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音响组合与听音室:唯美6号+钟神大旗舰世纪版+金诗韵DAX2+E3 [复制链接]

61#

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16 21:24:10 发表的内容
残剑831 在 2006-9-16 17:37:49 发表的内容

   我很早以前曾发过一篇有关linn器材的听感帖子,linn的声音是属于小资情调的声音。而且有不少修饰和染色,钟爱以还原真实乐器为原则的朋友是不一定会喜欢它的 :)


老兄对LINN的评价很有见地!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去年在国产音响大展上,声音最好的房间就是:LINN 惊奇+美星2A3胆前级+美星MC300845+金琅782,当时放青燕子的《白云的故乡》,声音甜美、清脆、细腻、圆润,让人太喜欢了!


   呵呵,在一些系统中用linn的音源会很有互补性的。但全套linn的声音确实是有特色但比较有小资情调的声音风格:)
TOP
62#

唯美六号很难褒,特别是高音喇叭褒透了差别很大。问一下楼主您的唯美六号的低频是否滚地而出?
TOP
63#

音响业和培训业不能一概而论吧

quote]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15 22:28:29 发表的内容
kiness 在 2006-9-15 21:42:26 发表的内容
想知道楼主为何选择了一水的国货(不是鄙视国货),想听听楼主的想法

这个问题很简单,想让自己的每分钱(啊啊,现在好像找不出1分钱了!汗一个!)都花得明白,至少物有所值。
说个不大相关的事,我合作的一家美资背景的咨询公司,以前做培训的时候,都聘请台湾、香港、新加坡的培训师,4年前鄙人成为他们选择的第一个本土培训师。公司的报酬是机密,但是了解到,公司支付给海外培训师的价格是给我的2倍多,但是培训效果呢,呵呵,不客气地说,偶比假洋鬼子稍胜一筹!最不济的话,普通话比他们标准多了。
所以,从去年以来,公司基本上中断了与海外培训师的合作,清一色的本土培训师了。

这个好像与阁下的问题也算搭界吧,呵呵![/quote]
TOP
64#

此贴有楼主宝贵的发烧心得和经历分享,应该置顶:)
TOP
65#

好文,请继续!
TOP
66#

[quote]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15 3:41:00 发表的内容

正好有位多年的至交,也是发烧友,94年就用ROGERSE 3/5A,现役器材是LINN的惊奇+意大利的声韵(union research)胆机,我听过好几次,放女声和小品迷死人不陪命,打9分都有些委屈;但是一放交响乐、低音大提琴就是打5分都不够格——我戏称那是属于林妹妹式的风格,一种“病态美”(过于个性化的东西大抵如此),所以把惊奇带来我这里,看看能不能带来惊奇。

惊奇接入我的系统后,确实让人有些“惊奇”!失望的惊奇!我的真实感受是:听声音,值5000,看外观工艺和用料,值3000不到。

估计这时有LINN的拥戴者要扔砖头了——在下不敢保证所说的都正确,但是可以承诺有一说一、实话实说。当时的整体表现,是高频比较柔和,中频比较丰润,算是两大优点吧(也就是所谓的耐听);但是缺点太多:声音很薄,密度太小;解析力差,大量的细节被贪污掉了;高频延伸不足,低频下潜不够,整体速度很慢。
不敢说LINN不好,至少可以肯定,LINN不适合我的系统,或者不适合我的口味。

所以,对所谓的音乐味更加怀疑——无法定量评价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所谓国际名模吕燕一样,中国人看她是要多丑有多丑(跟她比,芙蓉姐姐都算美女了),但是法国人却认为吕燕是具有典型东方气质的美女,所以在当年的巴黎国际时装模特大奖赛上荣获第二。


一花一世界,各花入各眼。

quote]

   我很早以前曾发过一篇有关linn器材的听感帖子,linn的声音是属于小资情调的声音。而且有不少修饰和染色,钟爱以还原真实乐器为原则的朋友是不一定会喜欢它的 :)
TOP
67#

残剑831 在 2006-9-16 17:41:47 发表的内容
[
   聆听面积小于30平米的是不适合用维6的,会让其低频消化不良,造成声音定位的模糊,糟蹋了这对箱子的宝贵优点。用唯美6的最佳面积应该在35平以上才合适:)


观点也许有道理,但是不具备操作性。
作为一般的发烧友,能够有个15平米以上的空间就不错了,30平米的专用听音室,我自己估计要再奋斗8年才有希望——不过,那时候的音箱,可能除了唯美6号之外,会有更好的选择的。

我的客厅倒是大,连饭厅一起40多平米,但是净高5.7米,唯美六号在这种环境根本出不了好声——最起码一点,声压不够。所以客厅的系统只好选择了乐富豪的EVP-15专业音箱,98分贝的灵敏度,15寸的低音那才叫过瘾!
等这套HIFI彻底定型、调校到位之后,将来想慢慢上对18寸的低音玩玩。
TOP
68#

