以及选 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T.斯维里多夫的轻歌剧《亚洲金莲花》的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二 十世纪初.........核心长诗是《一月九日》。它的主题材料运用在第十一交响曲 里。

四个乐章分别是《冬宫广场》,《1月9日》,《在记忆里》和《警钟》。这部作品最明显有两个特点,音响性和戏剧性。这部作品虽然也有一些传统性,但她更是现代的。乐曲配器极具特点,尤其鼓声非常震撼。发烧友可以在第二乐章得到巨大满足。但我更看重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因为她是为纪念1905年的俄国革命而作的。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11-28 05:41:2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7#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192.肖斯塔科维奇晚年的悲怆《第十五交响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8#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这是一张非常非常精彩的唱片,是三星带花名片。其实十几年前就听肖斯塔科维奇了,只是那时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最近重温,又有了许多新的感受。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A大调,OP.141。创作于1971年,第二年由他儿子小肖斯塔科维奇指挥首演。第一乐章很有趣,是老肖斯塔科维奇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惦念。因为里面运用了肖斯塔科维奇小时候最喜欢的乐曲——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而且反复运用多次。这个乐章有点幽默和滑稽。

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非常深沉,悲哀。铜管齐奏类似圣咏,平和而意味深长。接着几件乐器先后独奏,最后再回到铜管圣咏齐奏。第三乐章是谐谑风格的小快板,小提琴是这个乐章的主角,后半部分犹如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第四乐章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使用了华格纳《指环》的“命运主题”。乐章开头使用了《众神的黄昏》里《齐格弗里德葬礼》这个主题,反复运用了多次。中间部分是一些舞曲及其变奏。第三段为再现部。多件乐器相互敲击,迷人而有趣。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首交响曲,这首交响曲管弦乐色彩非常丰富,音乐语言复杂而大胆,既充满深刻的感情又富于哲学性。尽管她充满着睿智和讥讽,但实质是悲哀和走向死亡的。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他的15首交响曲是继马勒之后建立的又一座里程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09#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193.肖斯塔科维奇的悲歌——《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10#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饱含感情和哲理性。他的音乐语言大胆,辛辣而复杂。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风格。

1959年夏天,肖斯塔科维奇完成了这部大提琴史诗。这部作品是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同年10月4日在莫斯科首演。从曲式和内容上看,这部作品的旋律格外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大提琴从低音到高音,挥洒自如,因此倍受大提琴家欢迎。演奏这部乐曲,管弦乐只采用规模较小的双管编制,但加添了钢片琴。

这部作品原来是三乐章的,因为某种原因后来改成了4乐章。好象原因是原来的第二乐章华彩写得太长。就把华彩单独写成一个乐章了。首乐章非常压抑,旋律坚定而有力。氛围悲哀,沉重。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曲悲歌,富于抒情和歌唱性。第三乐章是华丽的华彩,情感真挚而感人。第四乐章有一首乡村舞曲,但悲哀和恐怖气氛仍然存在。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大提琴作品,大家千万别错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11#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194.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12#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于1933年,并于同年10月15日首演。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与俄国音乐的混合体。既有严谨的传统,又有多姿多彩的俄罗斯风情,甚至机智即兴的爵士乐。体现了肖斯塔科为奇异常丰富的创作才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钢琴和弦乐协奏曲,嘹亮的小号也夹带其中,显得非常睿智,幽默。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时期和二十世纪相结合的钢琴作品,期间表现的是一个颇受压抑又有乐观和憧憬希望的肖斯塔科维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13#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195.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14#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肖斯塔科维奇共作有2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第一号,OP.77,作于1947—1948年,因为政治的原因,一直到1955年才予发表,呈献给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该年10月29日由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

这部作品共4个乐章:1.夜曲。表现的是黑暗降临。2.谐谑曲。表达了一种疯狂,同时也表现了作曲家对犹太人的关怀,乐曲在这里承载更多的是作曲家无言的悲痛。 3.巴沙加牙舞曲。是为斯大林主义时代众多的受害者所创作的另一种形式的安魂曲。4.谐谑曲。通过小提琴演奏的华彩乐段把那些年代所有的焦虑和疯狂表现出来。

整首作品带有象征意义。肖斯塔科维奇运用现代派的写作手法来体现他当时复杂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观........在这首作品里,节奏的繁衍多变、情绪的激烈、创作的独特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15#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听古典音乐,如果认真听,任何一个分支都会吞衔人的一生。在古典音乐和巴赫面前,我们会觉得渺小和卑微。我们也是能听多少就多少吧。只是爱乐要适度,不影响家人和工作,音乐外面还有很多美好而精彩的事物。此生谁叫我们遇上muses女神,也算不枉此生,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这也是我发这个帖子的动力.........就以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作为这个帖子的结束吧,没有写完200张,人生本来就有许多遗憾........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16#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17#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音乐这东西,真是越听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反过来说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这样的,只要你用心捉摸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和未知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是天才,只能忠心的感谢那些写出那些优美艰深曲目的作曲大师们我辈太幸福了。
最后编辑kalasi123 最后编辑于 2007-11-28 12:37:03
TOP
418#

回复: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海顿没有写吧
TOP
419#

回复: 写给爱乐入门和进阶者的200张(套)唱片

原帖由 buddyli 于 2007-11-29 16:49:00 发表
海顿没有写吧
很少听。有一张ECM的《临终七言》,波哥莱里奇的钢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20#

