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ericzhu88 于 2007-11-5 9:59:00 发表 昨晚在东方音乐厅听了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曲目是勃拉姆斯第四和贝五。每年都会去听几场现场音乐会,但是昨晚坐第二排,离乐队很近,简单谈一下听感。
一、现场音色最大的特点是温和、舒缓、宽松自然。整...... |
原ID密码忘记,只好注册马甲来玩了。
跟博士后抬杠一下,希望不要见怪,只是交流,不是砸场子。
一、现场音色最大的特点是温和、舒缓、宽松自然。整个音乐会偶没有听到任何有压迫感的声音,没有过亮和刺耳的高音,没有拍胸口的低频,听感极其舒适。与俺实际听过的音响系统相比,不得不承认LP的声音更接近现场的声音,CD系统中,以俺听过的机器而言,马兰士CD7 和 CD15的声音是比较像的。
1.现场音色最大的特点不是温和、舒缓,而是全面、自然。如果坐在前三排整场音乐会都听不到任何压迫感的声音,那说明你的感觉有问题了,因为没有过亮和刺耳的高音,没有排胸口的低频,并不代表没有压迫感,事实上,现场的声音,在乐队齐奏的时候,是一定有压迫感的,在大鼓重击的时候,是一定有拍胸口的低频的,不但拍胸口,而且连屁股和裤管都会震起来,哪怕是东艺这么大而开放的厅,如果听交响在全奏的时候还感觉不到压迫感,那一定不对的。
二、如果以暖、冷和中性来衡量现场音色的话,偶觉得现场音色并不是所谓“中性无染”,而是偏向暖色调的,尤其是弦乐组,齐拉的时候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木质感强烈,没有任何冷酷的金属声,和干、瘦、硬、薄、尖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2.乐队是不应该有明显音色偏向的,有偏向也是环境造成的,至于偏向暖色调就更不该了,我在乐队里听到的是既不偏暖也不偏冷的,而是看什么作品,弓在哪根弦上,用弓尖还是弓根,施加的力度等因素造成的,如果作品需要表现冷峻的表情,出来还是偏暖色调,那岂不是很奇怪么?
三、现场的分析力并没有偶听到过的一些系统高。长期以来偶一直相信录音话筒对细微声音的辨识力要远高于人耳,唱片在录制时也刻意对一些微弱音进行了加强处理。因此,偶一直怀疑如果偶坐在录音话筒的位置上,是否也能清晰地听到经唱片和音响系统(当然是指一些hiend系统)还原出来地那么多细节。事实上,昨天俺坐在第二排,并没有听到那么多的细节,比如乐手翻琴谱的声音俺就一下都没听到(难道是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乐手手脚都特别轻?)。由此俺觉得现在的音响系统对分析力的追求是不是有些过头了?特别是为了追求分析力和细节而丧失了声音的厚度、质感,使声音流于干薄。
3.交响乐录音棚录音也好,现场录音也好,用的大多是灵敏度极高的电容话筒,纤毫毕现。但是现场有很多杂音,人体还能吸收很多声音,所以在现场是绝对不可能听到水晶般透彻的声音的,能否听到翻谱的声音根本不重要,能听到也不奇怪。而且录音室和诸如柏林耶稣基督大教堂等环境的声学特性是跟东艺完全不同的,东艺的造型是模仿柏林爱乐大厅的,问题是柏林爱乐大厅是著名的衰声的。
四、现场的低频量感并不多,但是下潜很深。这条对音响系统可能是个大考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低音大提琴的拨弦声,当乐手轻轻拨弦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很轻,但无论其他乐器的声音多大,都丝毫掩盖不了它的声音。
4.东艺的开放式舞台,对低频来说绝对是个糟糕的设计,如果你听过国内声学效果好的厅,就知道,该震天动地的时候就该震天动地,倍大提琴的拨弦声,该需要量感的时候,就得需要量感。
五、各种乐器的音色互不干扰层次分明。这个又是比较考系统的,偶在很多音响系统上听到的都是小提琴和中提琴分不清楚,中提琴和大提琴分不清楚的声音,尤其是大动态起来的时候。
5.现场乐器的音色互不干扰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曲家写作品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和声和复调因素,有些时候,就是人为让几种乐器复合音色的。至于在音响系统上听不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区别,那只能说明现场听得不够多,对乐器特性还不够了解。当然,如果在大动态齐奏的时候,听不清楚是正常的,因为人耳有掩蔽效应,除非你有听力特别惊人的指挥级耳朵。
六、动态起落特别大,轻奏时声音也很清晰、饱满、有质感,强奏时不吵耳、无压迫感。这个似乎是音响系统的最大难题了。一般音响系统偶觉得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如果音量开到和现场乐队轻奏时差不多大,那么大动态起来时声压肯定缩水很多,但如果开大到和乐队大动态时向近,那么乐队轻奏部分的声音又会比实际的现场声音大很多,总之,就是“动态压缩”,但这个“动态以压缩”不是我们一般概念上的大动态部分被压缩了,而是一种“两头压缩”,大动态部分被压小了,轻声的部分被压大了。
6.录音最后阶段都有压限的。但是,如果说“如果音量开到和现场乐队轻奏时差不多大,那么大动态起来时声压肯定缩水很多,但如果开大到和乐队大动态时向近,那么乐队轻奏部分的声音又会比实际的现场声音大很多”那也不一定对了。事实上,如果你开的音量和乐队轻奏差不多,那动态大的时候,音响永远比现场更吵。如果动态大开成一样的音量,也肯定是音响不如现场声音大了。你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错觉,是因为东艺设计的关系。
以上六点,俺觉得后三点不太好搞,搞起来也不是小投入能够改善的,但前三点关于音色的俺觉得还是可以在自己的系统上“有所作为”的。这也是俺今后调音的方向,愿与大家共享。
东艺的声学设计在国内已经算不错了,但是基于厅大,四面开放的关系,声音会严重偏薄、偏弱、偏冷、偏硬。堂音是一定不够丰富的,共鸣是一定不够丰满的,低频是一定不够饱满的。希望兄台多听听好的音乐厅,国内还是有一些比东艺声学效果好但很多的厅的,建议不要用一个声学效果不佳的现场来定义现场和录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