感谢版主置顶!
TOP
69#

支持国货,顶置有理.
TOP
70#

唯美六号需要大空间.大力功放,否则很难玩.
TOP
71#

今天下雨,不想出门,买地毯就只好向后推了。

感谢各位的支持,不小心预留的空间全部用完,还有些感受想继续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所以在此发空贴留位置。
TOP
72#

印象中的发烧轨迹片断——东风吹,战鼓擂

其实,国内的发烧历史很短,特别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间也就是20多年。
“三转一响加咔嚓”的年代,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音响为何物的,附近单位的高音喇叭,可能是人们接触“音响”的唯一途径(电影院和露天电影好像也该算?)。
80年代初期,砖头式的放音机还是高档货,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时髦小伙子拎一个“三洋”四喇叭收录机扭着迪斯科在大街上招摇过市,是那时最烧包装备,比今天的HI-END还要了不得!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舞厅越开越多,音响也好了起来,但那只是在商业场合才有的。不过,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拥有了组合音响,国产的“星河”、“钻石”、“华强”,等等,进口的呢,则有“健伍”、“山水”、“先锋”。随着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燕舞”也舞进了农村,“一曲歌来一片情”。
但那时好像还没有发烧这个词,人们对音响的概念很模糊,只要能出声音、能闹出响动,就知足长乐了。

92年之后,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卡拉OK进入家庭,二是CD开始在城市中普及。大约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音响”就开始作为一种家庭消费大件逐步普及,而国内的音响产业也开始红火了。

不过,平心而论,那时的音响档次实在太差,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月收入2、3百元的工薪阶层,即使对音响有点追求,也受制于经济条件,只能在国货中选择。于是,国内的音响厂家应运而生,多如牛毛。并且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偶那时买的LHG就是交了学费,惨!
一开始惠威算是给许多发烧友上了个启蒙课(虽然偶现在早已不再是惠威的用户,但是客观地说,惠威对于中国发烧“事业”的推动还是有贡献的);今天的新德克那时靠一款用惠威喇叭DIY的三分频落地箱(XH301?)也起了家,长沙的李楠(现在发友公司的老板)靠一款低频霸主和系列摩机文章成为那时的知名人物;八达的DC111和声雅的VL250都是一时之选.......后来加入音响行业的公司就更多,到现在,有些已经死了,有些还活着。

那时只有大城市的高收入人群能够买点洋货,SONY497今天估计送人都没人要了,CEC891(售价1600元)被称为“穷人的劳斯莱斯”。

94年底万燕推出世界上第一台VCD,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化影象技术。通过广告,还有赞助《我爱我家》做了一集软性广告的故事,让人们知道了录像机、LD之外还有个新的DD。不过万燕的“撇脂定价”政策为自己挖好了坟墓,4980远的定价让自己没有多少市场;反而是用国产CD加VCD解码板组装VCD的两家杂牌公司KING和STARKING以低价占领了市场,后来又有爱多“超强纠错”强力登场,夺取了广告标王,也赚取了大把银子;于是,新科、先科、万利达、步步高等蜂拥而至,国内VCD异常火爆,让认为VCD只是过渡技术、没有市场前景的日本和韩国、美国企业深感后悔。
VCD之所以火爆,源于那个年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开始注重文化需求的需要,廉价的盗版光盘是其成功的关键(录像机和LD不成功就在于此)。根据观察,买VCD的用途主要是两方面l:卡拉OK,看碟子(进口大片和A片)。
于是,随着VCD的普及,城市家庭的音响配套也普及起来了。
发烧在这个潮流中也日益兴盛(偶在那个年代帮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配了不少音响),做音响的JS赚欢了——所以现在他们经常抱怨市场不景气,呵呵!

客观地说,那个年代国内的音响水平,还真的不高——与洋货之间的差距,确实是水平的差距,唯一取胜的法宝就是低价。
不过,也开始渐渐出现了一些有点追求的音响企业,无论是线路、元器件、制作工艺,水平都日渐提高。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73#

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15 3:36:04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9153355885915.jpg[/upload]
听音室前方
TOP
74#

残剑831 在 2006-9-16 17:37:49 发表的内容

   我很早以前曾发过一篇有关linn器材的听感帖子,linn的声音是属于小资情调的声音。而且有不少修饰和染色,钟爱以还原真实乐器为原则的朋友是不一定会喜欢它的 :)


老兄对LINN的评价很有见地!
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去年在国产音响大展上,声音最好的房间就是:LINN 惊奇+美星2A3胆前级+美星MC300845+金琅782,当时放青燕子的《白云的故乡》,声音甜美、清脆、细腻、圆润,让人太喜欢了!
TOP
75#

国货与洋货:双重标准
音响发烧圈子里的洋货,国货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某些人对国货的歧视和贬斥,似乎已成刻板印象,终身难改!