我来狗尾续貂吧

1732年4月1日,维也维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以修造马车为生,母亲是个厨娘。尽管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岁时被著名的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选中。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一般刻苦地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从16岁起他甜美的歌喉开始不幸地逐渐沙哑。1749年的一天,奥地利女皇在欣赏圣斯蒂花教堂唱诗班的优美合唱时,突然从合唱队里传出一声很不协调的怪音,女皇当场就挖苦道:“这个孩子的声音听起来就像乌鸦叫!”从此,海顿结束了他的唱诗被迫流落街头,靠拉琴卖艺糊口谋生。

此后的10年是他的艰苦岁月。他当过仆人--看门、送信、擦皮鞋,干过家庭教师,写过歌剧,作过大提琴手,任过乐队队长。1759年,他成为波希米亚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指导。

1760年,他娶凯勒为妻,犯了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为自己招来莫大的痛苦。凯勒体魄强壮而智能低下,性格凶狠暴躁,素质极差!她不仅在生活上虐待海顿,还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创作的音乐手稿随便擦桌椅、包糖果、制点心盒等等。对此,海顿只有仰天长叹,而这又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后来,他们终于分道扬镳了。

1961年,海顿被匈牙利最有权势的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在此,他度过了长达30年之久的音乐仆役生活。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时必须穿上绣金花背心,白色长统裤袜,头戴假发或梳辫子,脸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后,要恭候在客厅里,等待主人有关当天音乐活动的安排指示。在创作上,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题或要求,准时写成音乐作品。此外,还要监督乐队的纪律,看管好每件乐器,给新歌手上课,提高乐队水平,等等。海顿曾悲哀地写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几乎没有人类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几天我也不知道我是乐长还是剧场验票员......要知道经常作奴隶是很可悲的......”。

“尽管有时宫适生活强加给他的种种约束惹他生气,他还是居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既不怀疑王公的至高无上,也不怀疑穿制服的伟大艺术家的天才。关于他在埃斯特哈齐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后评价认为有利条件超过了不利条件。‘亲王总是对我的作品感到满意。我不仅经常受到鼓励,而且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我可以进行实验,观察什么产生了效果、什么减弱了效果,我可以改进、替换、作一些增删,可以大胆地按我喜欢的那样去做,我与世隔绝,没有人来扰乱或折磨我,我被迫成为‘独创才’。”

从未有人对海顿的音乐天才表示怀疑,但却发生过面对着艺术家本人而怀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顿的怪事。由于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爱海顿音乐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见到他时竟失声问道:“你是真正的海顿吗?......” 尽管我们的大师其貌不扬,却十分善良、纯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与崇拜者们都亲切而风趣地称他为“海顿爸爸”。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屠夫。一见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诚地请求道:“尊敬的大师,我最亲爱的小女儿即将举行婚礼,对我来说,这是重大事件。我满怀感激之情,请您为我写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请求,除了向您提出,还能去找谁呢?”善良诚恳的海顿立即慨然允诺。到了约定之日,他果真写成一首典雅的《C大调小步舞曲》屠夫千恩万谢地取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几天之后,正当作曲家伏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埋头写作之际,窗外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混杂声响,着实把海顿吓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应过来:这是有人在奏乐。是什么曲子呢?......大师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仔细听了半天才终于恍然大悟:天哪!这不正是自己前几天作的那支《C大调小步舞曲》吗?他赶紧跑到窗口向外张望,只见台阶上立着一头强健的公牛,牛角上还挂有金色的彩带,喜笑颜开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后是满面春风的女儿女婿,一支由流浪艺人组成的我队正在起劲地吹吹打打!屠夫庄重地走上前来,恳切地说:“尊敬的大师,对一个屠夫来说,用健壮的公牛来对优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谢忱是最好不过的了。”

海顿在宫廷供职的30年里,埃斯特哈齐王宫两易其主(召海顿进宫的保罗.安东王子于1762年去世,继位的胞北尼古拉王子于1790年病故),1790年继位的新主人只聘请他作挂名的音乐指导,海顿从此得到自由,于是他移居到维也纳。

1791年,应英国之邀,海顿前往伦敦访问。在此期间,他出席了纪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尔的音乐会。当大厅里回响起亨德尔的名作《哈里路亚》时,年近60岁的海顿激动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尔是我们一切人的先师!”接着,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来,全场听众无不肃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遗体被葬于圣麦斯公墓。。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年)在评论海顿时曾这样讲道: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从、卑躬屈节的人。

海顿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主动地向墨蝉现实发动猛攻!海顿就是海顿,他虽有时对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能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

海顿被后人推崇为“交响曲之父”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其实,无论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过誉,因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这两种重要的器乐曲体裁才从草创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弦乐四重奏中,他采用“说话的原则”,即各声部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感。莫扎特说:“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响曲中,他“确立了以短小动机加以动力性展开的奏呜性发展原则,废除了数字低音的传统,以及开始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这些,都给予莫扎特和贝多芬很大的启迪。

海顿的作品数量是惊人的:交响曲104部;弦乐四重奏77部;各类三重奏180部;钢琴奏鸣曲50部;歌剧14部;清唱剧两部;还有大量小型的声乐与器乐作品。其中,较名的代表作有:《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Abschied)、《第九十二交响曲》(牛津Oxford)、《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Surprise)、《第一百交响曲》(军队Military)、《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Clock)、《第一百零三交响曲》(鼓声Drum-roll)、《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London);弦乐四重奏第三、十七、二十、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号;清唱剧《创世纪》(The Creation)、《四季》(The Seasons)。

海顿作品: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765-1767年之间,当时正在艾斯特哈萨城堡供职的海顿正是三十多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并且刚刚成为尼古拉亲王艾斯特哈吉宫廷乐队的乐长。因此,这部协奏曲既带有青年海顿明快、优雅、幽默的风格特征,在艺术上也是比较成熟的。同代人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没有写过大提琴协奏曲,所以海顿的这部作品堪称当时大提琴协奏曲中的代表作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