95年以前,国货处在最简单的模仿期,从日本引进套间,加个机壳、变压器就算完事(确实粗制滥造)——被指责为垃圾,无好料怎会有好声!这说法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学生很聪明,很快就记住了。
95年以后,有些国货开始注重用料,当时许多功放都是拆掉顶盖买的(巨型变压器、大容量电容,所谓大火牛、大水塘是也——粤语,我不喜欢,发烧运放NE5532、LT1057),显示自己货真价实——却又被斥责,好料不等于好声!线路设计才是关键。
于是,国货又明白一个道理,差分放大、无大环路负反馈、全平衡、甲类、动态甲类。。。。。统统出现了。这时,却又被批评:全然没有一点审美情趣,没有工业美学的概念,外观怎么看怎么象土炮。
国货还学得真快,马上又改——钟神大旗舰的造型、山灵胆CD、欧博的胆机等等,外观真是每仑美奂,内部也是线路合理,用料精良,以为这会总算能入他人法眼了吧——却想不到又遭当头棒喝:没有音乐味!

想起当年假洋鬼子哭丧棒一扬,对阿Q说:“不许革命!”
唉,做人难啊!


仔细想想,其实这些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问题有两点,一是对国货的批评是来自于何种目的、何种心态,二是能否对国货洋货实行同一标准。

先说心态问题。对待国货的批评意见,有基于善意的、支持的积极态度,不少人其实还是认同国货的;只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有时难免有偏激的言语——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还有一种明显的是对国货的一种歧视、贬斥心态。总认为洋货是一切都好,国货是一切都不好——洋货的缺点,被当作风格;国货的风格,被当作缺点。这种心态其实已经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了,甚至有心理疾病的嫌疑。
许多人评价国货洋货,往往采用双重标准,比如:

洋货如果声音直白但指标比较高,被称为监听风格;
国货如果也走监听风格,追求指标HIFI ,被斥责为缺少音乐味;
洋货如果指标不高,但是听起来有种特别的味道,被称为有音乐味;
国货如果也弄点特殊韵味,牺牲点指标,被呵斥没有HIFI哪来的音乐味;
洋货如果用料一般,被赞誉为善于调声;
国货如果用料一般,被斥责为偷工减料;
洋货如果线路设计复杂,被赞誉为精心打造,不放过任何细节;
国货如果线路设计复杂,被斥责为多个香炉多个鬼;
洋货如果外观设计简单,被赞誉为朴素大方;
国货如果外观设计简单,被斥责为简陋寒酸;
洋货如果用料扎实,被赞誉为“不计成本”、“重金打造”;
国货如果用料生猛,被斥责为“糟蹋补品”。
最令人郁闷的是,有人自作聪明地讽刺说:国货整机卖5000,如果拆了卖零件,可以卖到10000!
作为一个为人师表、误人子弟的职业,偶不能象愤青一样,所以当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无耻的人,总能找到无耻的理由”——希望这句话能流传开来。


不久前网上有个帖子,据说是某地一女大学生写的,标题似乎是〈就是要嫁日本人〉,大约是骂中国男人如何如何差劲,而日本男人如何如何优秀,所以绝对不嫁中国男人,一定要嫁日本男人。结果在网上被网友痛骂,什么难听的都有。我总怀疑那是某个愤青杜撰的东西,不大可能是真的——一般而言,人是不会无耻到这种地步的。不过,类似的思潮在中国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关于崇洋媚外的心理,我稍后再做专门分析。这里只谈一些现象。
有些人受过一些教育,懂得一点英文,在外企里挣点美元欧元日元,再有机会与老外打打交道,甚至去海外漂过一段时间的,立刻觉得自己在国人面前高大了许多——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为了使这种优越感外在化、物质化,所以就用洋货来武装自己,可怜巴巴的虚荣心理和极度脆弱的自卑心理,如果不靠强大的的洋货来支撑,岂不早就崩溃了?!
很早以前,就有人炫耀,说自己住洋房、开洋车、喝洋酒,全套进口家电。。。。。唯有老婆孩子是国产的。靠,其实弄个洋妞做老婆现在不是难事,只不过,即使老婆孩子也成洋货了,自己也永远是一个土炮土包子!

关于崇洋的笑话很多,比较经典的有三例:
一是80年代的一个相声,说某人很崇洋媚外,有次穿了件写有外国字的衣服在众人面前炫耀,结果被发现:前面写俩字,日本;后面写俩字:尿素!
二是据说是钱钟书老先生讥讽海龟动辄在中文中夹杂几句英文单词来吓唬人的故事,超级经典:说过去人们穷,吃不起肉;有人吃了肉之后,总要在牙齿缝里留点肉丝、韭菜叶,证明日子过得很好。
三是带色的:说一群大象从牛群旁经过,一母牛跟随大象去了。过段时间,母牛又回到牛群中,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地跟所有公牛热情地招呼:HI!然后兴奋地问众公牛:“看没看出来偶有什么变化?”众公牛看看,说,没什么变化呀,跟以前一样。母牛略显失望,说“仔细看,有没有变化?”众公牛定睛细看,摇头。母牛于是在众公牛面前转了几圈,说,“这下看出变化了吧?”众公牛摇头,一脸惶惑;于是母牛急了,说:“这都没发现呀?人家牛B大了!!!!!!!!!!”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76#

我的唯六.还没有选好功放
TOP
77#

bucuo
TOP
78#

好的听音环境已经成功了一半。
再加上适当的搭配,国产/进口都会出好声。
TOP
79#

没完没了——人玩音响还是音响玩人?

看到这标题,可能有不少老烧要会心地一笑,呵呵,就是这么回事呀!

已经有发烧友在后面批评我说唯美6号不可能做到很好的声像聚焦了,因为还没玩好——这观点我认为也有道理。
确实,唯美六号入手已经两年多,但是谁敢说玩透了呢?!何况我也是因为有了金诗韵之后系统提升到自己很满意的情况下才情不自禁上来发帖子的,这台解码器入门到现在还只有5天,还有许多功课要做的。
比如,地毯肯定要买来铺上的。但是买什么地毯、买多少、怎么铺,都还是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地板、墙面的反射、吸收,处理到哪种程度合适?要不要在房间的四角摆上大型盆栽?如果搞盆栽,是罗汉松还是滴水观音(养花我也比较喜欢,已经是X大花农了,呵呵),浇水施肥灭虫怎么办?枯枝落叶怎么收拾?盆栽小了不解决问题,大了又没法移到室外晒太阳。问题多多。

线材呢,也是个头疼的问题。挑选什么品牌的?我现在才发现我这套系统搞得过于复杂,换线是个很痛苦的问题:转盘、解码器、前级、双单体后级、喇叭双线分音,平衡、非平衡,光纤、同轴。。。。。。NND,非把人折腾晕了不可!
顺便吆喝一声,坛子里做线材的高手有没有愿意提供给在下搭配试用的?先货后款,合适我就留下,不合适原物奉还。如果好,实事求是地给个评价;如果不好,偶就不言语,也不至于坏了您家生意,呵呵!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80#

音响的差异——水平差异与风格差异

音响存在差异,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音响的美妙由此而生,音响的玄学也由此而生。

不同品牌的器材之间,肯定是有差异的。
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产品,肯定也是有差异的。
同一品牌、同一系列的产品,肯定也是有差异的。(例如生产时期不同造成的差异)
统一品牌、同一系列、同一批次的产品,当然也是有差异的——正如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制造过程中元器件的离散性、工艺的规范性等细微的差别,累计起来必然会形成同类产品之间的不同(这点是以前没有人提到过的,从理论上推演,绝对如此)。这倒不是说产品的质量控制有问题,再好的质量控制,都是把产品性能、质量控制在某一个分布区间,而不是一个“点”。
所以,建议真正的高手,挑选两台完全相同的铭器(CD、功放和音箱,甚至线材),进行AB对比,仔细品味其中的差异,再深入分析探讨,找出对声音有微妙影响的目前未知的因素,对于校声经验的积累和器材的改进必定大有裨益——本人不是高手,而且已准备退烧,做个爱乐人,所以没有资格、没有条件也没有兴趣去做这种事情。
这是后话,不多讲,留给有心人去做。


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可以发现,音响的差异其实应该分为两类:水平的差异和风格的差异。
水平的差异很容易理解,是性能和质量方面的差异,可以清晰地识别,甚至可以用一些客观指标进行精确测量比较。比如,奥拓和奥迪之间的差异,是水平差异;廉颇与赵括之间的差异,是水平差异;东北特米与南方普通稻米之间的差异,也是水平差异,等等。

风格的差异则不同,风格差异是在性能、质量相近的条件下,由于某些特性的不同形成的一种差异,或者说处于同一水平上不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差异。风格的差异要微妙一些,不容易理解,而且容易混淆。比如,苏东坡与李白,都是著名文学家,堪称一代宗师,水平相当,但是风格迥异。再如,九寨沟的水,与黄山(或张家界吧)的山,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一个是至阴至柔的水,一个是至阳至刚的山,也是一种风格差异。

音响器材之间,由于文化、历史、技术、线路、元器件等的不同,形成了种种差异,这些差异其实也应明确划分为水平差异与风格差异两种,比如,普及型器材如CAV(呵呵,发烧友眼中的垃圾)与JBL之间,当然是一种水平差异了;但是,麦景图和MBL之间(相同或相近价位),应该就是一种风格的差异了。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